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未必将死,但生物支付的时代已经到来


2018-11-16 14:22来源:移动支付网    作者:陈拾九

今年是“天猫双十一”活动的第十年,活动成交额锁定在2135亿元,是2009年成交额5200万元的4105倍。这2135亿元的交易当中60.3%通过指纹、刷脸完成,至此密码已经让出了半壁江山,阿里巴巴官宣:生物支付的时代到来。

“可怕”的密码

在这个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相互交融改造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活动开始在网络上进行。交易,人类社会中最古老的活动也不例外,但是交易总是充满风险的,在网络上的交易更是如此。身份认证这一在现实世界中可以轻松解决的问题,在网络世界变成了拦路虎。

如何在网络上证明我是我?账户和密码在2003年是不二之选。上世纪60年代初,费尔南多•卡巴托(Fernando Corbató)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帮助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密码,“噩梦”就此展开。这位已经87岁的退休研究员说,“密码已经成了一场噩梦,没人能记住所有密码”。

“不要在多个网站设置同一个登录密码,并要形成设置高强度的密码的习惯。”这一用户教育持续了很多年,但是这一行为对用户而言并不友好。银行卡密码要求是6位数字,而大部分网站、APP密码设置要求长度8位起步,而且是字母和数字组合,多组这样的密码实在是太难记忆,我的母亲甚至搞了一个小本子来记录她那些复杂的密码。

生物识别大势所趋

2013年,苹果推出了iPhone 5S,一台带有指纹识别的手机。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生物识别技术在移动端设备的一次震撼亮相,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生物识别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大门。

生物识别的信息具有人体所固有的不可复制的唯一性,生物密钥无法复制,失窃或被遗忘。利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身份认证,安全、可靠、准确,可以避免常见的口令、IC卡、条纹码、磁卡或钥匙的丢失、遗忘、复制及被盗用等诸多不利因素,而且采用生物识别不用费心去记或更换密码。

“双十一”活动交易额从千万上升到千亿也是推进生物识别技术普及的重大的因素。互联网经济十年间的高歌猛进举世稀有,同时也对用户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着身份认证领域技术进步。从国家政策层面,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和公共安全息息相关,十年间陆续出台了《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技术要求》、《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等重要文件,为生物识别技术应用的落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生物支付只不过是生物识别技术应用中的一方面,但是它的成功不仅仅是偶然,而是市场、政策、自身特点三重助推下的结果。

密码会消失吗?

密码技术是唯一一项从50年前沿用至今的技术,早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成本低廉、应用广泛、易于使用。虽然现在市面上发售的所有智能手机几乎都带有生物识别功能,但是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事实:生物识别技术依旧有不足。

每个人都有指纹,但是有2%的人无法在标准读取器上进行登录,因为他们的指纹脊线太淡了。不仅仅如此,相貌会因为时光岁月的流逝发生改变,指纹可能因为生活的辛劳变形磨灭,若是碰到意外,可能昨天采集的数据,今天就无法使用。

虽然说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但是当差别足够小的时候,生物识别一样会出差错。这些差错可能不仅仅是因为两个人之间长得非常像,比如说同卵双胞胎,还有可能因为他们的脸部信息被相似的物品遮挡,比如说眼镜、胡子等。

密码最大的特点就是点对点的精准,错一位就无法通过认证,但是生物识别不一样,生物识别有一定的容错率。这一点点容错率就决定了:虽然生物识别现在如日中天,但是密码不会消失,只不过从主流变成了辅助。

生物支付技术的未来是人工智能?

现行生物支付使用最多的应该是指纹支付,这得益于这三年来的市场培育,也是因为指纹识别技术是现在最成熟的生物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初出茅庐却已经足够吸引人眼球。苹果在今年使用人脸识别彻底取代了当年重磅推出的指纹识别,并再一次引领了潮流。

不过这次的潮流是人工智能和生物识别技术的结合,苹果公司已经为我们展示了这一趋势:基于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基于人工智能的面部识别。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各个生物特征都具有它的优势和劣势,从各个生物特征的特点而言,很难说哪一种会在未来占有绝对的优势,人脸识别、虹膜识别、声纹识别都有可能在未来成为主流,而决定谁会成为主流还是要看哪种技术最先产生技术进步。

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无论哪种生物识别技术成为主流,都必然是会和人工智能进行更深层次的结合。人工智能可以很好地弥补劣势、放大优势,以人脸识别举例: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学习来适应用户戴眼镜或者改变发型带来的变化,同时降低错误率,提高识别速度。

最后

无数人都在畅想着未来的支付是什么样子,也许是看一眼就完成支付,也许是挥挥手就完成支付,就现在而言还是无法确定未来的走向,但是更加安全、更加方便的追求是不会变化的,未来的发展也必然会是这个方向。

伟辰,关注支付安全和金融安全。交流微信:Gogol_ling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