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博弈,支付产业下半场剩者为王!


2019-10-20 10:21

一、我国支付行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家底”

(一)我国支付清算行业经历了快速和大规模数字化。我国支付市场规模、业务创新能力、运营水平以及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功能等都处于全球前列,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和国家名片。

(二)我国消费者的电子支付习惯已经培育完成。网络支付用户超过了6亿。个人银行结算账户超过100亿,支付账户数量接近50亿。随着一、二线城市电子支付市场饱和,支付产能逐步外溢和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县域和农村地区。

(三)我国支付清算行业发展韧劲经受考验。支付清算行业经历了一次趋于完整的监管周期。从行业快速发展,鼓励创新,到行业风险频现,人民银行出手规范再到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后,支付市场规范治理向纵深推进,通过重点整治,支付行业逐步进入一个相对规范、风险可控的道路。

二、支付市场增量趋缓,逐步进入存量市场

(一)近三年,我国支付市场交易规模高位回落趋势十分明显。2018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2203.1亿笔,金额3768.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94%和0.23%。非现金支付交易金额趋于持平,从2017年Q4首次降到1%以下,并一直保持到2019年Q2。交易金额增速的持平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济运行和商业交易增长在放缓,同时也与监管趋严,对套现、非法平台支付业务等非合规业务以及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支付需求挤出有关。

(二)2019年非现金支付交易金额可能出现负增长。2019年Q2,我国非现金支付交易金额增长0.05%,达到历史最低点。笔数看小额,金额看大额。大额支付金额增速下降尤为明显。2019年Q2,银行网上支付业务金额486.80万亿元,同比下降0.12%。即使是过去几年高速增长的网络支付,近几年增速明显减缓,增量见顶的趋势日益明显。2019年Q2,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无论是笔数还是金额增速都只有2018年增速的一半。

因此,我们判断,2019年,非现金支付交易金额可能出现负增长。如果成真,这应该是历年有统计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将意味着支付存量市场的到来。

(三)对现金的替代效应将出现边际递减。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笔数在2017年Q1开始从2014年Q2三位数增长回落到二位数增长;从2014年Q2以来,2019年首次回落到50%以下,连续保持19个季度50%以上增速的记录被改写。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金额增速在2016年Q4从2014年以来的三位数增长回落到二位数增长,在2019年Q2增速达到2014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

此外,快捷支付撑起了线上支付市场,二维码支付撑起了线下支付,这两个具有历史重要意义的产品都是通过门槛降低、成本下降、体验升级和习惯培养等方式,形成对现金的广泛替代,从而获得业务的增长。最新的刷脸支付只是对存量的争夺,并没有形成新的替代现金的增量发展。总体看,新兴的支付业务对现金的替代的边际效应在递减。一方面,是电子支付市场的渗透率达到一定水平后,市场趋于饱和,再往上升,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支付需求挤出水分之后,真正的实际而合规的支付业务处于一个平缓的增长。

三、支付存量市场的发展逻辑发生变化,变得更残酷

我国支付行业进入存量市场后,发展的逻辑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套路不灵了,原来的资源不好用了,原来的路子不通了,需要重新去认识、调整、进行自我革命和勇于探路,构建新的“护城河”和盈利模式。

(一)支付市场传统发展空间已经能看到墙角。传统支付业务规模基本能看到天花板。从最近的互联网双强要求商户“二选一”反映出线上市场竞争开始升级,以双十一为代表的一系列活动的流量集聚能力趋于下降,线上流量的见顶对支付业务的增长和规模构成上限约束。线下市场,支付从饱和的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和县域下沉,也无法力挽狂澜。增量红利的消失,收紧市场机构业务拓展的空间。

(二)存量市场厮杀,优胜劣汰自然法则发挥作用。增量消失,在存量市场上厮杀,那就是出现“有人笑,肯定有人哭”的零和博弈。竞争的烈度会提升导致市场淘汰力度增强。前进无力,后退无门,监管守住底线,那些市场竞争力不强、管理水平不高以及资源和实力不够雄厚的市场机构可能出现主动或者被动退出。那些进退无门,铤而走险的市场机构可能会被摘牌。末尾淘汰机制将提高支付机构的存活门槛和整体素质,有利于支付市场的高标准发展。从这几年看,支付市场主体加速分化的态势已经趋于明显。有的机构掉队,支付机构从最高的270余家,目前减少到237家;有的机构跃升,有的支付机构成功上市,迎接资本市场的考验;有的机构顺势而为,如银行机构在零售支付业务发力,加快布局。

(三)技术创新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大,犯错的机率增加。技术创新带来的不确定性是每一个机构面临的普遍挑战。整体技术发展的大方向相对明确,但是大方向下面有不同的技术路线、选型和应用的选择,比如5G对支付的影响、央行数字货币对零售支付体系的影响、监管科技发展对支付的影响等等,都将对支付业务的发展带来挑战。哪怕是大的银行或者支付机构,技术创新方向上的犯错机率会增加。

另一方面,技术创新的发展带来市场发展的“鸿沟”。一是技术鸿沟。当前,支付技术呈现系统化、集成化,特别是强调交易的实时响应、支付交易的流畅友好、非法交易的实施拦截、客户身份的实时认证等,对支付交易系统的投入规模越来越大。二是数据鸿沟。中小机构囿于自身数据积累不足,无法支持风险管控、精准营销等工作。即使外部购买数据或者认证渠道,不是很贵,就是没有渠道,进一步拉开了与大机构之间的发展差距。

(四)支付赛道开始出现新的转变,竞争规则可能改写。TO B端的支付赛道开启。但是不像TO C端打的是大会战,硝烟四起,攻城略地,抢占市场份额。TO B端的竞争更多的是通过一场场小战役,积小胜为大胜,逐步获得战略上的优势。我们看不到市场上硝烟四起的景象。但是TO B端的竞争考验的是韧劲和专注的服务。大型机构靠云和技术输出,中小机构主要靠定制化专注服务。如果说消费互联是一条大赛道,那么产业互联可能是一条条分赛道。因此,TO B的可复制性不强,但纵深有空间。因此,TO B业务发展规则可能发生变化,专业、专注深耕细作是TO B赛道的竞争力所在。支付+开票、支付+税务、支付+发薪(个税)以及等等,以及支付服务智慧社区等已经铺开。

TO G业务虽然门槛和资源禀赋的要求更高,但是也是一片蓝海。目前,很多机构在加快推进,如支付+社保、支付服务城市非税收入集中缴费平台等。

(五)商业模式创新变得越来越紧迫。依靠做大交易量抽佣的模式作为基础性的模式,在增量时代无疑是很重要的,但是在进入存量时代后,合法正当的交易支付需求已经变得平滑。简单的抽佣模式能稳住基本盘,但是难以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行业探索了很多“支付+”的模式,未来可能是“支付+科技+”的模式,或者对支付产业链上下游和要素的创新与整合等等。但总体而言,寻找基于支付,又不限于支付新的商业模式,摆脱同质化竞争将越来越紧迫。

四、存量市场中,监管底线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

(一)严监管常态化的刚性约束更加突出。我国如此庞大的支付体量和服务群体、如此高的渗透率以及涉及的资金、个人信息等敏感因素,对于支付服务而言,严格监管、规范发展是应有之义。监管不是现在严,是会一直严。现在的严,只是对以前来说是更加严了。从长远看,只是对监管要求的回归和严格执行。过去,部分市场机构对业务合规有所忽视,打政策擦边球,甚至火中取栗,导致市场乱象和风险漏洞。因此,对机构来说,不是简单的过不过关的问题,要把严监管作为刚性环境的一部分,把严监管作为创建公平公正市场秩序的一部分,在防风险的前提下开展业务创新,推动支付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只为“好人好事”提供服务的问题更加突出。我们曾经提出过支付工具中性化的观点,后来发现支付工具很难中性化,支付不仅仅是工具,支付服务因为涉及到资金转移,就会有社会安全管理责任在里面。特别是随着支付服务的网络化、非面对面以及实时到账,资金转移变得非常便捷,为正常的经济活动提供便利的同时,客观上也为日益猖獗的欺诈、洗钱以及最近重点打击的跨境赌博平台资金归集转移等违法行为提供了便利和掩护。这些问题的多发和高发,反映出我国支付行业在基础性的风险管理,特别是账户、交易监测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

未来,支付竞争的重点不在支付服务的便捷、流畅或者新的体验和项目,因为这些随着技术的成熟,实现的门槛在降低。未来支付竞争重点在于风控的能力——为好人好事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把坏人坏事排除在外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你才能开展支付业务。这对于我们支付服务行业,特别是中小机构而言,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三)推动行业均衡发展的问题更加突出。

一是互联互通的问题。支付网络就像路网一样,应该互联互通、四通八达。就支付网络而言,由于其完全线上化,通达率在提高,支付网络的层级趋于扁平,运行和处理效率更高。但是互联互通的原则不会有变化,互联互通不仅是资金转移的互联互通,也是授权、认证等信息互联互通。先通路,再通车,形成完整和高效的支付网络是未来发展的目标。

二是产业模式的问题。银行卡组织坚持四方模式,在于四方模式下,各个专业化机构定位明确,边界清晰,合作顺畅,责任界定和管理相对明确。我国网络支付发展摒弃了三方模式,但是其业务模式和分工边界不是很清晰,导致权责利不清,也带来了管理上的一些问题。最近行业中存在的定价、商户信息归属以及集中度高等问题或多或少都与此相关。

三是市场创新的问题。支付行业是创新技术的应用集聚领域。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以及生物科技等信心技术并持续不断改变支付工具和模式。支付工具和介质趋于虚拟化,从汇款单变成银行卡,从银行卡变成网银,现在变成二维码,后来变成生物特征信息。创新出来了,市场份额有了,而风险往往是滞后、隐藏、有周期性的。因此,市场份额不能成为评价创新的首要标准,评估和审查创新的标准应更加全面、审慎和放在更长周期中审视。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