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让人有扫的冲动 扫码背后安全需谨慎


2017-3-22 9:24

二维码,被誉为“移动互联网的最后一段距离”,为移动互联网服务的落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吃饭扫码、看电影扫码、购物扫码、充话费扫码、下载小程序扫码……

深谙大众心理的商家设计出形状更加多样、色彩更加绚丽的二维码吸引眼球,尽可能多地勾起人们的探知欲和好奇心。面对形形色色的二维码围城,更多时候你已不知不觉掏出手机、对准了屏幕中的小方框。

扫码支付已经相当普遍

“我们被二维码包围了”

工作日的早上8点,家住福林苑小区的小朱准时走出家门,她的包里装了一张身份证、一点零食、一包纸巾和一部手机,“应付一天的工作生活,这些东西足够了。”

“还是老规矩?”小区门口早餐点的摊主热情地向小朱打招呼,一根油条一个茶叶蛋一杯豆浆,6元钱早餐,用手机对着已经被油浸透的二维码纸板一扫,搞定。

8点20分,小朱来到海尔路地铁站,手机对着售票机一扫,购买了一张地铁票。

到单位后,打开电脑,手机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完成微信网页版的登录。工作间隙,有人来访,双方掏出手机,扫一下二维码,陌生人就变成了“好友”。

晚上下班,跟男友外出吃饭,扫一扫桌签上的二维码关注餐厅公众号享受优惠,结账时扫码完成支付。饭后看上一场电影,同样是扫码购票。

一天下来,小朱至少扫了七八次二维码。

便捷的读取方式、海量的信息存储让二维码迅速成为链接互联网与现实生活的入口。

二维码真的已经无处不在。“一宿不管,车站、灯杆上贴的净是些带着黑块块的广告。”南京路与江西路路口,56岁的环卫工李大姐正蹲着清理粘在地砖上的小广告,她所说的小黑块就是二维码。李大姐说,每天上午七八点钟就有专门的环卫人员清理这些小广告,其中多数都带有二维码,李大姐也时常看到在车站等车的人用手机扫码。

记者注意到,尽管有专人清理,还是有些“漏网”的小广告。在闽江路附近的一根灯杆上,一张“温馨提示”海报的左上角就放着一个硕大的二维码,不过再往下看,这张“公益”海报其实是个无抵押贷款的广告。

记者“冒险”扫描了一下二维码,手机立即弹出一个添加微信好友“王先生”的页面,上面还有对方的手机号。一番联系后,这位王先生表示这些广告都是他在最近两周内张贴的,一共有1000张左右,除此之外还印发了五六千张名片,所有广告上都带着自己微信号的二维码。

“现在没人有工夫记电话号、微信号了,那些网址、程序名更不可能记下来以后再到网上搜,都是靠扫二维码。”不过王先生也承认,由于这些广告都是张贴在街头巷尾,他广撒网的这几千张二维码广告并未受到太多人的关注。

除了广告,扫码支付更是已经渗透到商业的各个角落。

在新贵都集贸市场,偌大的市场里几乎所有的摊位上都摆放着一到两张二维码标牌。

“一共二十八块五,微信还是支付宝?”摊主张师傅一边把称好的菜递给顾客一边询问道。“微信吧,昨天刚抢的红包。”这位年轻女顾客用手机对着摊位前的二维码一扫,输入金额后完成支付。

“你们年轻人一看都知道,这是微信的,这是支付宝的,哪个方便用哪个。”摊主张师傅告诉记者,早在2015年市场上就有摆二维码的了,从去年开始用手机支付的顾客越来越多,倒逼着那些不会用微信、支付宝的也不得不学着用。

张师傅告诉记者,现在10个顾客里得有6个用手机扫码支付,占了多数,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年人或者路过过来买菜的。“这样我们也方便了,不用准备那么多零钱,每天卖了多少货,打开手机一看就有数了。”

对于扫码支付安全问题,张师傅说这个市场的顾客多数都是附近住户,市场上的摊位也都比较固定,常年就这些人,顾客和商贩相互之间都比较熟悉,从未出现过什么不好的情况。“流动摊位就不好说了,反正我是不敢随便扫陌生人的二维码。”

近四成网民称有扫码习惯

2012年上半年,中国网民突破了5.38亿,手机也超越电脑开始成为中国人上网的第一终端。在用户消费观念的转变和互联网巨头们的推动下,无处不在又无所不能的二维码就跟当时的《最炫民族风》一样,迅速火遍了大江南北,以各种形式进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而越来越多的人也渐渐喜欢扫码,有媒体报道称,见码就扫正与朋友圈晒娃、刷屏等行为一起构成七大手机使用习惯。

在“第一调查网”网站一份有关扫码的问卷调查中,968名受访者中,有过扫描二维码经历的占到94.8%;对于街头或者陌生人展示的二维码,会考虑扫的占20.9%,不会扫的占45.8%;对于是否会为了蝇头小利而去扫码的问题,19.4%选择会,51.4%的人选择不会。

考虑到网络调查的局限性,记者又连续两天在岛城街头对50名行人进行了随机采访。结果有超过40名被采访者表示曾经扫描过二维码,而这其中有10人左右表示几乎每天都会扫码。

此前中央网信办发布的《公众网络安全意识调查报告》显示,36.96%的被调查网民的选择是“经常扫,不考虑是否安全”,其中青少年的这一比例达到40.3%。

“现在骗子这么多,大街上的二维码我一般都不会扫。”在青岛大学校园内,大四学生小董告诉记者,“但是如果没有其他事情,有些比较有意思的海报、公众号文章、论坛里的二维码还是会扫。”

小董说,这主要是因为扫码方便,而且想看看这黑白相间的方块背后有什么东西,如果是自己喜欢的就保留下来,如果没意思就顺手删掉,也没有什么损失。

紧随人性的二维码“变异”

人们为啥如此喜欢扫描二维码,早在2012年二维码作为新生事物出现之时,微信公众平台就曾针对网民的二维码扫描行为做了具体的统计分析发现,探讨好奇、获取资讯以及购物优惠是二维码营销的三大用户驱动力。

而美国CBM在调查用户扫描二维码的心理动机时发现,93%的智能手机客户知道二维码,而且在这其中,男性的认知度要略高于女性,其中46%的用户扫描二维码的原因只是单纯的好奇,这甚至超过了用户对获取资讯和购物优惠的比例。

知乎上“二维码为什么会让人有扫的冲动”引来了几千人的关注。

“其实就是利用了人性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再夹杂一些功利和虚荣心”,专做二维码设计的草料公司创始人老蒋的回答获得了几百个赞,“二维码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在扫之前一般不知道是什么”。

在二维码刚开始推广时,只是抓住了人们的好奇心,有人认为黑白相间、形似迷宫的二维码像极了中国古代篆刻的印章,想让人看清到底写了些什么。

渐渐的,他们发现,原始黑白格子的二维码吸引力很弱,年轻化的消费受众更喜欢尝鲜,于是更多的设计公司在外观上做改变,甚至研究出了色彩缤纷法、局部遮挡法、环境嫁接法、遮挡互动法等八大绝招。

于是二维码的形式更加多变。它们会配合生活场景、游戏场景组成具有活动性、趣味性的二维码,不再是简单的黑白方块,可以成为一只兔子或一把吉他;它们会与物品结合,出现在蛋糕、比萨饼、楼房、皮影戏及任何一个你想象不到的地方;它们可以与广告海报元素巧妙结合,覆盖在一个美女内衣广告上,巧妙调动人们的好奇心……

再加上“千万别扫这个二维码”“一码不扫,何以扫天下”“扫了不后悔,不扫包后悔”“二维码扫描,预订更优惠,快速扫出优惠来”等这些诱导性的语言,配合商家推出的礼品奖励等,便可以轻松抓住人们的眼球。

久而久之,庞大的扫码族出现了。“明知道是广告也想扫一扫,一码不扫就生怕错过了什么”,有人在知乎中回答,“扫码纯粹是被培养出来的强迫症”。

采访中,不少人都有这样一种观点,以二维码为互联网入口已是大势所趋,但由于门槛太低,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导致大家想扫而不敢扫,在源头监管尚不到位的情况下,二维码的发布渠道就成为了用户鉴别二维码安全性的关键。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