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金融安全性最受关注


2013-11-28 8:53

  互联网正在对传统产业发起挑战,银行也面临着来自电商的竞争。移动金融作为全新领域,迅速成为银行与电商跨界竞争的焦点。银行对互联网金融的重视程度已提升至战略层面,对移动金融的发展思路日渐清晰,一大批创新成果相继涌现。

  为了分享银行在移动金融领域的独到探索,解放日报主办了“移动金融:机遇与挑战”圆桌会议,并于日前在上海召开。作为2013上海金融服务月活动的组成部分,来自15家国内主要中资银行电子银行部的负责人以及上海银监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出席并进行了讨论。

  移动金融安全性最受关注

  工行上海市分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 赵瑜

  移动金融近两年来非常热,移动金融是我们新时期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改变了不少东西。一是改变了整个消费群体的需求;二是改变了传统银行业的金融服务模式;三是改变了金融机构独占资金支付的格局;四是动摇了银行传统的客户基础。

  移动金融给银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先说机遇,包括几个方面。其一,推动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虽然听上去有一点被动的感觉,但是这里面有银行主动寻求发展的生存空间的内部动因。其二,移动金融转变了我们商业银行的营销模式。实际上,从工行十几年前成立电子银行部之后,银行就从坐商改为行商,要主动去寻找客户了。三是移动金融进一步提升了银行服务的内涵。商业银行现在更关注客户的体验和满意度。总体上,移动金融让我们能为客户提供更快捷的服务,增加了银行和客户之间的黏性,强化银行的品牌效应,提升银行的整体竞争力,让客户更科学地管理碎片时间,服务价格也更低。

  在挑战方面,一个是从满足客户需求方面,银行要全面的创新,如何寻求渠道的突破,销售模式的突破,或者说延伸我们营销渠道的触角,推动移动金融经营水平的整体的提升。第二是银行的安全控制水平还有待加强。因为便捷性和安全性是一对矛盾。第三是监管和法律上有待更明晰,形成良性竞争环境。四是合作的深度有待提高。移动支付的范围包括金融机构、运营商、技术提供商、第三方支付公司、商家、消费者。银行不能从头到尾都来做,应该考虑与各个参与者紧密联合,有的放矢的进行移动金融服务的创新和突破,形成一个互补、共赢的态势。

  除此之外,在用户习惯的培养上,调查发现,影响客户选择手机银行的几大因素中,首先是安全性,58%的客户优先考虑安全性;考虑开通便捷性的有48%,还有客户是否有该行帐户的也占48%。之后才是你的优惠、促销活动,只占到28%。另外我们调查发现,没有开通过手机银行的客户中,70%认为手机银行不安全,还有30%认为不需要,此外还有客户觉得开通之后的使用成本比较高。所以,从调研数字可知,安全性是中国老百姓非常看重的。

  增量业务是移动金融亮点

  农行上海市分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 陈志祥

  银行与互联网企业竞争,有不少挑战。大多数银行这么多年来的工作就是把互联网和金融融合起来,把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改良原有业务。但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的思维来做,他们把这么多年来在互联网领域摸爬滚打的经验结合起来,所以两者的思路是不一样的。银行一方面缺乏在互联网激烈竞争的经验,也缺乏相关人才。同时,就算银行做出这样的平台,也缺乏电商那么丰富的数据。像阿里小贷,也有一个积累的过程,积累到现在,有了足够的数据和模型,才开始做贷款。

  从趋势来看,原来PC端的网民也在逐步的迁移到手机上,台式机的使用频率在降低,因为手机上什么都有了。这是技术发展带来的正常的客户迁移。从移动金融角度,目前有两个模式,一个是远程支付,现在主要还是第三方做的更多,因为他们已经匹配了,第三方所有的接口都有。快捷支付在网上操作和手机上操作是一模一样的,跟银行已经没有关系了,是第三方机构自己去发展商户。对银行来说并没有新的增长。第二个模式是近程支付,这方面银行做不过运营商或者银联。银行唯一指望的是消费者用本行的银行卡,这是银行要争取的一块。

  银行要争夺增量业务,要更多关注以前大家不用银行卡的地方,如果现在开始使用了,就是增量。比如,交通卡如果放在手机功能里,他不用刷交通卡了,刷一下手机就可以,这是老百姓非常愿意接受的。又比如,过去大家去菜场买菜,要准备很多零钱,买卖双方都很不方便。农行在菜场安装了一些近程支付的闪付刷卡机,消费者是很方便的。这也是增量。除此之外,类似商场消费,大家本来就是刷卡,这方面就不是增量。

  现在手机支付的产业链非常长,因为利益的分配问题,造成了我们落后于西方的移动金融。大家应该共同建立一个可信的应用平台,让通过认证的应用都可以往上面放。而且,现在手机支付的模式太多了,银行只能一个接一个尝试。这是制约移动金融业务发展的地方。希望能找到一个真正的商业模式,让各参与方都愿意投资,共同推动业务发展。否则的话,选择太多,大家也不可能下大力气去做。

  客户在哪里银行就到哪里

  中行上海市分行电子银行部主管 陈瑜

  在网络银行的布局上,我们将其视为百年中行的新机遇。手机银行是重中之重。其中,中行非常重视两个方面,一个是客户体验,一个是业务创新。中行的目标是把手机银行打造成为最好用、客户最常用的移动金融服务渠道。我们希望紧跟移动互联前沿的模式,探索手机银行的特色服务。这方面其实挑战非常大,我们要研究传统的网络银行,还要研究互联网金融、新媒体营销、大数据、运营商等一系列的技术和应用。我们下一阶段也想提升手机银行的贴身服务能力,比如说结合手机硬件模块,比如说照相机、重力感应、GPS定位等设备的调用,给消费者带来全新体验。

  这两年,中行对手机银行的发展,不只是用户规模,而是更关心交易活跃度。中行在观察客户的刚性需求是什么,也在思考如何将手机银行与本地业务拓展相结合,我们在考虑,客户凭什么要用中行的电子银行,除了方便易用、价格优惠,可能更关键的是有没有人无我有的应用。所以我们要打造移动商业生态圈,为客户提供更加生活化、本地化的服务,与第三方进行合作,开展民生增值类业务。

  在移动服务平台领域,我们希望采用插件化的方式,在第三方应用当中可以跳出支付的插件,或者是客户需要什么样的模块,我就开一个这样的模块,让客户下载使用这一模块,而不是说不分青红皂白给客户提供一个大而全的产品。同时,中行注意到安全性是银行的一大优势,或许客户会觉得第三方支付不安全,这也是银行的机遇。因此,在中行移动收银台上,中行根据不同的移动电商提供不同的注册策略和安全接口,是差异化、全场景的支付结算体系,这是我们想做的方向。

  目前,移动金融的平台特别多,中行在今年8月份也上线了中行微信银行账号。实际上,说到微信银行,很多业内人士都有这样的疑问,之前有开心网,种菜那么火,后来大家开始玩微博,然后是微信。现在还有易信,有“来往”。如果说一个平台火了,银行就涌到上面去,之后如果微信不火了怎么办。在我看来,答案并不复杂,客户在那里银行就要到哪里,银行要因客户而变。现在从总行到分行所有条线的人员都在自觉自愿地学习研究这种新趋势,这让我觉得,前景还是乐观的。

  参与构建移动金融生态圈

  建行上海市分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 李靖

  2013年是移动互联网元年,这不仅仅是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在增长、经济规模在增长,更是移动互联网的生态圈在逐渐形成。这种生态圈的形成,使得用户的工作、生活、娱乐、社交等方方面面都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银行在移动互联网生态圈中,不仅立足于提供移动金融专业服务,还要渗透生态圈的更多领域,积极参与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共享、移动互联网营销渠道的整合、应用场景的创新等等。

  建行有个案例,一家经营综合食品服务的知名电商 2010年就推出了APP,但是市场影响力和客户规模有限。今年6月,它与建行合作,将其展示和支付嵌入建行的“手机商盟”中。8月份我们搞了一次营销,发现下单的客户中80%是建行手机用户。说明银行的客户和商户的用户是可以共享的。同时,80%的客户是在日间下单,说明了移动互联网对碎片时间的利用。此外,70后、80后的客户群体占到87%,而且女性比例达到71%以上。

  银行在移动金融发展过程中有三大板块:一个是手机银行和短信银行的金融服务。建行手机银行客户已达到1亿,居同业第一,今年建行手机银行的下载量达到了6000万人次。手机银行客户端从服务定位上涵盖交易、营销和服务功能。二是移动支付,目前建行手机支付商户数已超过1000户,涉足移动充值、第三方支付、购物、票务、缴费、商旅、租车、医院挂号、保险(放心保)、基金等行业领域,银行与电商正积极探索在移动互联网用户资源、营销资源和应用场景的合作。三是微信,建行的微信银行在11月2日刚刚上线,它把银行服务渗透到客户的习惯当中,包括客服、通知、查询以及一些低风险的交易等。

  银行要做移动金融,需要关注移动互联网的趋势是什么,用户的习惯是什么,生态圈的价值链条是什么。目前看,支付手段在融合,而用户在移动应用领域才刚刚介入,用得比较多的还是手机游戏、缴费和购物。未来,第三方机构和银行以及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格局还不是特别明朗。因为用户并不区分你是第三方机构还是银行,用户最关注的还是体验和安全性。这也是未来移动金融最应该关注的领域。在移动金融生态圈中,用户的应用模式是银行创新的驱动力,如何把客户的体验和风险做一个平衡,这是挑战,更是机遇。

  信用是银行最大竞争优势

  交行上海市分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 何自冬

  交行最近两三年里,手机银行客户数每年都呈现两三倍的爆发式增长,今年交行在上海地区,平均一天新增手机银行用户1000-1500户。因此,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本身就是移动金融领域乐观的方面,这是机遇所在。

  在挑战方面,交行董事长牛锡明之前提到中国商业银行未来面对三个挑战,一个是经济下行,一个是利率市场化,第三个就是互联网金融。我个人认为互联网金融未来会对银行造成非常大的冲击。这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服务入口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入口很多,包括浏览器、APP软件、搜索、电商平台等等,相比之下银行的入口很少。二是流量问题,手机银行的流量和现在互联网电商的流量相比是非常微小的,哪怕是一年我们有上亿笔的交易量,但仍然不占优势,没有流量很多事情做不起来。三是服务内容问题,一家银行只能提供本行服务,而第三方支付企业整合了所有银行,当商业和金融在互联网上结合,互联网企业有着天然优势,而银行却有着天然劣势。因此,如果这三个问题银行找不到解决办法,银行在移动金融领域只会沦为配角。

  当然,也不能说银行完全没有机会。在互联网领域最核心的关键词是数据,在金融领域最大的关键词是信用。这个信用包括两个方面,机构自身的信用和信用体系的构建。未来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和互联网的结合,这两者结合之后,数据和信用是两者缺一不可的。之前,马云在众安在线成立大会上提出一点,他最希望做的就是把信用体系构建起来。我认为,互联网企业今后发展互联网金融最欠缺的就是信用,一方面是自身的信用,另一方面是对客户和发展业务的信用的把握。这两方面都是互联网企业很欠缺的。现在很多P2P(人人贷)企业倒闭,从侧面也体现出了这一点。而银行来说在数十年、上百年里用人力、物力、财力、经验方面积累的信用优势是难以被替代的。所以银行的信用在未来是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

  移动金融的核心关键就是互联网思维。现在银行从上到下都在思考互联网金融的做法。银行是不缺人也不缺资源,应用得好的话是有机会的。

  移动金融竞争遭遇规则不对等

  浦发银行移动金融部副总经理 薛建华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股份制银行有明显的危机感,我们没有四大行那么多的网点和信贷规模,在跨国型企业和大型国企的竞争上也不具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股份制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是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压力,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市场竞争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之所以现在出现了互联网行业与金融行业的跨界竞争,是技术发展带来的变化。原来诺基亚和摩托罗拉都想着如何把手机做的好,没想到苹果用电脑的思维,把它们都打败了。传统电信运营商间相互竞争,没想到最大的威胁是微信。回到金融行业,金融企业在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潮之下危机与机遇并存。无论是金融互联网还是互联网金融,归根到底,本质还是金融。金融要满足客户的需要,要适应技术发展和财富增长以后的客户需要,这是银行要面对的一个课题。

  当今的中国处在居民财富快速增长的时代,当客户拥有3万元、30万元、300万元、3000万元财富的时候,他们对风险管理和金融服务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引用一位台湾IT与金融业界人士的话,为什么中国人对互联网金融这么追捧,是因为中国没有经历过西方曾经经历的经济危机时刻。在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基金和存款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现在,银行面临着跨界竞争,一个重要问题是我们与互联网企业并不在同一个监管政策下竞争。打个比方,让拳击运动员和足球运动员在一个场子里比赛,按照什么规则来比,这是最大的问题。比如,互联网企业推出的8%收益率产品,这个我们不能做。一来监管政策不允许,二来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与信誉也不允许我们这样做。又如,余额宝1分钱可以买,银行理财产品门槛是5万元,这是监管政策的差异。所以希望对互联网金融制定相同的监管标准,让市场参与者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进行竞争。

  除此之外,整个社会都应该关注互联网金融背后所带来的风险。 P2P也好,余额宝也好,如果达到一定规模,同时监管措施和行业自律不能达到相应水平的话,背后潜在的挤兑或者群体性风险很可怕。便利和安全是一对矛盾,没有绝对的安全,也没有绝对的便利。安全多一点就必然牺牲便利,便利多一点就必然降低安全。

  移动金融能带来鲶鱼效应

  上海银行电子银行部高级经理 周东华

  2013年互联网金融很热闹,因为各行各业加入了竞争行列。最彻底的竞争就是跨界竞争,因为一个行业关心的事情,外行过来的竞争者可能根本不在乎这个,而在乎其他方面,一下子就颠覆了原有格局。而移动金融对传统行业而言,可能是一种鲶鱼效应,不是简单的颠覆或者替代。

  在移动金融的机遇方面,有几个方面可以推进。一是移动支付,可能替代实体卡的使用;二是移动终端平台,百度、腾讯、阿里都在搭建平台,银行一方在加入这些平台,另一方面也在打造自身平台。三是在线融资;四是移动理财,利用移动终端购买理财产品;五是大数据,如何把银行的大数据利用好,转化为一个人气平台,这是银行的机会。

  与之同时,挑战也有四个方面。一是如何具备互联网的思维,如何打破条条框框,具备一切皆有可能的思维;二是银行自有平台和人气平台的打造不够,才会遭遇如此猛烈的冲击。如何打造自己的人气平台?三是投入力度和反应速度的跟进;四是监管方面的创新,互联网金融的特点是无门槛、无界限、无形化、无约束。而银行依然面临很多约束。

  上海银行高度重视移动金融,目前已在上银快付、手机信用卡、在线发卡等方面取得良好进展,微信银行也已打造好;我行已制定了移动金融业务三年发展规划,主要从八个方面为客户提供全方面的移动金融服务,一是网上/手机/微信营业厅,朝打造“人气平台”方向发展,为客户提供“随身随心”的服务新方式,二是移动支付,包括与运营商及手机厂商的合作,并拓展行业新应用,为客户提供新型移动消费服务,三是在线账户管理,主要为客户提供账户开立及管理等在线服务,四是在线融资,五是在线理财,在产品设计、体验方式、获益模式等方面为客户提供简捷多样化的理财服务,六是移动生活,七是移动营销,要改变客户经理与客户沟通的传统模式,八是智能化网点支撑,要将服务送到客户身边,打造线上线下衔接通路。

  电商抢食银行要守住“火锅”

  上海农商银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 夏海林

  关于当前的竞争,我先举一个例子。在座参加圆桌会议的人,我们都是银行,以前我们在同一个火锅里吃东西,相互之间存在竞争 ,但大家都还遵循统一规则。但是突然发现临桌有一个人把筷子伸过来,一看是支付宝;然后突然又伸进来一双筷子,一看是腾讯;还有一只手伸过来,是百度……。可以想象,银行会非常痛苦。别人能到我们的锅里来捞菜,一方面可能这个锅太大,银行不可能盖上;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想,是不是可以到他的锅里捞。我想这就需要有一个所有人吃火锅时都应遵守的规则。

  从客户角度看,人的定义很宽泛,有四种概念。最早的定义是自然人,其次是经济人概念,是指人都是理性的,都追求利益最大化;还有是社会人概念,即除了经济利益之外,还需要社会的认可。现在还可以延伸出网络人的概念,互联网让人有了网络的属性。人在网络当中的行为、想法是不同的,这一点需要银行注意研究和应对。

  银行如何为网络人服务?在地铁上,每个人手里拿着手机,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或者社交。对移动金融来说,也要求在最短时间内,让客户完成交易。如果说一笔交易从头到尾要半个小时才能完成,地铁已经到站了,客户就不干了。如果说30秒之内能完成,地铁只走了一站,对客户来说这笔交易完全可以做。所以,网络金融时间的碎片化,要求移动金融的功能要更加强大。

  目前上海农商银行的主要优势在于郊区社区,我们也已经建立了网上商城,将更加关注于农副产品和农家乐的项目,也就是上海郊区周边的深度挖掘。我们希望为农字头企业在服务上做一些突破,同时也服务好我们的个人客户。从这一点来说,吃火锅时,一方面自己要做的足够好,掏得更快更准,另一方面,也要有能力和水平将自己的火锅越吃越大。

  发挥银行的移动金融优势

  中信银行上海分行网络银行部总经理 刘林涛

  移动金融创新会基于以下几点来发散:一是关于客户接触。移动金融和互联网金融,让很多客户不需要到网点来,表面上降低了对客户的接触程度,但如果以客户为中心,银行的理念就要改变。

  二是发展移动金融的话,银行应该重视什么?跟其他的互联网企业的区别在于,银行要把客户的私密性作为一个重点考虑。第三方支付公司竞争过程中,银行在便捷性、客户体验和需求响应速度方面,受到制度、监管或者是内部推动的限制。但是银行的优势就是稳。互联网金融的野蛮生长和“无底线”的创新,会将大数据的挖掘带入一种让人担忧的境地。每个客户在网上的每个行为都被各大网站记录下来。因此,未来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公司竞争的关键就是提供有信用的、安全的服务。

  三是在移动端的金融产品布局和产品设计上,都会带来很大的变化。互联网企业创新能力比较强,当然这也和他们目前处于监管真空环境有关。传统的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创新浪潮下,一个最大的风险就是被封装的风险。互联网有一个“七层结构”理论,最高的一层是应用层,也就是和用户直接打交道的一层。如果说银行在移动金融领域不能走到应用层,只是做一些六层五层以下的处理,而将前端的应用交给第三方支付结构或者是互联网企业,银行就会被封在应用层下面。这样一来,银行跟客户的接触度会不断降低,我们就变成电视剧当中的路人甲、路人乙了,也就是“有没有你,是不是你,都没关系”。从获取客户的终身价值为银行获取利益的角度来说,银行也会沦为配角。

  中信银行提出在网上再造一个中信银行,我们主要在两个方面突破,一是网络贷款,一是移动支付。我们力争在这两个方面取得探索。

  借移动金融走进客户生活

  华夏银行上海分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助理 石峰

  华夏银行“手机e站”产品已经上线了,目标是将移动金融打造成平台金融。在这背后是三个“专属”,一是加强移动金融专属产品的创新和推广力度,二是加快专属队伍配备和培养力度,三是加强专属渠道的开发和建设力度,通过这种方式来推进移动金融的发展。接下来华夏银行的微信银行也会上线。

  移动金融的发展,银行的机遇在哪里?一方面客户金融行为已经发生较大改变。注重体验、充分利用碎片时间、从众、DIY、希望更加快速便捷。客户对资金支付便利性要求更高,每个人手里有一个移动终端,希望所有交易都可以在手中完成。商业银行就是要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哪里客户扎堆,我们就往哪个方向聚拢。二是交易信息透明化,交易成本显著降低。随着在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客户获取金融信息的途径众多,通讯成本低廉,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低,交易双方可实现资源配置高度匹配,大大降低了客户的信息成本、交易成本,移动金融的推广普及条件已经成熟。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新的渠道和方式获取客户和服务客户,应该把握每一次技术和产业革命的机会,善于利用新的渠道和方式获取客户和服务客户。同时,可以利用移动网络进行“微”式精准营销,为客户提供点对点的服务。以前我们不知道客户想用什么,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但是通过移动金融可以实现。

  在华夏银行移动金融平台,支付结算只是作为一个基础性的模块,我们最大的精力是将产品和客户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尽可能接近客户的生活。比如,客户在平台上可以解决机票火车票订购、酒店预订、便民缴费、购买彩票电影票、ETC充值、缴纳交通罚款、订花送花等个人衣食住行所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金融需求。

  移动金融的挑战是什么?我认为安全和便捷的博弈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手机受到硬件、性能和耗电因素影响,不可能持续不断杀毒;而动态密码等措施也容易被恶意篡改、伪造和截取,这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方面我们进行了不少探索,包括让密码键盘位置随机,英文、数字组合,就算有摄像头对着你也看不到密码,等等。

  这方面华夏银行有后发优势,包括让密码键盘位置随机,英文、数字组合,就算有摄像头对着你也看不到密码,等等。我们还会继续探索新的安全措施。

  无形渠道建设是银行机遇

  民生银行上海分行电子银行部产品经理 胡婷婷

  民生银行在去年推出手机银行,到今年10月6日客户数已经突破400万户,年累计交易金额6000亿元,户均交易笔数达到8笔以上。之所以民生手机银行发展迅猛,一是战略上重视,二是提升产品功能和服务。民生银行打造了网点排号、跨行账户管理、跨行资金归集、手机号转账、二维码收付、信用卡跨行自动还款、银联ATM查询、短信银行、预约取款等多个行业领先特色功能,还有通信费、水电费等200余项缴费,特惠商户、各类票务购买等生活娱乐服务。

  不仅如此,民生还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如借助移动互联网固有的随身性、可身份识别等独特优势,为银行提供移动金融服务开辟了新空间。此外,民生积极搭建移动金融生活平台,整合客户移动金融和移动生活服务需求、为客户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贴身移动金融服务。

  从商业模式上,我们认为,应该围绕应对“技术脱媒”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任何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相关,对银行商业模式转型有借鉴意义的创新模式或方案均可纳入创新方案中。目前,可以依据各种创新方案来跑马圈地,增加客户数,使之成为有效的活跃客户,这是必须要做的也不得不做的事情。

  民生银行十分关注直销银行,即银行主要通过电子渠道提供金融产品服务,实体网点少,甚至没有实体网点也可运行。在直销银行合作中,民生银行提供金融产品,阿里巴巴利用平台和资源进行拓展。我们的目标就是,业务拓展不以实体网点和物理柜台为基础。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电子银行市场拓展能力和销售专业化服务水平,主动组建商务合作中心,与电商企业、电信运营商、第三支付公司、财富顾问公司、保险公司等具有海量客户目标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研究合作模式,实现新客户批量获取,组建由销售经理、技术专家、电子商务专家、产品经理共同组成的工作室,为合作企业设计综合性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我们相信,这种无形渠道的建设,是银行的另一种机遇。

  移动金融仍缺乏商业模式

  兴业银行上海分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 苗丰华

  我的第一个观点是,移动金融是必然趋势,对商业银行来说是机遇,这包括几个方面。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主流人群在迅猛增长。中国用了七八年的时间,PC网民超过了美国;不到两年时间,移动智能手机的拥有量超过了美国。另一方面,移动金融的主流消费人群逐渐形成。 2年前,我们曾对银行理财客户的年龄做过一次统计分析,发现当时银行理财客户中40岁以上的客户占到了70%左右,这批年龄稍长的客户习惯于在银行网点购买理财。为什么年轻人比较少呢?因为作为移动互联网主流人群的80后或85后,当时要么刚刚踏上工作岗位、要么还是学生,收入较少或者根本没有收入来源,这决定了他们还不是金融产品的主流消费人群。随着这批移动互联网主流人群的成长,人口结构越来越有利于发展移动金融,决定了今后移动金融大有可为,势在必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一次发展机遇。

  第二个观点是,移动金融不再是商业银行的专利,找到移动金融的盈利模式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挑战。以阿里、腾讯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强势介入,使得移动金融市场硝烟四起。这个推出余额宝、那个创设活期宝,这个开网上直销银行,那个又推出微信银行,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面对热闹非凡的移动金融,大家多了一份浮躁,少了一份理智。为了抢占市场、争夺客户,第三方支付公司可以花钱赚吆喝,夺人眼球,但是对于一向严谨务实的商业银行来说,找到移动金融的盈利模式是当前的首要任务。面对第三方支付公司的频频 “砸场”,如何布局移动金融是一项挑战。

  第三个观点是,发展移动金融,安全性是基础。虽然移动金融市场前景广阔,但不可否认,安全性是其发展的基础。这里的安全性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上的安全性是否有可靠的保障;另一个方面是移动金融的产品和操作在风险防范方面是否合规合法,是不是符合监管要求。

  这样看来,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找准发展模式,是银行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银行还有视而不见的领域

  广发银行上海分行移动金融部总经理 张淑芳

  广发银行最近把电子银行部改为了网络金融部,其实从银行里面这个部门的名称,就能看出其职能和作用的转变。最早是信息部、科技部,然后是电子银行部,直到现在广发的网络金融部。我们把一个后台部门变成了前台业务拓展部门,这就是时代变化的缩影。

  客观来说,我个人把互联网看做是一个新世界。互联网大佬对我们传统世界的人冲击很大,他们创造了新世界,需要大量的支付需求,于是把金融作为基础工具来使用。实际上,互联网企业掌握了大量商品信息、生活内容信息,而银行过去只拿到支付商户的信息,数据的差异导致了银行的被动。所以电商可以直接挖掘数据做小微贷款,但银行还做不了。因此,移动金融最特色的地方就是可以完全数字化的描绘一个用户的生活。这是银行迫切希望了解的。

  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契合用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使用习惯。比如,我们开设了微信银行,入驻了淘宝网,原因是淘宝也好,微信也好,都是客户最集中的地方,银行只能到人多的地方,不去就是损失。

  第三个方面,就是创新没有止境。支付是金融吗?金融就等于支付吗?移动支付今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做金融需要风控技术,而要在数字化描绘的生活中搜集数据、挖掘数据的前提则是扎扎实实地将移动支付推进到生活的每个角落,这是银行在最近一段时间拓展业务、发展客户的主攻方向。比如,淘宝已经占据电商支付的90%,我们很多还没有进入这个领域,这就是银行今后的创新重点。事实上,银行有很多视而不见的业务新领域。比如在医院里需要不断排队,重新付费,如果说手机是与医院系统连接绑定的,只要医院开药,马上可以实现手机支付,无需一次次排队。这就是移动互联网能做的事。哪怕我们把支付这件事真正做透了,我们就可以有很多信息来描绘世界,描绘客户。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将移动支付推广的越好,我们搜集的数据就越多,客户的黏度就越高,此后,我们的数据挖掘越好,风险控制越容易。这样一来,我们的传统世界慢慢会变成互联网世界。这是我们今后想做的事。

  电子银行是“另一个银行”

  平安银行上海分行电子银行中心总经理 忻鸿

  在我眼中电子银行部不是一个部门,而是实体银行之外的另一个银行,因为电子银行已经扮演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称之为“两个银行办业务”。现代人出门,有四件东西不可少,那就是身份证、手机、钥匙、钱包,简称 “伸手要钱”,而且正逐步走向“四合一”,手机和钱包已经能够整合。平安银行推出的口袋银行2.0版将银行放进了客户的掌心,成为“贴身的金融管家”。短短2个月来,平安银行上海分行手机用户增幅位居全行第二位。

  在开发移动金融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四个方面。一是以客户为中心的设计思路。允许客户自定义手机银行的菜单,随时增减功能,而不是统一设置好的功能。这种客户自由选择和自我定制的思路,是互联网精神的体现。

  二是低门槛的智能化。手机银行的特点是手机屏幕非常小,如果要像网银一样放很多的信息和很多的功能在上面,客户未必接受。因此,如果一个客户可以三个甚至两个步骤就能完成,我们就避免让客户用四个或六个步骤完成。低门槛的智能化才能向更多的客户,尤其是中老年客户打开方便之门。例如平安手机银行的登录,要素仅仅为用户名、登录密码、短信验证码,在信息安全的基础上,登录时间平均只需 10秒,在同业处于上游水平。

  三是服务多元化。移动银行除了移动支付这一基础功能外,核心价值在于其提供增值服务。平安银行的口袋银行努力成为移动掌上生活、移动理财投资等多元化服务平台。其中,移动掌上生活已基本覆盖消费者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目前平安银行仍在整合第三方机构,努力提供更全面和多元的服务。

  四是创新元素。率先接受移动金融这一模式的大部分是走在时尚前沿的年轻人,要抓住这部分主力军,务必要将新生事物融入进去。平安银行手机银行一大亮点是 “摇一摇”功能,用户只要打开平安口袋银行摇一摇,就可完成近距离内的转账收款,这一功能深受新新人类的欢迎。

  客户需求是移动金融方向

  宁波银行上海分行个人银行部总经理 施瑞红

  说起电子银行,我可以举一个例子。上海一家外贸企业的财务经理姚女士,公司离开户行较远,每次向银行递交信用证等单据都要花很多时间在路上,到银行后还要排队和填写相关表格单据。了解到这一情况,我们推荐她使用了网上银行,可以在线申请信用证下交单和托收项下交单,免除了客户的来回奔波之苦。

  对宁波银行来说,我们没有大型银行那么多网点,而电子银行渠道可以最大限度延伸网点的服务,因此宁波银行对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高度重视。我们推出了网上银行、移动银行、电话银行和自助银行“四大电子金融服务平台”,还构建了微信银行(微信号:nbcb96528)、智能机器人等新型电子服务渠道,结合营销、互动、交易、业务推送于一体,为客户提供多元选择和优质体验。

  为了尽可能增强电子银行渠道的价值,宁波银行不断完善电子渠道的功能。比如刚才说的那个案例中,网银自助交单功能是宁波银行公司网上银行诸多功能中的一项。我们企业网上银行涵盖了帐户管理、收款付款、国际业务、投资理财、融资业务、集团服务、票据中心七大功能平台,而且可以针对不同的企业设计专业的解决方案。我们的个人网上银行具备账号管理、超级网银、转账汇款、支付缴费、信用卡还款、投资理财、自助贷款等功能,力图让客户足不出户就可完成大多数非现金业务。

  在移动银行方面,为了让最大多数客户用上我们的产品,宁波银行陆续发布了移动银行iPhone版、iPad版、安卓版和WinPhone版,覆盖主流移动操作系统。上面不仅涵盖了网上银行传统业务,还增加了二维码转账、无卡预约取现、掌上理财、充值缴费、影视票务等特色服务,并采取设备认证、动态密码等多重安全手段。

  目前各家银行都争相开发电子银行,宁波银行努力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一方面提高传统电子银行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不断追求新型电子银行渠道的创新和突破,力争打造业内领先的电子银行服务品牌。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