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条码支付,从“统一发码”做起


2019-3-29 9:48

从“1.14”注销支付机构在商业银行的备付金账户,到现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有关部门没有再发布新的政策文件。

长时间没有政策出台,对于不断被折腾的支付机构而言,反倒有些焦虑和不适应,心里默默念叨:“他们是不是又在憋什么大招?”

实际上,这两个月的“政策空窗期”,有关部门并非“无牌可打”,只是这牌越打越纠结,越不知道该怎么打了。

听说,原定于“1.14”前后发布的《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修订稿),因为“各方”存在较大分歧而被搁置。

“备付金全部上收后,应不应该‘冻结’在央行ACS账户?支付机构利益如何兼顾?”

“客户备付金能不能再回到商业银行?”

“如果回到商业银行,利息怎么处理?清算机构该不该分杯羹?”

“如果不回到商业银行,被冻结的流动性会不会越来越大?会不会最终传导到货币政策?”

“《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修订稿)若正式发布,媒体会如何解读?有关方面如何应对?”

上面一连串的问题,最终导致《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修订稿)的发布被暂时搁置了。

实际上,有关部门在2015年至2018年间密集出台各种“整顿非银行支付机构”政策的后果,就是大多数支付机构早已破罐破摔、无意深耕创新、甘为寡头通道,“哪怕再扔一千个政策炸弹,俺也不过是个光脚的,牌照你要收就收吧,俺也不怕死给你看。”

“躺尸”的机构和沉闷的市场让有关部门犯了难,都整死了,以后管谁去?工作报告怎么写?政绩怎么体现?

有业内人士猜测,随着“断直连”、“客户备付金上缴”已经完成,有关部门也一定想着尽快巩固成果、汇报结项,没必要继续“炒冷饭”、浪费仕途光阴了。

所以,历时四年的“支付行业监管整顿”应该快要告一段落了…………吗?

呵呵,想得美。

别忘了,“断直连”和“客户备付金集中上缴”这两件事情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以“清算机构为中心”的全新移动支付链路,涵盖了快捷支付、网关支付、余额支付、条码支付等所有支付场景,这对于清算机构而言,无疑是个百年一遇的战略风口。

历经四年的监管整顿,有关部门也许是累了、想歇歇了,但刚刚“得势”的清算机构可不会这么想,尤其是曾被称为“弟弟”的那位。

论断直连,其受理的银行端协议支付交易量最大;论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其管控、调拨的客户备付金体量最大,其唯一缺少的,无非是各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手中的那张“投名状”和一统江湖的快感。

我曾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要洗牌当前的支付结算市场,无非是“断直连”、“客户备付金集中上缴”和“条码支付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这三板斧。现在前面两板斧已经劈完了,就剩下“条码支付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这最后一板斧了。

其实,有关部门近两年并非没有推出和落实“条码支付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的想法和行动,比如:

2017年12月,央行办公厅发布《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

2018年11月,央行科技司发布《聚合支付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2019年2月,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条码支付移动客户端软件检测规范》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检测规范》

文件虽然早就发了,但能否最终落实,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仍有待检验。

毕竟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者离市场现状和需求还太远,不接地气的技术标准,最终要么无法落实,要么把大部分市场参与方挡在门外,加剧寡头垄断,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所以,这最后一板斧如何劈,应不应该严格落实,可能有关部门和领导自己都还没有想好。

可偏偏初生牛犊不怕虎,近期市场传闻,某清算机构迫不及待要推行“统一发码”了,打算在短时间内让所有的条码和受理机具均按照该清算机构的标准生成、发行、印制和布放,对于不达标准的,要么借监管的手给予处罚、要么踢出清算网络、关闭支付接口。

我衷心希望上面的传闻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

否则,要么该“统一发码”的计划最终泡汤,成为支付清算行业的笑柄;要么该计划最终成行,树立技术壁垒,使得原本可以聚合所有移动支付终端的条码不再“互联互通”,巨头门为了分食市场,重开战火、低价竞争,套现交易死灰复燃,条码支付从此一蹶不振、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为啥?

因为现有市场格局下,让某机构(无论是清算机构还是支付巨头)“统一发码”,是一件难度极高且风险极大的事情,搞不好就“强撸则灰飞烟灭”了。

“统一发码”的难度,在“主扫”和“被扫”场景下各有不同。

主扫场景下,“统一发码”的难点集中在“如何划定码的范围和更换新码”上。

目前,绝大多数线下主扫的二维码,本质上是一个URL链接,用户手机扫码后打开的是对应的H5网页,这种码本身并不包含任何支付信息或因子,严格来讲,并不属于“296号文”规定的条码(二维码),不受支付监管法规约束。

如果要实现“统一发码”,那么目前已经全面覆盖线下的“网页码”是否要全部撤回?撤回的法规依据是什么?人家扫个网页,你管得着么?商户和拓展机构“换码”的配合度有多高?如果不撤回“旧码”,新制的“统一码”谁会用?强推的话,是不是每个商店收银台上都要摆放一个甚至多个收款码,使得“统一码”最终带来“不统一”的尴尬,沦为支付清算行业的笑话?

再看下被扫场景。

被扫场景下,“统一发码”最难解决的是如何说服各商业银行、微信、支付宝等头部账户机构均用唯一的标准生成条码(二维码),并在各自的客户端APP上展示的问题。

不仅如此,还要考虑“如何说服条码支付受理终端的产业链参与方统一按照清算机构的标准生产、布放、注册、维护条码支付受理终端”的问题?

会不会导致不同的技术标准要用不同的客户端APP和受理终端进行支付交易的尴尬?会不会造成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会不会加剧寡头垄断?

所以,无论是“主扫”还是“被扫”,短时间内实现“统一发码”的难度和风险,显而易见。

那么,为什么还有传闻说某清算机构要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荒唐事儿呢?

如果传闻属实,可能的原因无非两个。

其一,“皇权意识”作祟,过分地看重自身在清算链条和支付结算行业中的主导地位及话语权,却又难以在短时间内通过“提升用户体验、提高清算效率、优化支付链路性价比”等市场化的竞争方式引导从业方接受、遵循其标准,所以只能借助某种权威,强行要求市场服从。

其二,“颠覆战略”使然,自己做不起来的市场,大家也别想做起来。既然条码支付的市场格局已经定型,无论怎么切入和改造,也撼动不了巨头的地位,那干脆把市场弄崩盘,一切推倒重来,然后用自己抢占先机的新支付工具、新支付介质、新技术标准重建游戏规则、号令天下。

所以,无论出于哪种考虑,当事人并不是真的要实现“统一发码”,而是借这个由头撼动竞争对手和存量市场的根基,同时利用新的支付技术抢占制高点,重建游戏规则。

当然,并不是说相关标准不该制定,而是应该先看清和接受现有的市场格局和行业习惯,客观地思考下“统一发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否则,强行“统一发码”无异于消灭条码支付。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