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刚需、全支付、钱包战略 这才是移动支付的出击路径


2016-9-19 8:48来源:移动支付网    作者:上海易码信息

前些日子,移动支付网发表了两篇关于支付的文章《从手机到可穿戴 “全支付”场景的无缝延续》和《都在谈支付场景,可你知道“全支付”场景吗? 》讲得非常到位。然而,我们认为,纵然实现了全支付,如果没有很好的切入方法,移动支付会和以前一样,败给现金和钱包。那么,什么是好的切入方法呢?

人人都知刚需好

所谓刚性需求,是相对于弹性需求而言的,可以望文生义,即是人们对于某一商品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需求。

移动支付之争,群雄逐鹿,战火炽热,谁都觉得自己掌握着市场的明天,或者力图让别人相信自己掌握着明天,但炽热的外象掩盖不了焦虑的内心,几乎每一方都在为了抓住用户的心、扩大用户群而绞尽脑汁。不过,在这个战场上,一些“非典型移动支付”的小阵营却不急不躁、怡然无忧。这里的“小阵营”说的是那些垂直领域或封闭领域的垄断者,比如校园卡、公交卡、企业卡等等。它们何以无忧?只因它们对某一领域或区域的用户来说属于强刚需产品,也就是说,“如果不用,你会感到极度不便,甚至无法完成日常行程。”比如校园卡,吃饭、借书、校园内的各种购物和服务,几乎都要用到它。企业卡有同样,门禁、考勤、在食堂就餐都依赖着这张卡。还有公交卡,对每天乘坐公共交通的人绝对算必需品。由于其“非典型性”,这些支付颇有些“偏安一隅”的味道,但强刚需是它们成为局域用户高频使用、高依赖的产品。它们的小日子也因此过得颇为红火。

事实上,对一件产品来说,“被需要”就能体现价值,进而体现“价格”。移动支付也是如此。

要打“刚需牌”却有大前提

大多数移动支付企业都深知其产品成为刚需的重要性,欲以“刚需”来切入市场。

比如支付宝、微信支付,它们利用“打车”这一刚需创造了各自的支付场景,百度糯米则利用城市白领的午餐外卖这一“刚需”激活了百度钱包。最近有许多NFC可穿戴则希望以“公交支付”这一功能使自己成为刚需产品,并利用这一高频高粘度行为来带动NFC支付。

但事实上,以刚需切入市场的移动支付企业却是成功者寡,失败者众。

就拿可穿戴支付来说,国内市场这些年前赴后继出现了那么多移动支付手环、手表以及其它设备,都纷纷以“可替代公交卡”来切入,想以这个强刚需、高频率功能来养成用户对可穿戴设备的使用习惯和依赖,形成超强粘性,进而引导用户在其它诸如购物、用餐等场景,也用这个设备进行支付。但听上去特别水到渠成的设想之下却几乎没有成功者,一边层出不穷进入市场的新品,一边却是高弃用率的现状,可穿戴支付设备进入了一个不知如何自救的窘境。

深究这一窘境形成原因,无非是可穿戴设备做不到“全支付”引起的。最主要的一点是,目前的移动支付设备基本都是以NFC为核心技术的,而NFC又有着来自基因的先天不足,即只能在具有NFC功能的终端设备上使用,否则无法完成支付。当一个可穿戴支付设备不能达成全支付时,它就会被现金替代、被银行卡替代、更能被手机替代,最后的结果自然就是被弃用。

反观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它们是成功者,以打车这一小小的刚需行为为切入点,教育了用户使用户们形成了“以往线上才能使用的支付,到线下也能使用”的观念。与此同时,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还解决了个人面对面支付、收银台扫码枪支付等场景问题,使得可支付场景非常广泛,非常接近于“全支付”。“以刚需为切入点”培养高粘性使用习惯的策略也因此大获成功,成为为数不多的成功者。

资深刚需产品也并非高枕无忧

一个产品的刚需程度也是有强有弱的,但就目前市面上的产品而言,无论其具有强刚需性还是弱刚需性,都有着可提高的空间,或者自身有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前面说到的强刚需产品,如校园卡,在校园之内离它寸步难行,但出了校园就百无一用。再比如公交卡,如此受用户高依赖、高频使用的产品,却只能单一用途,浪费了庞大用户群。

稍弱一点的产品,如银行卡,其刚需强度不如校园卡、公交卡,因为能用银行卡的地方都能用现金,对用户而言,它具有可替代性。虽然成熟的POS支付环境为银行卡制造了刚需用户,但对各个银行来说,这样的刚需针对性不强,用户打开钱包用哪一张银行卡?选择有很多,最后的收银是通过哪张银行卡完成的,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况且,现在新兴的二维码支付已很普遍,银行卡的刚需程度被进一步弱化。因此银行都在为提高自己银行卡支付份额而头疼。

对于新兴的二维码支付,自网联成立之日就开始面临和银行卡相同的困境,当下支付宝、微信独霸收银台扫码枪的情形不再,就是说收银台一把扫码枪可以扫所有的二维码,现在各银行和第三方支付纷纷备战二维码支付,到时候用户用哪个二维码支付就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要看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当时的“随性选择”了。

让“钱包”来牢牢抓住刚需用户的心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移动支付发展道路上现存的三点问题,一,移动支付设备一定要以“刚需功能”为切入点,以“全支付”为其存活的大前提;二,同一个细分领域的刚需市场内,不同产品竞争激烈,如何让同类产品共同的“刚需用户”转变成自己的、独有的用户,才是至关重要。三,当全支付已经达成,又如何让人们从行为习惯上、感情依赖上与传统支付方式彻底决裂,是移动支付与传统支付之间的最后一战,也是最重要生死之战。

或许,以可穿戴设备为载体的“钱包”会成为很好的解决方案。

首先,以多项刚需功能来切入人们生活,普适大众的公交卡、针对学生的校园卡、针对上班族的考勤卡、针对小区住户的门禁卡,这些功能可以兼有,也可以有选择。通过这些高频、高粘度的使用功能,养成用户习惯。

其次,以全支付将“支付”行为从原来的封闭领域向外延伸,进入购物、消费领域,同时支持银行卡、二维码、会员卡等各种支付方式,使用户在任何支付场景下都不会遭遇不能支付的尴尬。同时,全支付全覆盖可让用户逐渐放弃传统的现金习惯,让“此钱包”上位,真正替代“彼钱包”。

第三,在“全支付”支持下,“钱包”能绑定各种银行卡,同时不同银行也可以定制自己的钱包,把自己的银行卡设定“默认支付卡”,这样,用户刷哪张银行卡不再随机随意,原本泛泛的“银行卡用户”,就会变成“某某银行卡的优先用户”。将“默认支付卡”的功能再推进一步,“钱包”也可以有“推荐支付”功能,以精准推送的方式,为正在购物消费的用户选择最优惠的支付方式,比如今天某店刷招商银行可以打8折、尽管“钱包”的默认卡不是招商银行卡,也可以对此优惠与“钱包”内所有绑定的银行卡进行比对,在确认招商银行最优时,提醒用户切换招商银行卡进行支付,这会让用户对这个“钱包”形成更紧密的依赖性。

而关于如何促使用户与传统钱包的决裂、早日拥抱更安全、便捷的移动支付,或许有很多移动支付产品选择“慢慢来”:先替代公交卡再替代银行卡,下一步再看看扫码支付。但前车之鉴告诉我们,人人皆有惰性,“慢慢来”其实就是对传统钱包的妥协,如今NFC手机已经渐渐普及而愿意用手机替代公交卡的人却仍寥寥无几,人们宁愿多带几张银行卡也不愿意使用“苹果支付”都是鲜活的教训。因此,这场决裂必须“一举完成”,传统钱包才会被用户留在家里,移动支付才能真正获得统治地位!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