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支付结算创新初探


2017-8-1 9:05

支付和结算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功能,也是商业银行独有的业务优势。但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兴起,以“支付宝”、“财付通”等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异军突起并发展壮大,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商业银行支付业务的原有垄断地位,与之抗衡的相对优势也在日渐销蚀。因此,商业银行要占据支付结算业务的领先地位,保持其独到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加大创新力度,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本文首先从互联网竞争、转型发展以及服务方式变革等三个方面剖析了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创新的必要性;然后从移动化、智能化、场景化、国际化和包容性等五个角度阐述了支付结算业务创新发展的趋势;最后提出了商业银行未来发展支付结算业务创新的六个策略,包括互联共享的支付体系战略、开放共赢的支付理念战略、大数据型的支付渠道战略、个性化的支付产品战略、全球化的支付国际战略以及安全可靠的支付保障战略。

一、支付结算的意义及其创新的必要性

(一)支付结算的意义

支付结算是建立在商业银行信用基础上实现的货币给付行为,是指在商品交易、劳务供应等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通过银行存款转移使债权、债务得以实现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以银行信用流通代替现金流通,完成各项资金的清算,从而便利经济交往,促进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支付结算业务之所以能成为商业银行一项主要的经营业务,是由商业银行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商业银行是各企业、各单位资金存放的中心,又具有众多的网点和便捷的通信工具,为其作为支付结算和资金结算的中介机构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正因为如此,商业银行成为了支付结算整体活动的枢纽。支付结算体系的发展与支付效率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了经济金融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支付结算创新的必要性

“创新”一词百度百科定义为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的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将此内涵延伸至支付结算创新,应是指在银行支付结算领域内,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新性变革所引发的更新、改变,以及创造性的新生事物。其价值可体现于加速市场资源的跨界整合,促进产业体系的完善健全,改善消费信用的外部环境,以及快速推动经济的稳健发展。

1.支付结算创新是商业银行在金融互联网竞争中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以支付宝、余额宝等的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P2P网络借贷、众筹融资等模式,快速推进,交易规模日益壮大,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了根本而深刻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传统银行支付体系的时空限制,拓展了支付方式和渠道,猛烈地冲击着商业银行支付中介的中心地位。特别是伴随电子商务发展而新兴成长的支付宝、财富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其更为简便、快捷及个性化的支付体系,聚拢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支付需求,将商业银行从原有支付体系的中心枢纽挤压至支付链的末端。

2015年的年报显示,十六家上市银行支付结算业务收入平均增长-1.39%,支付结算业务在中间业务收入中的占比同比下降2.18个百分点,支付业务盈利能力普遍下滑。

面对挑战,商业银行只有抓住互联网时代银行支付持续发展的这一机遇,运用现代思维并结合银行固有优势来拓展新型支付结算模式,才能提高支付运营效率、降低支付结算交易成本、抢占支付业务的市场份额。这也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2.支付结算创新是商业银行在转型发展中的迫切需求

支付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一项综合性、服务性、国际性的基础业务,包括结算类、代理类、担保类、承诺类、交易类等众多资金清算和咨询服务项目,属于银行一种传统的中间业务。

近年来,商业银行所处的经营环境正发生复杂深刻的改变,以往外延式、高资本、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已不可持续。为适应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变化,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电子化、网络化的支付结算业务迅猛发展,移动支付、电子通存通兑、自动柜员机、自助银行、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不断推陈出新。支付结算业务以其轻资本、低风险、稳收入、广来源的优点,正快速成为商业银行的转型方向和战略选择。因此,面对内外部竞争和挑战的压力,支付结算业务在体制、产品及服务方式上的创新,是商业银行转型发展中的迫切需求。

3.支付结算创新是商业银行实现服务方式变革的有效途径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身为支付枢纽的商业银行,其收集信息和采集数据的手段不断丰富,运用数据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能力也在不断提升。通过支付创新,商业银行可以去伪存真,以支付数据为基础进行风险控制和市场营销,构建更多基于客户意愿而开发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以此推动金融市场和服务模式的变革,拓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让客户成为数据的提供者和受益者。尤其对小微企业和中小客户而言,加大支付创新力度,丰富支付结算渠道和创新支付产品,是商业银行拓宽服务群体、发展普惠金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支付结算创新的发展趋势

伴随科技革命与支付行业的深度融合,客户的支付需求和支付渠道发生了明显改变,支付形式要求简单、及时,支付渠道力求便捷和快速,支付行为追求随心和随机。商业银行围绕客户的这些支付行为特点正在积极开展支付创新,构建一个丰富多样的支付市场。

例如,在支付认证上,推出了包含U-Key、短信认证、双重验证或者生物认证等多种方式;在支付形式上,研发了包含NCF非接快速支付、蓝牙支付、二维码支付、指纹支付以及刷脸支付等多种形式;在支付场景上,由面对面的线下支付逐步拓展至网络支付、移动支付和O2O支付等。支付产品借助科技之翼,推陈出新、日新月异、百花齐放。

支付结算创新的基础和动力是支付的科技化,因此,商业银行应充分应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在效率、安全和客户体验三位一体的价值导向引领下,依托科技手段和支付场景的应用,推动支付结算业务走向移动化、智能化、场景化、包容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一)移动化发展趋势

移动支付是在移动通讯设备的高度普及以及与银行金融服务深度融合的基础上,逐渐推广使用并迅速渗透到消费者中。它给人们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简单易懂的支付体验,预示着未来金融的发展方向。

目前,多家商业银行已开始在移动支付领域发力和进军,陆续推出诸如招商银行的“微信支付”、民生银行的“指纹支付”、中国银行的“手机钱包”、农业银行的“漫游汇款”、平安银行的“光子支付”、光大银行的“云缴费”、中信银行的“动感银行”等亮点纷呈、功能各异的移动支付产品,在为客户提供极致支付体验的同时,也增强了客户的粘性和凝聚力,为商业银行巩固客户基础、提升客户忠诚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Gartner的研究数据表明,全球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几乎以每年40%—60%的速度增长,2016年将增长到4.48亿次。在2015年,全球移动支付的市场价值可能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移动电子商务的市场价值预计将达到1190亿美元。移动支付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移动银行、移动钱包、无触点式遥控,以及其他替代性手机支付等。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巨大的价值潜力,无疑将是商业银行支付创新领域未来的角力点。

(二)智能化发展趋势

近年来,为提供完善的支付手段,满足客户提出的各种智能化需求,银行通过科技进步和智能研发的双轮驱动,促进了支付业务的整体创新。支付结算的智能化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支付安全的智能化。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声波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等包含生物特征、多维交叉结合的创新支付认证技术将逐步得到广泛应用,支付交易操作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将得到更有效保障,支付也将变得更“聪明”、更“放心”。

二是支付媒介的智能化。“人机合一”将成为工业4.0时代支付产品进化的方向,支付的自主性和便捷度也将伴随智能化的支付媒介实现质的飞跃。银行将能够为每个人提供其所需的个性化和专属化的支付服务,让客户真切感受到“以人为本”的开放式支付体验。

如华夏银行在国内首家推出具备金融服务功能的“手表银行”,依托苹果手表(AppleWatch)的应用特性,为客户提供网点分布查询、账户余额查询以及信息推送等金融服务,有效提高了客户的服务满意度。

三是操作系统的智能化。即通过整合各类支付操作平台,将碎片化的支付世界合而为一,以集成化处理和远程协同交易功能,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操作系统和灵活的操作界面,满足客户多元化的支付选择。如兴业银行推出的“收付直通车”产品,通过整合行内支付通道、人行通道、银联通道以及第三方支付通道,可为商户提供包括但不限于快捷支付、网银支付、移动支付、对公代付、对私代付、签约代收等跨行收付款功能,全方位满足客户对资金收付的需求,降低企业支付成本,保障资金的清算安全。

(三)场景化发展趋势

场景化服务已成为当前支付产业最新发展的主潮流。其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随客户支付场景的变化而改变支付方式,为客户带来最佳的支付体验。这种支付模式决要求银行必须跳出“支付”本身去做“支付”,通过整合客户的生活习惯和碎片化的消费需求,构筑一个连接银行、客户与商家的生态圈,并依托生态圈的交替有序运行,实现客户在日常生活中各类衣食住行、购物旅游、投资租赁、积分管理等场景的需求,进而带动金融业、物流业、商业、信息业等各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商业银行拥有庞大的客户基础、广泛的业务品种以及海量的数据信息,这是支付服务市场的主力和根基。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自身这一比较优势,布局支付服务的金融场景化,以增强与客户的黏性和关联度。这是其优势所驱,也是其使命所为。

例如,目前工商银行成立了“融e联”中心,着眼于通过“融e联”平台连接客户、商户和银行,加上“融e购”和“融e行”平台,形成“支付+消费”、“支付+融资”、“支付+理财”的全景式场景平台;招商银行与滴滴出行达成战略合作,尝试外接流量构建场景,为移动支付、信用卡、汽车金融赋予新的竞争力;

平安银行与去哪儿网合作,通过平安橙子(直销银行)与去哪儿网平台进行产品和服务对接,为去哪儿网用户提供余额理财、贷款业务、特色服务接入及联合推广金融产品和服务,构建“互联网金融+旅游”的场景化模式;

中国银行推出的“为爱加分”系列,为客户提供爱房、爱家、爱驾、爱购、爱学、爱创、爱游、爱TA等多项贷款及信用卡分期金融服务,更是囊括了消费场景的方方面面。此外,各家银行还在移动支付领域角逐布局“场景化”的消费探索。比如各大银行相继接入ApplePay,工行、建行、中信、光大银行等9家银行可支持SamsungPay;华为则为用户提供HuaweiPay移动支付服务等。

未来,商业银行应坚持以账户为支付基础、以场景为获客渠道、以服务为核心体验,将个贷、银行卡、理财和支付等产品融入场景化的运营策略,根据具体的消费场景设计支付服务模式和产品,让支付随场景细分而变、场景因客户所需而生,从而达到一种彼此“如影随形”的状态,实现金融与支付场景的深度结合,不断提升客户的支付体验。

(四)国际化发展趋势

目前,加速国际化布局,打造多功能的跨境支付平台,正成为商业银行竞逐的新“蓝海”,也是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新的增长点。

一方面,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全球贸易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以及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快速实施,企业和个人跨境业务步伐不断加快加大,为跨境支付业务发展提供了政策利好。特别是举世瞩目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于2016年3月在上海的正式投产运行,为境内外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跨境和离岸业务支付提供了便利的资金清算和结算服务系统,促进了人民币全球清算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由此,缩短跨境支付路径、提高跨境支付效率,打造多功能和组合型的跨境支付产品,推动跨境支付规模的增长,将成为商业银行未来拓展的新空间。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跨境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领域迅速向时尚、娱乐、教育、社交、旅游等更高层级的转变,则为跨境支付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消费者的需求已不再限于单纯的支付结算,对货币的实时清算、境外融资、退税清算以及规避汇率风险,乃至出境酒店预订、出境签证办理等平台化、增值化的服务需求在不断扩张。鉴此,通过跨境支付桥梁的连接,打通境内、境外两个市场,构筑安全和方便的跨境支付生态圈,将成为商业银行支付创新领域国际化的方向标。

(五)包容性发展趋势

“包容性金融”一词由联合国于2005年提出。它强调要以金融机构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前提,通过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为家庭和企业以合理的成本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同时,增强金融服务的竞争性和创新性,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对于银行支付结算业务而言,“包容性”未来的发展概念,应既强调支付群体的受众面和支付成本的廉价性,又要以支付便捷和安全为基本前提,同时还要强调增强支付业务的竞争性和创新性,以便能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选择。

而提升支付金融包容性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创新。唯有大力创新,才能思客户所思、想客户所想。要把支付结算服务融入到客户整体体验中,以更低的成本让更多弱势群体接入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支付网络,扩大支付业务的覆盖面,并寻求支付安全与便捷的平衡,从而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支付结算创新的未来策略

创新是时代前进、社会进步的源动力,更是商业银行实现支付业务持久领先的主要推动力。在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竞争的大趋势下,支付创新已成推动业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商业银行实现未来业务转型和调整的重要驱动力。商业银行要保持支付结算业务的快速发展,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就必须加大创新力度,通过创新来创建新场景与新模式,谋求跨行业和互融合,不断挖掘客户需求和提升支付体验,在创新中提升支付市场价值,提高支付运行效率,保持支付市场的活力和适时应变力。

(一)推动清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互联共享的支付体系战略

支付结算的制度化和系统化是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规范商业银行支付结算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基础。因此,加强支付清算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一个互联共享的支付系统,是商业银行开展支付创新活动的首要前提。从国际经验来看,目前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发达经济体已建立和形成了类型全面、功能完善、高效和公平竞争的支付体系,而且支付清算市场的开放程度也较高,还实现了系统运营主体的多元化及适度集中。

由此可见,要实现支付结算业务的创新发展,首先,要加强对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应摒弃银行支付业务作为辅助性业务的传统理念,从全局的高度将支付清算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通盘考虑,完善与其战略配套的经营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以此提高我国支付清算服务市场的效率和承载能力。同时在底层建设上,主要通过完善电子支付链,促使业务向零售银行业务和互联网银行业务转型。

其次,要建立统一和明确的支付系统标准体系,规范各家银行的支付结算行为,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最后,要实现支付系统的互联互通,做到全网信息资源共享。各商业银行可将客户数据在银行间共享互通,让客户在任意一家银行的界面下能轻松管理其所有账户,打通支付资金转移渠道。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各家银行的重复投入,降低支付产品的创新成本,也为普惠金融政策的落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深化基于支付的跨界融合,实施开放共赢的支付理念战略

支付链上的每一个主体,包括支付厂商、银行、银联、电信运营商、终端制造商以及中间配套商等,均各有经营所长。这就为彼此间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提供了前提条件,进而可以形成分工明确、有机配合的统一体。因此,互联互通和协作开放的内外合作,应成为银行支付创新活动的重点。

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创新跨界合作领域,将支付服务嵌入到具体消费场景,与网上购物、社交媒体、交通出行、教育医疗等生活场景紧密结合,成为连接消费者、商家、商品和服务的纽带,做大做强支付市场蛋糕;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创新合作理念,积极推动跨行业的创新,从合作架构入手,加强在业务规则、技术标准和市场规范等方面的合作共谋,形成行业合作与竞争的协同创新发展局面,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和互补配置,不断拓展支付创新跨行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三)建立多元化的支付架构,实施大数据型的支付渠道战略

数据是银行支付的核心要素。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的推广运用,商业银行收集、运用数据的手段不断丰富,提供高度数字化的金融服务成为可能。未来,数字能力将成为银行支付结算的核心能力。通过分析、挖掘支付数据,银行可为客户提供高度智能化的金融服务。

一方面,要创新O2O运营模式,打通线上线下支付渠道。应全面接入和整合支付产业链上的各类数据信息,利用丰富的数据资源,挖掘支付行为背后的数据价值,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无缝对接,让支付成为数据的交互平台,并运用数据去创造增值服务,建立起O2O新型智能支付运营模式。

另一方面,要重塑多元化的支付架构。商业银行应加快数据化的应用。未来,银行支付势必是建立在大数据模型基础上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银行应充分发挥系统及资源优势,构建集智慧银行、社区银行、直销银行、流动银行、NFC智能支付等于一体的新型支付渠道架构。

(四)重塑业务交易流程,实施个性化的支付产品战略

支付的本质并不仅限于资金转移,更重要的是支付本身能为人们提供什么,带来什么。引入交易银行的理念,将其答案总结为三点:与客户贴得更近,为客户做得更多,让客户体验更好。优化客户体验成为增强客户粘性、吸引潜在客户的关键行为和战略举措。商业银行应深化交易银行理念,真正“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即时和个性化的支付产品和服务,不断推动支付结算业务的转型升级。

目前,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组建自己的支付创新平台,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从发起、响应到反馈、评价,提供全流程的完整且分工明确的支持方案,并积极借助技术的优化改造,增设新的服务功能,提高支付产品的整合能力,以满足客户日益综合化和个性化的支付需求。同时,商业银行还应细分市场、区分客户群体,根据不同目标客户的特点,将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客户提供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支付服务,真正构筑起以人为本的支付服务体系。

(五)拓展跨境合作领域,实施全球化的支付国际战略

合作是支付产业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客观需求,而拓展跨境支付合作,则是支付产业加速发展的助推器。商业银行应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开展跨境支付领域的服务创新,开拓、深化跨境旅游、留学商务、跨境海购、跨境电商等领域的支付应用,提供集线上支付、跨境清算、国际收支申报、跨境资金结算、购汇及至境外货款清分的一条龙综合金融服务,不断拓展国际支付市场,形成国际化的支付竞争能力。

同时,商业银行还应积极与同业及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强化跨境支付联动创新,丰富跨境平台支付体系,利用跨境平台实现自动对账、清算等智能化的金融服务,构建跨币种、平台和渠道的一站式跨境支付体系。此外,商业银行还应积极参与SWIFT全球支付创新项目,遵循SWIFT联合参与银行共同设计的一套严格的业务规则,来优化自身的跨境支付方式,实现资金当天到账、高透明度收费、端对端状态查询以及海量支付信息的传输,以大幅提升客户跨境支付体验。

(六)健全风险防范管理机制,实施安全可靠的支付保障战略

支付结算创新应守住不发生风险的底线。在提高支付效率、提升客户体验的同时,支付交易的业务模式、处理系统、终端设备及传输通道等每个环节,都可能蕴含着潜在的风险。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创新的支付方式能否被接受和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整个支付体系能否稳健运行。

安全可靠的支付保障,成为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关注点,应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予以强化:

一是全方位的安全认证。整合身份认证、位置认证、口令认证以及数据加密等手段,加强后台运营系统的软硬件环境安全,提高系统的防病毒能力和防攻击能力,防止支付交易过程中一些重要的数据、文件被窃取或篡改,保障支付交易的安全。

二是构建终端安全机制。对支付交易处理的源头(即用户终端),应严格采用统一的开发框架,规范数据和安全标准,完善支付交易处理流程,杜绝非法或冒充应用,以有效减少支付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是健全风险管理机制。通过对交易、终端、用户等相关交易和数据的综合分析,制定完善的操作规程、风险防范制度和安全管理办法,完善信用评估体系,建立统一的风险管控机制。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