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几近出局,是银行一场深重的灾难!


2018-7-1 15:28

有一位帮银行做系统的上市公司董事长朋友对笔者说:银行通过“金卡工程”,将客户的支付习惯从现金引导向借记卡和信用卡,实现华丽转身。但在近几年移动支付转换发展过程中,银行输得体无完肤、惨不忍睹!

作为银行业者,笔者难以言对!笔者的确也认为银行在移动支付市场已经输得回天乏力、难以挽回。

更令笔者感到担忧的是,银行被互联网公司降维打击的结局如此之惨,但诸多银行同仁对此事的认识还停留在只是丢失了银行总体庞大交易规模中的一小部分。而笔者认为,银行面临的绝对不仅仅是一些交易笔数、一些交易金额的丢失,而是互联网时代银行个人业务长远发展的一场深重灾难。

那么银行是怎么丢失移动支付市场的呢?这还要从“金卡工程”留下的尾巴说起。前面说到银行通过“金卡工程”实现华丽转身,客户大部分的大额资金通过刷卡进行交易,但留下了“老百姓的零钱包“这样一个尾巴。因为当时条件下老百姓只能每人随身携带一个零钱包,个人客户到银行柜面或ATM机取现放入零钱包后,在细碎场景付现完成交易。后来住建部推动交通场景规范化,推出交通预付卡。交通预付卡形成封闭生态,故在交通这个高频细碎支付场景中,银行被隔离出局。而其他生活场景在过去三年左右时间,随着移动互联时代来临,零钱包细碎付现方式几乎全部转换为移动支付方式。

当时央行规划了移动支付有两条实施路径,一条是以pay为主的近场支付(简称“闪付”),另一条是二维码支付。

起初在两条路径中监管更倾向于推动pay的近场支付,银联也投入巨资改造适用pay的机具超千万台。但在支付方式转换过程中,银行、银联联盟体系主推的各类pay事实上没有形成气候,银行系二维码支付又在关键推广期经历了一个被动停滞阶段,而支付宝、微信支付则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将其二维码支付迅速推广席卷全国,至今垄断了95%以上的移动支付市场份额,导致银行、银联联盟体系在移动支付市场中彻底边缘化。

银行在移动支付市场中的几近出局,到底使得银行体系遭受了多大的损失?笔者认为至少有两个重大损失。

01、个人客户损失

银行与个人客户“高频交互”连接的彻底丢失,同时也是银行唯一的、最大的一次这类机会的彻底丢失。

银行拥有的原生客户需求是投资理财、贷款和汇款,此类交易虽然一般金额较大,但均存在鲜明的特征:低频。银行发现,个人客户已经线上化、移动化,主战场也已经上升到APP或O2O场景,所以银行苦兮兮地搭建各类场景,但是银行很快就发现支付宝、微信和其他风起云涌的互联网APP基本具备了各种生活场景,所以银行场景搭建得很多,却很难与个人客户形成高频交互。而O2O的移动支付场景,是个人客户的高频、刚需场景,由于零钱包转换为移动支付,又被支付宝、微信抢光。所以说,未来如果没有新的“奇迹”,银行唯一、最大的一次高频交互机会已经被“夺走”。

02、数字资产损失

银行个人业务向数据智能转型的优质数字资产的彻底丢失。

银行向数字化、智能化进化转型,底层的基础是要有大数据。大数据积累,最理想是靠银行自身。目前普遍的情况是,银行靠存贷汇积累的数据,量级太少、颗粒度太粗,几乎称不上大数据。而个人客户外部数据的整合运用,除了权限问题,还有高昂成本的问题,所以大数据缺失是银行的切肤之痛。移动支付场景中,基于对个人客户的地理位置、消费数据、支付数据等的大数据积累,实现客户画像,无疑是一个金银宝藏。而今银行已经丢失了移动支付原本可以带来的金银宝藏——数字资产。

银行在移动支付市场中落得这个结果,甚至某种意义上已经被时代抛弃,这是银行自己的报应。扪心自问,各银行高管层,有哪家把支付作为战略问题研究过吗?各银行零售、公司等前台部门,除了抓存款、贷款,把支付当回事吗?银行的营运、风控等中后台部门,对支付的诉求就是不出风险,所以支付在各家银行的地位普遍极其低微,甚至被忽略不计,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会存在一百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因为客户的客观需求确实存在,银行服务不到位,自然有另一种服务来填补客户需求缺口。而银行移动支付被支付宝、微信支付缴枪不杀,只不过是多增加一个极端例子罢了。

随着银行个人业务向移动互联时代纵深迈进,个人客户的服务模式终将走到依靠数据智能和网络协同推进的C2B时代,银行丢失了移动支付,也就丢失了与个人客户之间的高频交互连接和数据资产宝藏,会使银行转型发展之路遭受坎坷,这是银行永远的痛!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