张书乐:移动支付的春天叫的太早 安全问题成为巨大瓶颈


2013-1-18 15:38

  没有消费的地方可用、没有切实的安全保障、没有统一行业标准、没有成熟的商业盈利模式……一系列的没有死死的套住了移动支付的脖子。目前移动支付的一切,都像一个画饼。

  1715亿美元,全球市场;1000亿人民币,中国市场。这是业界对于移动支付产业在今年发展的一个基本预估。“中国移动支付市场所展现的发展潜力与前景令人兴奋。”一份名为《2012年~2015年中国移动支付趋势与展望》的报告中如是形容。

  可移动支付的春天真的来了吗?

  巨头纷纷圈地移动支付

  “移动金融的时代已经来临。”招行行长马蔚华认为,未来,在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年轻一代消费方式的变革下,移动支付产业一定会出现一个爆炸式的增长。

  与之相对应的是全球在移动支付上的大举进军。沃尔玛等多个公司在今年8月宣布组建了一个合资公司,以共同开发移动支付网络,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几乎同时,星巴克投资了2500万美元给移动支付公司Square,并将Square的技术引入星巴克在美国的7000家连锁店。雄心勃勃挺进移动支付的还不仅只有沃尔玛与星巴克。

  在中国,情况也极为相似。腾讯CEO马化腾近日在宣布微信用户已突破2亿后,腾讯旗下的第三方支付公司财付通又宣布,正式展开与微信的合作,最快将于年底上线开通即时支付功能。之前,支付宝就宣布升级现有移动支付方案为“移动快捷支付”,与现有PC快捷支付一起为用户及商户提供快捷的支付方案。

  电信运营商作为移动支付的关键一环,也在发力。早在2008年,中国移动便开始关注第三方支付,并尝试建立第三方支付平台。中国电信也于去年3月成立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业务涵盖移动支付。同年,中国联通支付公司也获得营业执照,并且取得了国内第三方支付牌照。

  最具有移动支付能量的银行自然也不甘示弱。浦发银行则在2010年11月便与中国移动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此后,双方在移动金融与移动电子商务、基础银行、基础电信、客户服务与渠道共享四大领域开展了32个项目合作。其他的银行也没选择观望,工商、农业、建设、招商、中信等多家银行都在全面布局。

  这一切的背后有更为可观的数据作为支撑。研究机构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趋势预测2011~2014》显示,2011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迅速,全年交易额规模达到742亿元,同比增长67.8%;移动支付用户数同比增长26.4%至1.87亿户。易观智库预计未来3年移动支付市场将保持快速发展,2014年交易规模将达到3850亿元,用户数将达到3.87亿户。

  春天已经来了,几乎所有能够和移动支付拉上关系的企业都在唱着春天的歌,高调的开启移动支付的航船,深怕慢了一步,就成为落后者。

  安全问题成为巨大瓶颈

  在移动支付瞬间沸腾到极点之时,也不乏清醒的声音在敲响警钟。

  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在出席“中国电子银行高峰论坛”时强调,移动支付产品的开发,要把保护客户的安全和合法权益放在第一位。他同时呼吁,有关各方应该以更为开放的态度参与到移动支付市场竞争中,共同推动移动支付产业健康发展。

  但这种声音很快被更大的喧嚣声所淹没,最为吸引舆论关注的,就是招商银行提出的“消灭信用卡”的口号。

  招商银行提出,未来将一方面力求在变革传统信用卡形式的基础上,将信用卡功能全面移植到移动终端设备中,以更好地满足移动互联时代社会公众更加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需求。

  载体就是移动支付下的“手机钱包”。通过将银行卡加载在内置了安全芯片的3G手机上,实现了手机与银行卡的“合二为一”,为客户带来便捷、时尚的全新支付体验。买单时,客户只需在收银台具有“闪付Quick Pass”标识的银联POS机上刷一下手机,不刷卡、不输密码、不找零,消费买单轻松搞定,彻底免去了携带现金的不方便以及刷卡输密码签字的繁琐。基于这种战略设想,招行行长马蔚华放言要通过手机钱包“废掉”银行卡的“狂言”并不足为怪。

  但安全问题却没有被提及。在网上银行的安全问题尚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在PC环境下的安全软件尚不能保证信息不被泄露的大前提下,移动支付的载体—手机和手持电子设备到底有多安全,没有人敢打包票。

  “涉及到钱,我肯定会小心翼翼。”曾经用手机钱包买过电影票的曾女士告诉笔者:“现在就算到银行取钱,都时不时会听到有关银行卡被套取密码和克隆的事情,手机能够有多安全呢?几十元的小额消费我还可以考虑,数额一大,我就不敢了。就连网上购物,我专用的网银都只有少量存款,何况移动支付。”

  一些IT从业人员也表示,现在智能手机系统没有被黑客强势威胁是因为其中对他们有用的资源较之PC太少,如果手机里面有了钱,那么利益诱惑下,一切将大为不同。可手机安全体系到现在还基本上是个画饼,仅有的几个安全应用,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系统垃圾清理工具罢了。

  甚至于更大的瓶颈也被唱好移动支付的人所有意忽略,那就是移动支付的标准尚没有定论,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在谈到技术标准制订问题时说:“现在大家比较认同13.56MHz通讯标准,但通讯标准模式上我认为不搞一刀切更好,推动一种技术的时候最好也为其他的标准留下生存的空间。”

  如果没有一个标准,那移动支付会发展成什么样?各家都有各家的模式,互相不能兼容,移动支付的用户或许还好办,一般刷卡用户都不会泛滥的使用多种银行卡,而是对某个银行“情有独钟”,这种使用趋势会移植到移动支付上。

  “但没有银联模式的移动支付如果互相不能兼容,则在商家处会出现许多麻烦。”移动互联网观察者王文说:“你能想象一个店铺里,有若干读卡器,来分别负担不同的移动支付体系吗?”

  没地方可用的移动支付

  如果技术上的问题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那么布局上的问题则一时半会难以解决。

  由于移动支付自身的特点,使得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应用范围也非常近似——集中在公交、地铁等公用和消费领域。如招行“手机钱包”,主要使用范围是超市、快餐店、药店、便利店、面包房等场所。而浦发联名卡主要在便利店、超市,上海和长沙定点菜市场、宁波公交、深圳停车场等多种便民场所应用。

  由此不难发现,移动支付非但连二级城市都没有覆盖到,就连北上广这样拥有比较成熟使用族群的一线城市,也少之又少。就连银行内部人士也曾任,从目前来看,手机支付受理环境并不理想,除了上海、深圳、宁波等少数地区,使用非接触式POS机的商户分布较分散,难以形成客流。

  如果没有地方可以让移动支付发挥作用,即使安全性和兼容性得到解决,又能有什么用?

  移动支付显然走的太快,唱的太高,时至今日,银行卡的“刷卡”支付都没有真正实现全覆盖,众多商家因为要额外负担一部分使用金额而更乐意选择现金交易。即使这个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但移动支付还有一个更大的瓶颈——盈利。

  易观国际分析师张萌就指出,目前移动支付主要盈利模式只有三种,即前向用户服务费、结算手续费和后向商户服务费三种。张萌指出,移动支付目前处于发展初期,以投入为主,首先受益的肯定是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厂商,而基于提供支付运营服务的企业盈利前景还不清晰。

  没有消费的地方可用、没有切实的安全保障、没有统一行业标准、没有成熟的商业盈利模式……一系列的没有死死的套住了移动支付的脖子。而目前移动支付的一切,都像一个画饼,除了电信运营商已经玩了很久的用话费的手机钱包来支付一些费用如定制SP业务等。

  移动支付的春天叫的太早,可能会来的更晚。(文/张书乐  原载于《创新时代》2012年12月刊)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