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块链支付新玩法,前景丰满现实骨感?


2018-7-19 10:36

目前,区块链技术在支付领域应用方式可分为两类,一是使用数字货币作为跨境支付中的不同货币交易媒介,另一类则是将区块链技术视为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接口技术。

“区块链+支付”愈发火热,引互联网巨头、区块链企业等各类玩家围猎。

6月25日,由港版支付宝AlipayHK发布的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电子钱包跨境汇款服务在香港上线,用户可通过区块链技术向菲律宾钱包Gcash汇款,耗时3秒。消息一出,引起业内热议:区块链“杀手锏”是否将落子支付领域?

事实上,盯上“区块链+支付”这一“肥肉”的玩家远不止是互联网巨头。此前的6月21日,千方基金创始人、LBTC中国社区负责人张银海也指出,区块链杀手级应用将率先出现在支付领域。具体表现为,任何一种法币与虚拟货币可互相兑换,实现点对点支付。他介绍,LBTC未来的主要方向是支付,目前正在不断拓展支付功能。

“区块链+支付”,究竟有多大的应用价值和想象空间,各类玩家都以什么“姿势”进攻?其应用离落地距离有多远?又将面临哪些不确定风险因素?

玩法一:数字货币担任“桥梁”

司库财经了解到,区块链技术在支付领域应用场景主要包括跨境汇款、个人支付和银行间超级账本等。目前,其应用方式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使用数字货币作为跨境支付中的不同货币交易媒介,从理论上做到任意两种货币间的无缝、快速兑换。

另一类则是将区块链技术视为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接口技术。跨境汇款中的多方机构可通过区块链技术,将汇款信息分享传递至各个链上的参与方,从而实现多方协同信息处理,将原本机构间的串行处理并行化,提高信息传递及处理效率。

从第一类玩法的逻辑来看,简单地说,数字货币主要起到“桥梁”作用,即使用汇款人的货币购买比特币或其他数字货币,转给收款人后再兑换为当地货币。整个兑换过程在链上进行,汇款人和收款人都可以实时查询。

事实上,此前就有一些公司通过这一原理进行区块链支付领域的探索。如个人支付方面,美国电子钱包公司Circle曾推出基于比特币的全球汇款服务,主要提供比特币钱包的服务,也可以让用户存放、转移和收取传统的货币。

此外,日前高调宣布将进军支付领域的比特币分叉币LBTC,也在探索实现账户之间的点对点对接。据悉,此前的2018年5月,LBTC与日本房产公司SilkRoadPartnersLLC签订合作协议,LBTC将可用于日本房产购置,后续也将开拓其他的支付场景。

玩法二:“不走币”的网关技术

除了以数字货币作为兑换媒介,区块链技术还可作为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接口技术进行应用。多位业内人士告诉司库财经,这一接口技术可理解为“网关”技术,“网关”是区块链中可被公众信任的节点,参与各方可将“网关”看作为一个交易中介,通过可信中介从而解决陌生人之间的转账问题。

近期,“不走币”的区块链支付应用探索引行业热议,蚂蚁金服在这一场景的尝试更是将该话题推向高潮。

6月25日,多家媒体报道称,港版支付宝AlipayHK的用户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向菲律宾钱包Gcash汇款。第一笔汇款由在港工作22年的菲律宾人格蕾丝(Grace)完成,耗时为3秒,而在以前需要10分钟到几天不等。

蚂蚁金服工作人员称,上述整个汇款过程主要在联盟链上进行,AlipayHK、Gcash、渣打银行(香港、新加坡)四家机构接入链上,共同组成区块链网络,从而利用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技术来实现不同机构间的跨机构协同。

“这一区块链技术将原来像接力赛一样逐个节点确认传递的汇款模式,改变为业务节点实时同步并行确认,提升了效率,也改变了运营模式。在汇出端钱包发起汇款的同时,所有参与方同时收到该信息,在做合规等所需的审核后区块链上协同各方同时完成这一笔汇款交易。”上述工作人员介绍。

不过,对于蚂蚁金服跨境汇款原理,有业内人士进一步分析,“蚂蚁金服所谓的数秒实现跨境汇款,说白了就是有机构在垫付资金。当用户从AlipayHK向Gcash汇款时,通过蚂蚁金服区块链技术实现信息上链,链上的渣打银行进行垫资,从而做到支付操作在数秒内到账。”简单来说,在这类场景下,区块链技术仅实现支付信息上的传输与共享,支付资金流与价值的传输并没有解决,实际账务处理依然通过中心化机构在完成。

同时,算力智库创始人燕丽指出,目前这类模式存在的痛点较为明显,即仅适用在参与节点很少的前提下进行。一旦节点多了,这种模式就行不通,首先垫资就不可能出现,此外,其信息并行处理效率也很难跟上。

燕丽直言,这种信息传输直接通过传统互联网技术也可以做到。要想不使用数字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实现支付资金上链且在几秒内流通,从当前的区块链技术发展情况来看根本不可能达到。

目前,这类技术在业内并不少见,此前招商银行与香港永隆银行之间的直联支付业务就是通过这一原理,本质上是借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了原本支付信息不透明的问题。

有哪些不确定风险?

区块链从概念走向应用,前景广阔但面临多重制约,“区块链+支付”同样如此。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其仍面临着技术瓶颈、商业化成本高、汇率风险、安全隐患、隐私保护等难题。

以上述通过数字货币作为兑换媒介的应用为例,虽然做到了支付资金上链,但其首先就要解决效率问题。目前,数字货币交易所交易效率是7笔/秒,每一个区块的时间是10分钟,完成确认需要1小时,显然,其性能和容量无法满足大规模交易。

其次是汇率风险,近期,数字货币市场行情不稳,比特币等数字货币币值易出现极端波动,因此,转账对象收到的钱也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贬值。

第三是安全风险,数字货币交易所本身存在安全隐患,区块链技术应用平台在当前并未形成风险防控保护机制,相关法律和监管制度体系有待健全,其用户隐私和商业机密如何得到保护仍然有待商榷。

此外,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区块链的去中心、自治化的特点淡化了国家监管的概念。在监管无法触达的情况下,市场的逐利等特性会导致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非法领域,为黑色产业提供“庇护所”。

前景丰满现实骨感

面临诸多制约与风险因素的“区块链+支付”,未来还有多大想象空间?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告诉司库财经,为满足合规性要求,区块链在支付领域的应用,一般都会提供不基于虚拟货币的支付流程备选项,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区块链+法币的结合,或许才是区块链在支付领域的主流应用模式。

与此同时,多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支付业务模式还不成熟。虽然通过区块链进行支付能够极大提高效率,但要真正实现这个目标,仅凭当前的区块链技术还远远不够,至少还需要有几个数量级的提升。

“区块链提倡的点对点、可追溯等特性,可省去第三方金融机构环节,做到实时到账、提现简便、没有隐形成本,这对支付的对账、结算、清算等方面很有帮助,甚至可以说是颠覆了传统。”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如是评价区块链在支付的应用前景。

不过,前景丰满,现实却略骨感。在尹振涛看来,目前不管是公链、私链、联盟链,其运行效率仍比较低,短期内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由此,他认为,支付领域是区块链应用中较为可行、有价值参考的应用途径,但区块链杀手锏是否率先出现在支付领域仍不好分辨。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