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支付系统打通西藏金融“主动脉”


2016-10-25 9:10

商品交易、资金融通离不开货币的转移,而货币的转移过程便是支付的过程。支付体系是经济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经济金融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的“钱货两讫”,从现金交易到银行存款货币的转账支付,从手工联行到电子联行,再到现代化支付系统,随着移动通信、信息科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支付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藏和全国同步建设发展支付系统,目前,全区基本形成了以央行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以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为补充的支付清算网络体系,现代化支付系统已成为我区资金流动的主动脉。截至2016年9月30日我区现代化支付系统共处理业务 315.8万笔,金额22525.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84%和33.68%。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统一的联行制度,联行采取直接往来、分行开户记账、集中清算调拨的方法。1953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全国大联行”的三级联行清算体系,明确了联行往来时银行办理结算业务和调拨内部资金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联行体制变革措施,将人行主办的“大联行”改为各专业银行自成联行系统,跨行业务通过人行事前清算资金。中国人民银行拉萨中心支行清算中心主任次仁罗布介绍,西藏和平解放后,我区实行特殊的“藏汇往来”结算方式。1990年1月1日参加全国联行,实现手工联行结算,西藏资金实现了在银行间的流通和结算,但由于完全依赖纯手工操作,支付信息采用邮路传递,一笔资金的汇划时间需要一周或更长的时间。1991年,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专用卫星通讯网,开发了全国电子联行系统,这标志着支付系统进入了的电子联行时代。1993年3月1日,西藏正式运行电子联行系统,电子联行系统应用了当时先进的卫星通讯传输支付指令,资金清算的效率大大提高。1995年针对电子联行覆盖面不广、地面制约“瓶颈”严重和资金汇划速度较慢的缺陷,人民银行开始推行电子联行与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商业银行核算系统对接,中国人民银行西藏自治区分行审时度势,结合我国支付清算系统的建设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同城、区辖联行资金清算一体化并完成拉萨、昌都、林芝、山南、日喀则、那曲、阿里小站与全国电子联行卫星通讯网连接,实现了资金清算“天地对接”,标志着西藏自治区资金清算开始步入“信息高速公路”时代,解决了电子联行“天上三秒、地上三天”的问题,对我区银行结算改革和加速企业资金周转,产生了重大影响和作用。

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投产包括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和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的第一代现代化支付系统,通过和商业银行的行内系统相连,构成了一张覆盖全国、四通八达的资金汇划网络,提供高速安全的跨行资金汇划服务,是社会资金汇划的“高速公路”。2003年12月1日西藏辖内18家直接参与者顺利登录大额支付系统并开始发送支付业务,实现了西藏支付清算史上里程碑式的突破。为实现国内金融基础设施服务与国际接轨,为人民币跨境结算及“人民币走出去”提供基础,2014年,第二代支付系统上线运行,我区各商业银行逐步开始通过其总行一点接入第二代支付系统,并于2015年1月完成我区商业银行二代支付系统的推广工作。据了解,第二代系统投产以来,西藏系统整体可用率一直保持为100%,业务处理均正常,业务量增长迅速。截至2015年底辖内有大、小额支付系统参与者224家;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票交所10家、票交机构74家;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参与者105家。全年,辖区共处理业务283.63万笔、金额24622.8亿元,比2008年分别增长6.32倍和7.44倍,处理业务的总金额相当于2015年西藏GDP的23.99倍。次仁罗布表示,2017年,即将建成投入使用的拉萨城市处理中心本地备份接入系统将保证西藏自治区支付系统在紧急情况下高效、可靠的快速恢复业务处理,将更有效降低参与者接入技术风险,确保参与者以更安全、可靠的方式连接支付系统。人行拉萨中支清算中心将再接再厉,努力推动雪域高原支付清算事业再上新的高峰,为我区“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畅通的支付支撑。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