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蚂蚁金服第一季度亏损?


2018-5-8 9:12

上周五阿里巴巴集团公布2018财年第四季度(2018年1月1日-3月31日)财报及2018财年业绩。

财报显示,2018财年,阿里巴巴集团收入2502.66亿元,同比增长58%,创下IPO以来最高增速。核心电商业务收入2140.20亿元,同比增长60%。净利润为832.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第四季度营收为98.73亿美元,同比增长61%。净利润为10.59亿美元,同比下滑33%。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利润为22.48亿美元,同比增长35%。

从财报各项数据来看,阿里巴巴不仅收获了季度内新增年度活跃消费者最高增值,还创下自IPO以来最高年度收入增长、最高核心电商收入增长,此外在阿里云,菜鸟、新零售,全球化等布局也均显示出稳健的增长态势。由此种种不难发现,无论是在其核心业务还是新兴业务上阿里都表现亮眼。这在一定程度也反映了阿里这些年在业务发展、战略布局的正确性。

另外聚焦到近些年大家都很期待上市的“独角兽”蚂蚁金服,2018财年内,阿里巴巴根据协议已经取得了关联公司蚂蚁金服33%的股权。财报内披露的最新数字显示,截至2018年3月末,蚂蚁金服服务了超过1500万中国小企业,支付宝联合其境外合作伙伴已经覆盖了全球8.7亿活跃用户。这一数据证明,支付宝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移动支付服务商。

再从财务数据来看,根据彭博社的测算,蚂蚁金服2018财年税前利润为91.8亿元(约合14亿美元),同比增长65%。不过有点意外的是,根据财报披露,2018年第一季度蚂蚁金服出现了净亏损。虽然只是季度性的亏损,但是不免引来市场的疑惑,那么对于蚂蚁金服这份业绩亮眼的年报所夹杂的小插曲该如何看待呢?

▌一、季度亏损有因可寻

回顾近几个财年,从2016财年净利约30亿元,到2017财年税前利润55.6亿元同比暴增86%,再到这一次税前利润升至91.8亿元,蚂蚁金服的盈利和增长可以说是节节攀高,虽然这一次季度出现亏损,但是此前并非没有先例。

早在2016年,阿里公布的截至当年3月31日的季度财报同样也曾显示蚂蚁金服季度净亏损,亏损高达5.52亿元,而当时给出的原因则是蚂蚁金服"为增长用户数和提高用户参与度的营销和促销行为所致","尤其是春节期间"的相关活动。据了解当年农历新年期间蚂蚁金服旗下支付宝据说在"红包大战"中总投入了8亿元。

而回过头来看这一季度的亏损,蚂蚁金服同样有因可寻,从亏损源头来看我更为关注的是以下几点:

1、出海布局和技术输出投入力度大

上一财年蚂蚁金服在出海战略上不可谓不费心。仅从最近几个月的消息来看,此前3月,蚂蚁金服就曾出资1.8亿美元购入巴基斯坦公司TMB (Telenor Microfinance Bank)45%股权,为当地用户提供移动支付等普惠金融服务;而在今年4月26日,蚂蚁金服还和孟加拉国移动支付公司bKash达成合作。事实上自2015年,蚂蚁金服就以“技术出海+当地合作伙伴”的模式在海外积极打造当地人用的“支付宝”。而随着和bKash的开展合作,支付宝至今在境外已有9个本地钱包小伙伴,遍布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作为一家起步于2004年并仍处在快速发展势头中的企业,蚂蚁金服的全球化扩张无疑是有其因由的。蚂蚁金服曾定下"未来10年服务全球20亿用户"的目标,而根据此次财报显示的数据,蚂蚁金服全球活跃用户数还只有8.7亿,虽然成绩已经很喜人,但是与目标相比差距仍在。

互联网时代,用户代表着一切,蚂蚁金服选择全球化也正是希冀能够覆盖更多的用户,打造自己的全球生态圈,由此而带来的巨大的投入显然也是必须的。实际上,从蚂蚁金服自身的价值观来看,为了能够让世界更多的群体享受到普惠服务,蚂蚁金服也愿意暂时牺牲掉短期的利润来不断投入,用在市场的培育和用户服务提升上,所以这也就注定了蚂蚁金服在短期财务上所不可避免的波动之痛。

另外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蚂蚁金服的出海模式。在《蚂蚁金服》一书中,曾这样解释蚂蚁金服"走出去"的模式。它既有别于打造自己的国际化队伍和载体的“造船出海”模式,也不同于通过并购把先进体系、技术买回来的“买船出海”模式。蚂蚁金服的模式是一种“给船出海”的模式,即将自己的技术和能力开放输出,为海外企业所用。所以在这一过程中,伴随而来的是巨大的投入,既包括技术方面的对外输出的投入也包括商业形态在海外落地布局等方面的投入。

但是这种投入并非没有效果,作为一种全面输出型的模式,蚂蚁金服打造的是一种全球化的生态,而通过普惠性的布局,在这种“利它”效应下,蚂蚁金服也能够很快速的融入到当地市场,尤其是进入到金融这种本身就带有强监管性质的行业,形成自身的生态壁垒。

事实上目前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少有的反向技术和模式输出,并且还是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帮助当地国家发展的典型案例。移动支付出海模式也受到了很多国家的欢迎,就连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韩国总统文在寅等国际政要也相继为之点赞。

值得一提的是,在自身技术投入上,过去一个财年,蚂蚁金服同样也是付出巨大,不过成效亦是明显。目前蚂蚁金服不仅在支付、风控等底层技术上享有自主研发并掌握核心知识产权的能力,对于区块链等科技蚂蚁金服也在坚定战略性布局,其中蚂蚁区块链团队拥有的技术专利申请数量目前更是在全球互联网公司中排列第一。

早在去年年初蚂蚁金服CEO井贤栋就曾向外界明确蚂蚁金服的科技公司定位,并承诺蚂蚁金服将不断打磨自己的技术能力,成熟一个开放一个。此后,蚂蚁在就开始了对外输出技术的步伐。值得关注的是去年10月11日的ATEC大会上,蚂蚁金服CTO程立还第一次系统地对外阐释了蚂蚁作为一家科技公司的技术布局——"BASIC"战略,也即Blockchain区块链、AI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IoT物联网、Cloud金融云。

从这几大技术布局来看,这些无疑都将是蚂蚁金服未来技术开发的重要基石,而通过这些技术所延伸出风控、信用和连接的三大能力,势必也将让蚂蚁金服的在技术输出和技术与商业生态融合的路上更具想象力。

2、打赢线下之战,支付宝投入力度空前

如今移动支付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蚂蚁金服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坚守自己的龙头地位,并试图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成了其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回顾之前,蚂蚁金服一直试图通过社交来撬动更多的移动支付市场,然而期间却是引来波折不断。直至去年10月蚂蚁金服宣布新战略,开始放弃社交回归支付和金融,试图用多维金融服务来争夺线下"长尾"商户。随后蚂蚁金服也开始从用户和商户两端入手启动了一系列补贴优惠,开始在多个场景紧锣密鼓的进行布局。

在用户层面,鼓励金、双向红包等优惠政策不断推出,在商户层面余利宝、网商贷等创新也是亮点一个接着一个。而根据此前支付宝发布"多收多赚"计划时,蚂蚁金服副总裁袁雷鸣所透露的数据,蚂蚁金服将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小商家推广和应用移动支付,仅以上两项的直接和间接投入就将达到100亿元。由此也就不难发现,蚂蚁金服在打赢移动支付线下之战投入上的大手笔。

实际上聚焦到本次财报,蚂蚁金服的亏损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正是因为支付宝钱包推出的积极的用户增长计划,使得针对新用户的补贴成本大幅上升。

不过,这样强劲的补贴背后所带来的效果同样也是明显的。根据最新公布的易观2017年Q4移动支付市场数据显示,支付宝国内市场份额占比持续增长,达到54.26%,而微信支付则回落至38.15%,支付宝显然正不断拉大其与行业第二之间的差距。

移动支付

如今移动支付已经进入下半场,流量红利已经见顶,未来比拼的是"生态"效应,也就是"支付带来的叠加价值",包括信用、理财、保险、信贷、营销等多种服务,无疑支付宝在这期间为巩固业务优势持续的投入,从中长期看都是在为未来增长打下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这个月,支付宝还正式推出了"码商成长计划",除延续免费提现等既有投入之外,还将在未来三年为码商提供一万亿的贷款额度支持。

据了解,码商成长计划主要包括多收多贷、多收多赊、多赊多得,以及小微商家课堂、品牌升级等板块。从余利宝、网商贷到如今的码商成长计划,由蚂蚁金服在支付领域的的种种创新不难发现,随着未来支付战场的格局趋于稳定,蚂蚁金服在商业生态上的先天优势还将令其在移动支付的下半场更具竞争力。

3、新零售、线下支付场景布局不断加码

随着阿里巴巴在新零售领域的全面布局,蚂蚁金服在与之形成全面协同的同时,其自身也将在拓展支付宝的用户数以及支付场景服务等领域也开始不断加码投入。

蚂蚁金服

在新零售领域,进入2018年,阿里巴巴就联合蚂蚁金服完成对饿了么的投资布局,而在4月中旬市场更是一度传言蚂蚁金服计划入股猩便利,进入无人货架行业。而聚焦其他板块,仅仅是过去的一个季度,蚂蚁金服就先后投资了蘑菇租房、领投了哈罗单车10亿美金的新一轮融资,战略投资了快捷停车、佳都数据、共享单车平台ofo等。

可以看出一系列投资大动作也是令蚂蚁金服利润承压的重要因素。实际上自蚂蚁金服独立以来,一直都在积极通过投资、并购来构建起金融服务生态和支付场景生态,而其层层加码的布局,一方面既为蚂蚁金服巩固现有业务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撑起了蚂蚁金服更高的估值,而其在各大关键领域的投资布局也在某种意义上预示了这家公司的未来。

实际上,无论是从蚂蚁金服新一轮的估值、支付宝市场份额持续巩固并扩大、以及多维业务形态的价值释放,我们都能从中发现蚂蚁金服在抓住战略性机遇期不断投资未来的正确性。

另外仅仅是聚焦在新零售这一块。我们也能看到,在阿里的助力下,线上与线下联动的新零售,不仅为支付宝打开了新的入口,而且凭借蚂蚁金服自身的种种战略布局和多重业务线条的发展,两者的协同效应也已经变得十分明显。可以想象的到的是,随着蚂蚁金服旗下包括支付等多维业务获得更多场景和业务支撑,线上优势继续强化;线下各类创新的涌入,再加上技术的附能,全球化的先机,都会令其塑造出的价值引来更多的期待。

▌二、该如何看这一次季度亏损?

回过头来,再来看此次阿里财报所透露出来的蚂蚁金服季度亏损,其实并不应该太过纠结,作为一个处长高速上升期的非上市公司,蚂蚁金服的亏损实际上有着它独特的战略智慧。常言道,商场如战场,做企业要有向死而生的勇气,虽然对于现在的蚂蚁金服来说,完全没有必要像其他小型互联网公司一样拿出决一死战的勇气和死磕到底的劲头跟着其他竞争对手拼命,但是no pain no gain,面对未来,必要的付出总归也是必须的。

回顾去年3月份蚂蚁金服将自己重新定义为"TechFin",不做社交、不做金融产品,它的战略重点又重新回到了开放平台和技术输出上。

如今,蚂蚁金服一方面,开始坚定不移地在线下各领域各场景攻城略地,试图全面打赢与微信线下支付的最后"战役";另一方面则不断加码全球化布局和科技投入,在并购中扩张边界,在技术进步中演化新的商业价值,全力打造自己的核心优势,构建竞争壁垒,试图赢得更为持久的胜利。无疑,这样的智慧并非常人所难参悟。

实际上就在不久前,投行巴克莱银行还对蚂蚁金服的估值大幅上调,由1060亿美元上调至1550亿美元,上调幅度高达46.23%。,而国内的安信证券更是对蚂蚁金服给出了1600亿美元的估值。或许从这些投行券商的估值,我们也可以更好理解蚂蚁金服季度性亏损的真正寓意所在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