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身份认证“网证”诞生记 “微信身份证”是一种误读


2018-4-3 14:20

身份证“网证”将解决中国互联网身份认证问题,实现线上线下身份认证统一。它的出现对于互联网的互信互认将发挥巨大作用。

“网络移动支付带来的是小偷失业,未来身份证‘网证’的应用,骗子可能就失业了。”1月24日,广州市南沙区公安分局政工办副科长闫栋向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表示,身份证“网证”的出现对于互联网的互信互认将发挥巨大作用。

2017年12月25日,微信小程序开通“居民身份证网上功能凭证”(以下简称“网证”),一天之内,20多万人注册申请了“网证”,网友的“热情”令人始料未及。

这是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设立在南沙的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示范基地借助腾讯微信平台推出的身份证网上应用凭证,它以身份证制证数据为基础,是公安部一所推出的国家信任基础级身份凭证。

与现实场景中申请身份证的过程不同,“网证”申请简单便捷,进入程序按提示操作,录入人脸和声纹即可获得一张黑白身份证“网证”。拥有这张“网证”,以后互认身份、网吧上网、快递实名制登记等场景只需“扫一扫”。

在公安机关授权的可信受理点完成线下认证后,升级为彩色版“网证”,即可应用于严格验证“人与证同一”的场景,如工商注册登记、交通违法扣分等。

“截止到1月23日早上,共有977万人开通了‘网证’。”闫栋对这个数字很兴奋,“这说明我们抓住了人们的痛点,人们对方便的追求越来越迫切。”

“微信身份证”是一种误读

“网证”一经微信小程序推出,便被人们称之为“微信身份证”,很多人以为这是商业机构推出的一种网络产品。

人们对于“网证”的各种疑虑也开始显现,“手机丢了怎么办?”“会不会被黑客攻击?”“身份信息是否会被商业机构留存使用?”

“‘微信身份证’是一种误读!”1月24日,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副所长于锐向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表示。

“身份证‘网证’旨在解决人们如何在互联网上通过身份证来认证法定身份。基于此,我们做了上百种应用,微信只是载体之一,同样可以存在于华为钱包、支付宝等APP中。”于锐解释道。

之所以选择微信作为“网证”载体,闫栋表示,“已经存在的很多政务应用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建立的,主要是为了方便人们使用。”

“‘网证’的出现,本意是想让老百姓对‘网证’有一个可视化的印象。”闫栋表示,之前推出的养老金领取认证,由于没有一个具象化的形式,很多人问我的证存在手机哪呢,到底什么样子?为了让人们能够感知网证的存在,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一张电子卡片存在微信卡包中。

中国特色网络身份认证体系的构建

追根溯源,身份证网上应用的研究工作早在2013年就已启动。当时公安部一所作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研发单位,承担了中央网信办下达的中国网络可信战略的研究任务。

现实社会中公民身份的认证管理是通过居民身份证实现的,那么在网络社会里,如何实现可信身份认证?

在互联网领域,技术标准、产品都被国外垄断的背景下,公安部一所提出网络可信体系要有中国特色,发挥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本身的技术特点、功能,解决线上线下统一身份认证问题。换言之,就是将现实社会的身份认证管理模式移植到网络社会。

“身份证在中国社会有其独特的定位,各种各样的实体凭证都是凭借身份证签发的。居民身份证是中国公民唯一的根身份,而其他国家并不具备这个条件。”于锐说。

“中国特色网络身份认证体系以居民身份证为根来构建,形成三层体系——法定信任基础层、第三方作证层、业务凭证层。按照可信程度不同,采取不同安全强度级别的身份认证方式,形成多级认证的生态链。”于锐介绍。

公安部一所推出的身份证“网证”就处于法定信任基础层,这一理论架构最终得到了专家的广泛认可。

随后,中央网信办给公安部一所下达试点示范任务,以此检验该理论是否具有操作性。

身份证网上应用的落地推广

于是,基于居民身份证、采用活体人脸识别技术的可信身份认证应用工作,开始在厦门、浙江、河南、南宁等地进行试点。

早在2016年5月,厦门已率先完成了在征信、电子政务、教育、交通、旅游、金融及快递等多个领域的便民应用试点。

2016年10月,中央网信办在厦门组织试点示范项目验收,此时基于可信身份认证平台的很多应用已经上线,并且获得了专家的高度评价。

据公安部一所的应用推广负责人国伟介绍,广州南沙发布“网证”之前,许多基于可信身份认证平台的应用也已经上线使用,如“‘信用厦门’通过可信身份认证技术,厦门市民在线便可查询个人信用信息;‘智慧酒店’应用中,用户只需以APP为媒介完成实名认证,即可自助入住酒店;而在‘厦门公安公众服务网’的人口查询应用中,律师可使用‘网证’在网上申请人口基本信息查询,用于诉讼、政审等事务需要,上传相关材料后,证明结果将由办事单位寄回给申请人。”

“而在温州,便民服务措施‘百万申请网上办’,温州市民不管在地球的任何角落,可以直接在线上登录温州市公安局公众号,办理户籍迁移、房产过户等业务。”国伟说。

国伟认为,可信身份认证平台完全在线上解决了3个问题,“我就是我”“我在办”“我还活着”。

在于锐看来,试点成功的意义在于,可信身份认证平台被证实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可以支持支撑中国互联网+战略的,是能够在互联网上提供身份认证服务的。

在厦门验收会后,公安部一所以此为基础,持续不断地解决技术问题,不断完善整个示范验证的认证平台,让它向提供全行业服务方面去发展。

CTID平台上升为国家平台

2012年至今,5年间,身份证网上应用完成了从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原型平台建设、应用示范推广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身份证网上应用开始向全国基础性认证平台发展的契机发生在2016年。

是年,国家发改委组织互联网+行动计划重大工程建设的时候,发现有缺项——“互联网+”11大行动计划没有可信的身份认证的支持。

“没有可信身份认证,行动计划的实施落不了地,国家发改委于是专门设立了一个互联网+支撑保障类重大工程,并批复公安部一所建立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平台(CTID平台),将我们的平台上升为国家平台。”于锐介绍。

公安部为此成立了领导小组来推进这项工作,开始了大规模的数据汇聚,将建设一个服务全国的基础认证平台。

作为国家的基础信息平台,于锐认为最重要的是解决安全问题,要把所有的安全风险都分析识别出来,一一加固、补齐,而且还要形成长效的安全运营机制来支撑。

据悉,国内的院士、专家以及国内顶尖的技术团队都曾参与该项目,在技术上攻坚克难,以此确保公民隐私安全、保障数据采集安全、传输安全、终端安全以及平台数据安全。

“网证”并非取代实体身份证

如今,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平台仍属于示范试点阶段,并未开始进行大规模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这半年来,公安部一所在公安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与全国各地公安机关紧密合作,各地公安业务系统对接,支持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探索应用场景。例如,未来酒店住宿在前台只需手机扫一扫即可认证身份。

于锐认为,身份证“网证”的推出将使中国互联网的业态再一次走在世界前端,因为中国解决了互联网最根本的一个核心问题——身份认证。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现实中很多需要使用实体身份证证明身份的事务能够平移到线上解决呢?

“身份证‘网证’不能代替实体证件。”于锐向记者表示,“身份证在整个中国社会治理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证件,在现实生活中是分分钟离不开的。‘网证’只是解决了网上身份认证的问题,并非很多媒体报道所说的让它取代身份证。”

“整个互联网业态下,对于身份认证的需求到底有多少,会有多少并发访问量,必须确保平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正在逐步开展这项工作。”于锐表示,“今年年中认证平台将正式投入使用”。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证件技术事业部主任、中关村网络可信身份认证产业联盟(OIDAA)副理事长郭小波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证件技术事业部主任、中关村网络可信身份认证产业联盟(OIDAA)副理事长郭小波将于4月24日在“2018第二届中国移动金融发展大会”上做主题为《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两点问题的思考》的演讲,敬请关注。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