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言耸听 NFC支付还有苟活的必要吗?


2014-4-10 14:04

  笔者最近在进行一些方案论证过程中,对现在移动支付的各种方案进行了学习研究,并据个人心得有感而成此文。有关细节不尽全面准确,观点乃系一家之言,欢迎拍砖。

  2012年底,央行发布NFC移动支付标准,2013年中,中银香港、香港银通陆续发布NFC移动支付服务方案。对此,业界欢欣鼓舞,媒体普遍看好未来前景,认为以NFC支付为代表的移动近场支付将会有爆发式发展,甚至有砖家大拿说2013年即是移动支付元年, NFC支付的春天仿似是到来了。

  可是,笔者扼首一念,却细思恐极,NFC支付的春天真的到来了么?虽然说人艰不拆,可就是细想一想就不得不接受,NFC支付的春天不但没有到来,更进一步大胆猜想一下,NFC支付还有继续苟活的必要么?

  说到NFC支付在苟活,我们不妨先看看NFC支付是什么。

  首先,NFC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缩写,是一种基于免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是2004年由飞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共同开发,可以实现在移动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 PC和智能控件工具之间进行近距离的无线通信。NFC的技术标准推出后,利用手机这一贴身服务的移动终端工具进行非接触式交互就具备了实现条件。通过给手机增加甚至内置集成NFC通信功能的模块或者芯片,人们可以像IC卡啪卡交易一样,使用手机在受理终端或者识别标签上进行非接触式的识别或交互。

  随着手机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业界对利用NFC技术实现的应用场景进行了很多尝试和创新,例如利用手机NFC技术可以实现接触浏览、接触门禁、接触支付、接触连接等应用,都是通过NFC无线通讯技术实现信息交互、认证识别。由于手机所具有的私密性和独有性特点,通过手机NFC接触的支付应用最具代表性,也最被人们看好,被认为是对现有传统支付方式的革命。我们要讨论的NFC支付,也就是利用NFC技术实现的账户现场支付服务。

  NFC技术是先进的,在部分特定应用场景有很好的使用价值,但是NFC支付却不是这样。虽然在中国国内,在香港,在欧美发达地区,政府或者监管当局都在积极推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等各方均表态积极参与,有关NFC支付的每一次举措都能博得媒体和砖家的关注和喝彩,虽说这一年来NFC支付在国内落实了标准,在香港推出更优的解决方案,但现实情况却是:NFC支付的应用推广和普及没有实际成效,也没有见到应用案例得到较广泛推广,NFC支付还一直停留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甚至说不好听点,NFC支付是一直在苟活。

  NFC支付在苟活着,这个现实确实很残酷。也许有人会NFC支付在日本、韩国应用推广的成功举例,认为我们可以步日韩先进经验之路发展移动支付。以日本为例,从表面上看,日本移动支付是运营商NTT DoCoMo主导、银行参与,根据统计,目前有超过10%的手机用户在使用移动支付,而且超过70%的交易集中在小额零售消费领域,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运营商和银行都通过移动支付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并且成为全世界移动支付发展的样板之作。

  可是详细分析一下,就知道日本发展的NFC支付的技术背景、市场环境、成功因素和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完全不同,简单照搬是不可能成功的:

  1、 从技术背景来看,NTTDoCoMo 的移动支付是2004年开始发展的,正好是NFC技术标准形成和发布的那一年。也就是说,日本移动支付的发展之初并不是标准的NFC支付。NTT DoCoMo采纳了索尼的Felica智能IC卡标准应用于移动支付,并且能够适用后来普及的NFC支付。换句话说,不是NFC支付在日本得到了成功应用,而是日本当地市场对移动支付发展的需要、日本公司对智能IC卡标准的主导,才催生了NFC支付。

  2、 从市场环境来看,日本人口密集、现金流通量大、零售商业高度发达,非常适合开展小额电子现金业务。在日本,NTT是最大的通信运营商,占据通信市场40%以上的份额, NTTDoCoMo通过混业经营、参股银行和信用卡公司,主导移动支付并控制了上下游产业链。

  3、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日本NTT DoCoMO发展的最快阶段的2005-2007年,并不是一个智能手机真正普及的时代。那个时代,诺基亚、摩托罗拉还是手机界的领先者,苹果、三星(安卓)还没开始流行,那个时代,日本的手机工业在世界上还有很强的影响力,日本的索尼、夏普、松下、NEC甚至三菱都有手机产品,日产手机在本土占据绝对领先市场份额;日本本土手机终端创新研发的活跃度远远超过世界任何一个地方。

  从上述分析来看,NTT DoCoMo在日本的成功,除了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等现实条件外,还具备了三个先决条件:一是本地公司主导了移动支付标准的诞生;二是有一个领先的通信运营商强势主导移动支付的应用;三是本地终端配套的创新研发能力作为保障,这样,从标准到应用到终端配套,整个生态链条是健全的。

  移动支付的发展在韩国也是类似情况,相似的经济、科技和市场环境下,三大移动运营商(SKT、KTF、LGT)联合控制着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发展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日韩早期应用移动支付取得成功是在当时科技发展背景下具有特定的条件的,同样的土壤和同样的阳光促成了种子生根发芽,而现在NFC支付已经没有了能酝酿发育起来的土壤和阳光了。看清这个现实确实很残酷,因为研究国际上相似的市场环境,例如香港、欧美和中国国内,为什么NFC支付一直没有象日本和韩国一样发展起来?NFC支付发展到现在,在香港,虽然几大主流银行都已经推出了各自的NFC支付服务,监管也在推动,但真正发展的用户寥寥,所能应用的交易场景寥寥,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比较明显;在国内,虽然政府推动、运营商呼应、银行参与,三家运营商的NFC支付用户发展至今合共才366万户,尚不到运营商用户总量的千分之二,更惶论其中的活跃用户到底能有多少;在欧美发达国家,谷歌钱包(GooGle Wallet)等创新支付活跃,但是使用信用卡和现金交易的用户习惯阻碍了移动支付的进一步实现普及,尚没有任何迹象看出NFC支付到了一个将会爆发的时机。

  放眼世界,现在NFC支付的应用案例是不是还陷在受理环境困难、产业链复杂、成本太高、见不到效益的泥沼里?在香港,人口密度、商业环境与日本都非常相似,但是却没有一家绝对领先的通信运营商有实力推动移动支付,八达通占据小额预付卡市场龙头地位后发展移动支付的意愿也不强烈;在国内,中国移动在 2010年提出了特立独行的移动支付通信标准,因而遭到了银行和另两家通信运营商的围剿,直到2012年底央行的标准出台才算尘埃落定;在欧美发达国家,在日本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时候,人们还在使用最普通按键手机,仅仅用于语音和短信,智能手机还没有开始普及,而到了现在,不带有NFC的苹果手机又占据了主流市场。

  这样来看,可不可以说NFC支付还真的是在苟活着?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NFC支付继续苟活下去的必要性到底在哪里。

  首先,所处时代不同了。与 NFC技术诞生的历史时代相比,现在是一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是一个智能手机的时代,是一个体验经济的时代。而NFC支付,是一个萌发于非接触式IC卡支付的产物,NFC支付的交易处理与移动互联网可以无直接关联,也可以不利用智能手机界面丰富、交互友好、拓展功能、多媒体等特点,新经济的时代特点在 NFC支付交易处理的体验中没有体现。这也是2005-2007年移动支付能够在日韩得到发展的原因,因为当时手机上网还没那么普及,智能手机的概念刚刚兴起,支付服务的综合体验还没有形成。而现在,在日本不带有NFC功能的苹果手机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25%,NFC支付是不是还像7-8年前得到那么普及值得探讨。

  其次,发展目的不同了。NFC 技术诞生的背景是非接触式IC卡的载体向手机的迁移过程,归根到底还是基于卡账户的支付服务。但是由于其中一种方案——SWP-SIM方案能对手机用户有很强的黏性作用,因此通信运营商普遍异常积极,都希望能主导和控制NFC支付的上下游产业链而从中获益。同时,由于NFC支付还带动了TSM服务、OTI 外置等一系列新兴产业,相关的服务供应商也呼应和制造出热烈的发展氛围。但是银行如果冷静的看,移动支付的用户粘性作用对银行远没有对通信运营商那么大,譬如说,每个人一般只有1-2个手机号码,却可能同时有十几张银行卡用于支付,这种情况下,银行发展NFC支付的目的就已经与日韩的案例完全不同了。

  第三,竞争环境不同了。NFC 技术诞生后,与NFC支付形成竞争的只有实体IC卡这一个正在被计划取代的东西。而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网速已经愈来愈快,智能手机强大的功能所衍生出来的业务形态已经多种多样,二维码支付和声波支付开始发展实际应用,并靠成本优势呈现快速推进效果。例如台湾第三方公司MoneyCoin推广二维码支付,国内支付宝利用声波支付将其虚拟账户的支付场景拓展或者延伸至线下自动贩卖机,甚至实现了个人对个人的现场支付,同时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也在推广线下零售商户受理扫码支付,移动支付的所包含的业务形态范畴得到极大的扩展,NFC支付所处的竞争环境已经截然不同。

  最后,由于还是基于IC卡支付的服务方式,NFC支付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是替代了IC卡的一种载体,给用户带来的体验创新不足以抵消其去主动办理该项业务的复杂性,特别是如果没有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形势的时代要求,所能给予用户的一种崭新的体验是有限的。如果用户看到的是这种结果,那么通信运营商、银行等发起机构一项情愿的希望用这个能捆绑用户的目的就不会被接受。

  从上面分析看出,NFC支付是一种源自于IC卡支付的服务方式,并不是迎合了移动互联网发展而出现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在当下的时代注定得不到持久性的发展。现在NFC支付推广中所遇到的种种难题,例如产业链过于复杂,受理环境和应用场景还不够成熟,建设投入成本高而不见效益等,都没有很好得到解决,而现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到来了,客户对服务体验的要求已经与过往彻底不同,参与各方投身于移动支付的目的也逐渐发生改变,甚至竞争的环境都不同了,这种形势下,NFC支付继续苟活下去的必要性到底在哪里?

  最后,我们再分析一下NFC支付还继续苟活下去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少?

  从发展背景看, NFC技术能够获得应用的成功,依赖于非接触式IC卡开展的各类行业应用层面,例如在公交车载设备上,在门禁考勤设备上,安全、快速、非接的体验对近场交易的意义很大。随着集成了NFC芯片的手机逐渐开始得到普及,因此NFC手机作为非接触式IC卡交易的载体平台是具备了条件的,但不代表着使用NFC手机进行支付就能像IC卡支付一样广泛地被用户接受。最近支付宝和香港八达通联合,实现了用八达通实体卡完成支付宝账户支付,即是通过NFC技术实现手机与八达通卡的识别与认证交互,这是对NFC技术运用的创新,但并不是对NFC支付的应用,反而颠覆了NFC支付的含义。

  从目前普遍理解的账户支付,NFC支付的应用空间逐渐被取代是必然的。现在国内第三方支付发起了二维码支付、声波支付,并应用于实体商户实现了多种移动支付创新,其所具有的良好用户体验和低廉的推广成本,很快就在小额零售消费领域得到了推广,并很轻易被广大用户所接受。虽然最近央行在最新的指导意见中对其安全性提出了质疑,监管当局、银行、第三方支付对此争论纷纷,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种创新支付模式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不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支付模式逐渐被取代是不可避免的。

  从科技发展轨迹上看,移动互联网对传统模式带来的变革才刚刚开始。例如二维码和声波并不是新的技术,只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焕发出崭新的光彩,也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逐渐修补其安全标准和风控体系的不足。又如苹果公司在2013年11月向外界展示了iBeacon方案,天然地利用了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所带有的LBS、蓝牙、多媒体应用等各种技术,能利用手机低功耗蓝牙4.0技术实现位置识别与现场支付功能,虽然应用场景还在试验阶段,但是业界普遍看好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在对移动近场支付方面,苹果公司始终没有在iPhone手机中集成NFC芯片,故iBeacon是被业界认为是苹果对抗安卓NFC 的利器。

  这样来看,NFC支付只是寄身于IC卡支付的一种载体形式,也许在特定应用场景是有价值,但是在账户支付领域的应用空间有限。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更新、更靓丽、更优体验的各种移动支付模式的应用落地,NFC支付完全被取代是必然的。

  中国有句老话,“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如果在事后看历史的潮流,很简单,很清晰,但是如果身处在这个浩瀚的历史潮流之中,如何能知道什么是顺,什么是逆。现在我们有幸生活在互联网变革的浪潮之中,如果你能感受到互联变革带给我们的崭新体验和震撼,再看看这些并不是新时代带给我们的产物的命运,就会明白,像NFC支付这样一个看上去很美的过时东西,还有继续苟活下去的必要么?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