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徐华龙:金融科技对央行支付系统的影响与对策建议


2020-1-9 14:40

近年来,金融科技(Fintech)在提高金融深度、改善金融效率和拓宽金融可得性等方面的作用不断突显,被认为是影响未来金融业务模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金融稳定理事会FSB(2016)在《金融科技的描述与分析框架报告》中将Fintech定义为“技术带动的金融创新”,是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服务供给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商业模式、新技术应用、新业务流程、新产品服务。金融科技正在对传统金融业态进行深刻改造,为传统金融机构赋能,并在支付行业得到了深度应用。作为国家金融基础设施,人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以下简称央行支付系统)现有的系统架构、业务处理模式受到金融科技的冲击。对于正在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转型的央行支付系统,也需借鉴或引入成熟的金融科技改进支付系统、提升服务效率,满足社会公众多元化不同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金融科技对央行支付系统的影响

1.积极作用

首先,助力支付系统业务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支付清算行业抢抓机遇,借助金融科技创新支付产品、应用及模式,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公众对于高效、便捷支付的需求。其次,提升支付清算服务普惠程度。金融科技拥有的方便、快捷、服务小微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契合普惠金融的要求,填补了传统金融在部分领域内的空白,扩大了金融服务的普及面,使更多人可以通过金融科技享受央行支付系统的服务。第三,推动支付清算系统不断升级。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正在升级优化大额支付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而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则是支付系统改造的研究方向,依托DLT可以提高支付清算效率、提升业务流程透明度、强化系统稳健性。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跨层级、跨区域的分布式支付体系,可按需分配、灵活扩展资源,最大限度提高支付业务的响应速度和支撑效率。人民银行也在积极关注金融科技发展,虚拟化、分布式、大数据等成熟的金融科技技术也在支付系统中得以应用,为支付系统架构优化、性能提升、容灾建设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2.带来的挑战

首先,央行支付系统业务增长面临较大压力。业务笔数占比小、业务增长放缓、第三方支付分流。支付业务量分流已成新常态,支付系统需在费用、零售市场支持等方面持续改进,以应对市场变化,适应新行业格局。其次,业务连续性和技术创新标准不断提高。随着金融行业和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央行支付系统的优势不复存在;系统运行风险集中亟需完善异地备份接入,还有技术创新刻不容缓。第三,系统建设与清算服务水平需不断提升。系统建设存在功能同化现象,业务拓展面临考验;系统对外服务时间不断延长,但尚未实现连续不间断运行;金融科技驱动提升支付清算服务水平。第四,对支付清算风险监督管理提出新挑战。一是金融科技与支付融合导致风险不确定性增加。二是支付行业系统性风险增加。三是金融科技核心技术尚不成熟存在潜在风险。

对策建议

1.完善顶层规划设计,促进监管创新协调发展

以金融科技公司为代表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在支付清算领域的参与渗透,降低了支付主体对央行支付系统的依赖、弱化了中央银行的部分职能。作为支付体系的顶层规划者与监管者,人民银行应主导做好以下方面:一是优化基础设施完善支付体系。坚持各支付主体边界清晰、充分竞争的原则,完善层次分明、相互补充的支付体系,构建完善符合市场需求的互联互通平台,特别是提升银行机构的快速支付服务,实现国家支付体系跨越式发展。二是积极构建多层次制度规范体系。金融科技带动下支付清算系统呈现出高技术性,需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明确各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健全信息保护、市场准入、风险防范等规章制度,促进支付清算行业良性发展。三是平衡强化监管与鼓励创新二者关系。金融科技改变了金融业务的经营运作模式,但未改变金融的本质和风险特征。建议在现行监管框架下,遵循技术中立原则按金融本质实施监管,建立包容性的监管体系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空间,同时运用监管科技提高监管能力,既能发挥非银行支付体系的快速性与便利性,又能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2.有序推进市场转型,保持业务持续稳步增长

伴随着支付清算市场开放和清算总中心市场化转型的逐步推进,要保持央行支付系统的增长态势,需从央行支付系统的业务、服务、资费等多方面入手,保持市场竞争力、对参与机构的黏性以实现长期稳步增长。一是丰富支付清算系统的业务类型、种类,便捷支持各种支付工具特别是新兴电子支付工具,高效匹配参与者机构的各种支付应用场景;二是改进系统接入验收等服务,参与者接入央行支付系统需经过申请、审核、测试、联调、验收、批准、上线等多个环节,建议简化流程、缩短周期,尽量采取非现场无纸化形式提高效率;三是支持互联网金融依赖央行支付系统创新产品,央行支付系统的传统业务是金融业的基础,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优势需要与央行支付系统相结合才能产生出新的金融产品,进而推动推动金融业的发展,给央行支付系统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3.强化清算渠道性能,保持央行支付核心地位

一是提高支付渠道的稳定性。采用“双活”或者“多活”系统架构实现系统级容错。在存储层、数据库层、网络层、应用层实现“双活”或者“多活”运行标准,在同城“双活”架构的基础上建立异地“双活”架构。二是提高支付渠道的响应性。支付系统应在硬件和软件技术上优化,切实提高支付渠道的响应速度。三是提高支付渠道的安全性。效率与安全是驱动支付系统发展的两大核心因素,二者不可偏废,在改善客户体验的同时,应采取防控手段确保支付的安全性。四是突出支付渠道的特色优势。央行支付清算系统最大的优势在于大额支付的安全性、小额支付的多功能、网银支付的实时性,无论今后行业如何进行变革、技术如何更新迭代,要始终保持自身优势,这是央行支付清算系统的立身之本,保持对其他清算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4.应用金融科技技术,推动支付系统升级改造

一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数据增值。人民银行应从支付清算数据“统计者”向“分析者”转型,建立大数据平台,盘活数据资源,引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挖掘数据价值。从宏观上,开展地区间、行业间资金流量流向分析,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性分析,在“支付清算系统经济热度指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支付系统业务的建模分析,为上级决策规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从微观上,开展企业资金流量流向、流动性、信用分析等,为银行、客户提供及时可靠的支付系统业务指标信息。建议由央行引导各清算机构、银行和支付机构统一规范数据标准,建立数据资源共享机制,提升金融资源利用效率与价值。

二是使用分布式账簿技术构建支付系统。现代支付体系形成了客户、银行和中央银行构成三级分层体系,下级节点在上级节点开户,上级节点维护下级节点账簿。央行支付系统的数据不能做到完全公开化,只有特许机构才能访问账簿并确认账簿中的交易是否有效,具有“中心管理职能的分布式账簿”是资金清算系统领域的应用方向。存在一个中心化机构(央行或者资金清算组织),组织建立分布式账簿,对各节点进行管理的模式,能满足资金清算的最终效力,保障数据安全,防止信息泄露。同时,处于中心的管理机构可以起到监管的作用,要求各节点遵守合规要求,维护客户权利,保证其资金得到合理使用。

三是借鉴分布式架构提高支付系统扩展性。分布式架构已在互联网企业中的普遍应用,人民银行可采用分布式架构对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等系统进行改造,实现应用服务云化、内部功能模块组件化,具备水平可扩展结构、实现横向扩容,更好地适应业务高增长、大容量、高时效的跨行支付需求,增强支付系统的并发业务处理能力。在支付系统建成三地四中心后,应支持应用服务分布于多个数据中心,提高数据中心资源利用率,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支付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5.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支付权益保护

一方面,统筹推进支付清算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应从行业持续发展的角度统筹推进并打造一支精通金融、支付、科技的专业人才队伍,为支付体系发展储备人才资源。另一方面,持续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应切实强化支付系统信息安全管理,规范支付产品信息与风险披露,建立良好的纠错和补偿机制,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财产和信息安全。

(本文作者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