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银行赵刚:如何创新商业银行现代支付清算体系


2019-5-7 12:17

近年来,我国的支付清算逐渐由早期传统支付、自动化支付向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发挥着重要作用,和中国人民银行、行业清算组织、卡清算机构、登记结算公司、交易所、第三方支付、客户以及商户等一起构成了我国目前的支付清算业态圈。与此同时,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业务领域的不断延伸接入商业银行系统,变相拥有了商业银行资金转账汇划的基础功能。商业银行固有的支付功能以及客户群体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在面临严监管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如何突破现有模式和行业范围,积极拥抱金融科技,开拓支付场景,创新支付路径,防范风险隐患,保持自身支付清算地位,对于打造我国良性发展的支付清算体系至关重要。

五大创新路径

当前,支付清算市场环境愈发复杂,竞争愈发激烈,商业银行要想改变在整个零售支付清算体系中的被动地位,必须创新支付工具,提升资金清算效率,以进一步提升自身市场竞争能力,主要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来实现。

加强跨界合作,深度融入场景交易

十年前,交易是交易、支付是支付。那时,真正能够被称作“场景支付”的只有现金支付和POS刷卡。彼时,商业银行通过营业网点柜面、票据支付、网银转账等方式,办理支付结算业务。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只知道资金划付给了谁,却不知道为何要划付,交易和支付之间是一种“松耦合”状态。然而,正是这种“松耦合”给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了发展契机,从而迅速崛起。

过去,得账户者得天下,今天,得渠道者得客户。无论是商业银行抑或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如果不深入交易场景来开展支付业务,不实现交易与支付的“紧耦合”,未来,注定只能是这个庞大市场的旁观者。要想深度参与这一市场,对商业银行而言,就要加强跨界合作,与各类平台、商户进行深度融合,将交易和支付这两个原本独立的行为高度结合成一个行为,借此拓展未来发展空间。

这是因为,一方面,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各类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由其母公司进行兼并收购等行为,能够直接快速地切入各类交易平台,而商业银行由于监管的限制,并不具备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这种便利。所以,与各类平台和商户进行深度的跨界合作,是商业银行当前发展支付清算业务最为可行的出路。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准确认识和把握自身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关系。伴随央行发布的一系列措施,未来,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支付业务将更多倾向于小额、便民,并且已无法依托吸收备付金存款创造利润。基于这一制度安排,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将有更多合作空间。目前,零售支付市场中,第三方支付机构掌握大量场景支付渠道,商业银行具有明显的资金规模优势,因而双方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商业银行应当注重通过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打通获客渠道。

运用金融科技,提升支付业务效率

以金融科技发展为契机,支付方式迅速从原有的“卡基支付”进入“无卡支付”时代,从“网上支付”进入“移动支付”时代。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比当下更相信金融科技对支付清算业务发展的重大价值和推动力量。区块链技术、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不断被应用于支付清算领域;从条码支付到指纹支付,人脸支付、声纹支付、虹膜支付、静脉支付等生物识别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在整个支付市场,后进者对于新型支付技术抱有极大热忱,先入者对于新型支付技术却抱有极大恐惧,归根结底是因为对现有的支付业务体系、支付市场格局而言,新型支付技术所带来的往往不是改良式的优化,而是颠覆式的革命。但是,不可回避的是,拥抱和追随金融科技发展是整个行业的重要“归宿式选择”。

商业银行运用金融科技创新支付业务,应着重于两方面:体验与安全。就体验方面而言,应着重于提升客户支付的便捷性;就安全方面而言,将新型金融科技运用于支付清算业务,必须更加注重安全性。从生物识别上来讲,从指纹到人脸,再到声纹、虹膜、静脉等支付,除了便捷性,支付特征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是其中的重要考量。同时,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银行在大量交易数据中更好地识别和监测反洗钱、欺诈、盗用等风险,提升安全性。由此,商业银行运用金融科技应着重解决和提升体验及安全两大问题,方可有效提升支付业务效率。

重视客户需求,改进客户服务体验

移动支付之所以在线下支付场景中迅速发展并崛起,事实上是因为日常交易支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排队。在现金支付中,收银员要甄别假钞和找零;在POS支付中,客户往往需要输入密码并签单,相较于移动支付的扫码即付而言,效率着实低下。因而,商业银行打造新一代支付工具,必须更加关注客户需求,优化客户体验。当前,客户的需求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面。

第一,已有的需求但尚未被完全满足。例如,当前存在大量的企业快捷支付需求未被满足。特别是有政府背景或公信力较高的机构开发的收费类业务(如税收、公用事业费、港务费等),能够实现资金在一定程度上闭环运作,在企业缴费方面具有开拓电子支付方式的潜质。所以,商业银行应当更多关注和研究客户现有支付过程中的矛盾和需求,开发相应的新型支付工具。

第二,潜在的需求且尚未被完全激发。例如,目前便利店支付普遍采取收银员扫码的方式,并适用于便利店所有客户。但事实上,便利店这样一个并不大的场景之下,客户的付费方式依然在被细分,那些购买隐私物品或不希望排队的客户可以通过自助扫商品条形码的方式进行付费。当这种潜在需求被激发之后,就会形成独立的支付场景,拥有特定的客户群体。

完善清算体系,丰富资金清算机制

在前端支付业务迅猛发展、交易量节节攀升的同时,商业银行需要打造一个更为稳健、高效、精准的后端清算平台。从现有的清算机制来看,一般有以下两种模式。

第一,实时逐笔清算。我国大额支付系统即运用此模式处理。在这一清算模式下,不同机构间的资金头寸完成实时转移,对机构的流动性管理要求较低,但对系统要求较高;商业银行使用这种模式与内部客户(商户或平台)进行清算后,往往会对自身客户带来较大的对账压力。

第二,定时轧差清算。我国网联平台即采用此模式。在这一清算模式下,不同机构间的资金头寸定期根据往来账交易情况进行轧差,并在指定时间进行清算。这种模式对机构流动性管理要求较高,多适用于高频小额交易系统,商业银行在内部与自身客户(商户或平台)进行清算时,更多会愿意采用此模式。

当前,可以从两个维度认知商业银行清算体系的布局:一是对外部,尽可能接入更多具有资质的清算机构,以打通支付通路,然后在确保交易安全和客户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内部的智能路由体系实现资金收益最大化(包括清算资金头寸安排收入和支付汇路成本);二是对内部,提供自身客户实时逐笔清算和定时轧差清算,打造标准化对账和清算路径,安全、高效、准确完成资金清算,灵活应对和满足客户需求。

关注支付风险,优化风险管控体系

当前,快捷化的移动支付交易对商业银行支付安全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支付便民和高频的特性意味着一旦支付软件出现漏洞,风险将会迅速传播和扩散,可能在短时间内造成重大损失和声誉风险。另外,当前,商业银行储存的客户个性化身份验证要素越来越多,如人脸、指纹、声纹,这些要素相比于传统的数字交易密码而言,具有较强的唯一性和终生性特征。一旦客户数字密码丢失,商业银行可以帮助客户更改数字密码来补救风险,但是一旦这些终生性特征数据被泄露,所造成的风险将很难通过有效手段及时补救。因此,在新环境下,商业银行必须持续建设和优化支付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具体包括:

·建设多维度风险监测、预警和拦截体系,实时拦截反欺诈等重要交易特征风险;实时提示不符合客户常规操作习惯的交易;事后监测或事前预警高频但风险程度较低的交易。

·重视客户终端应用软件安全管理,防止“唯客户体验论”风险,统筹做好软件安全和客户体验管理,保障支付交易安全。

·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妥善储存和使用支付敏感信息,保护客户隐私,防止客户信息滥用和泄漏。

·强化业务审批和准入,避免向无证机构或违规平台提供支付接口办理支付结算业务。

·提升业务连续性管理水平,保障系统的连续运行和业务数据的高频备份,提升支付系统RTO、RPO指标水平。

四方面建议

拓展获客渠道,提升账户服务能力

得渠道者得账户,得账户者得天下。商业银行应积极拓展获客渠道,提升账户服务能力。获客方面,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各类机构合作,包括第三方支付机构、成熟电商平台、大型零售商或供应链核心企业等,以获取线上、线下以及潜在用户。服务能力方面,随着人民银行个人账户分类管理相关规定的落地,商业银行客户的属地化特征将逐渐消失,依托设立营业机构拓展和服务用户的方式将越来越边缘化,在线服务能力将越来越重要,其中,账户服务能力是在线服务能力的一种重要考量。商业银行应以合规为本,进一步拓展账户使用用途和使用方式,加强账户在不同环境下的使用安全管理。

创新支付工具,提升支付服务体验

当前,生物识别技术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以二维码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将会向去介质化的生物支付过渡,即更加依赖于生物特征进行支付,最终由有感支付向无感支付发展。某种意义上,无感支付是交易和支付的同一化,这其中,无须新增任何支付介质,无须客户发起支付指令,交易达成即支付完成。在可见的未来,生物识别有感支付与无感支付将共同成为未来重要的支付工具,用户的支付体验也将更加优化。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生物支付在认证方面具有唯一性的优势,但生物支付信息一旦泄漏,就会造成永恒的风险隐患,所以,必须做好安全防范。

深度挖掘场景,高度融合交易支付

深度挖掘场景的前提是正确认识场景。支付与交易相伴而生,有交易的地方就有支付,就会有场景支付的需求。对商业银行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是尚未实现场景化支付交易的完全拓展。在个人零售支付领域,第三方支付机构具有比商业银行更为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但在企业支付领域,企业的场景支付需求十分旺盛,是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的重要阵地。二是进一步细分已有场景化支付交易。对场景的细分就是对客户需求的细分,只要存在未被满足的客户需求,就会有进一步场景细分的空间和潜力,被细分后的新场景都可以成为商业银行获取客户和交易的重要来源。三是应用新支付工具颠覆现有场景支付。例如用无感支付替代现有的有感支付。

优化清算体系,有效防控清算风险

商业银行的资金清算体系是开展支付结算业务的重要依托,同时也是商业银行管理资金和成本能力的体现。就对外汇路通道的健全性而言,商业银行应尽可能拓展支付清算汇路,在业务端拓展支付产品后,全面接入汇路体系将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规模效应,通过智能汇路等路由体系,有效节省支付结算成本,提升资金运用效率。就内部而言,在以小额高频支付交易为主的场景下,商业银行应与合作平台或商户建立批量定时轧差清算机制,提升系统处理效率。同时,应当积极建设流动性互助机制。与相关的清算机构或商业银行建立流动性互助协议,以有效分担流动性管理风险;同时,对相关平台和商户以法人透支账户模式给予一定的流动性支持,助其更好地管理资金头寸,接受商业银行的批量定时轧差清算模式。

(本文作者就职于上海银行总行运营管理部)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