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第二届中国移动金融安全大会
云&端兼顾,新科技守护安全

现场人头攒动,大会即将开始!



大会上午的支持人是深圳市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曾光。



包括支付受理终端的相关标准、移动支付安全芯片和SE的标准情况以及移动金融嵌入式应用软件、可信执行环境(TEE)、客户端软件方面的标准情况。



他认为,平衡安全和便捷,提供透明、无感的可信设备,是移动安全发展的趋势。



手机为什么需要安全,因为手机与个人的银行、支付、信息越来越密切。因此,他觉得基于硬件级别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他认为,生物识别信息目前一般存储在手机的TEE环境中,但是eSE将是未来手机的主流方式。



另外,他认为,eSIM将是未来融合TEE与SE的完美解决方案。



NFC+eSE+eSIM是目前采用比较多的方案。目前ST的产品ST54便是采用这个方案。



圆桌讨论主持人:深圳市云际通科技有限公司CEO 彭波博士
嘉宾:
泰尔终端实验室主任工程师 国炜
华为终端云安全工程部技术总监 丁国峰
北京豆荚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监 杨子光
蚂蚁金服技术总监、互联网金融身份认证联盟IFAA副秘书长 黄冕



针对云端和终端的安全问题,蚂蚁金服安全专家黄冕认为:
首先,需要终端厂商配合一起防护安全;其次,生物识别技术需要相应的安全防护技术;最后,用户的安全意识需要相应的提升。



针对系统安全问题,豆荚科技杨子光认为无论是TEE还是SE需要全产业链的共同努力来推动,因此安全也需要企业合力共协。



对于检测而言,泰尔实验室国炜表示,所有的支付产品都有相应的检测要求,也有一些不一样的程度,所以也需要产业链的各角色来共同完成。



便利为首,但是当便利形成习惯之后,那么安全将会是消费者考虑的重点。用户的体验上而言,便利和安全需要折中。



华为丁国峰认为,移动支付领域已经形成一定的趋势和定势,但是在垂直领域以及一些其它空间还有很大的机会。



下午的会议马上开始!



欧盟在个人隐私的保护上做得比较成功,主要是由于欧盟的个人数据保护条例已经有相关立法。



识别技术在移动金融安全的应用,包括互联网身份认证、人脸识别、活体检测、视频技术、OCR技术、识别验证、反欺诈等。



其中活体检测技术则包括动作活体检测、红外活体检测、静默活体检测、静默活体检测+唇动检测等等。



关于云计算服务,他介绍了IaaS服务、 PaaS服务和SaaS服务。



平安金融作为一个拥有金融全牌照的公司,对于金融的安全非常关注。李博士也介绍了平安云安全的解决方案,包括防护模型、服务构架、安全基础服务、运营管理等等。



下半场的第一位嘉宾,北京数字认证股份有限公司资深安全顾问黄泽君,演讲主题《数字认证连接移动金融的信任世界》。



黄总认为,如今的金融业务入口正在逐渐转向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移动化、无纸化、在线化是未来趋势。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信任面临着挑战,尤其是移动设备的使用环境产生的变化。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信任面临着挑战,尤其是移动设备的使用环境产生的变化。即PC环境下的数字证书硬件介质无法迁移到移动互联网;文件证书无法合规和安全的在移动设备中使用。



而利用智能终端承载的聚合支付则是O2O闭环的手段。



在刘总看来,所有开放系统都有漏洞存在,Android漏洞并不可怕,及时修复漏洞才能保证安全。同时他呼吁,智能终端厂商都要建立动态持续的漏洞修复机制,共筑安全的Android生态。



班总结合北京移动金融产业联盟的职责,为移动金融的发展和联盟的业务发展作了简单的回顾。他表示,未来的移动支付会逐渐变得“无感”,移动金融的发展将会逐渐注重安全。金融安全标准和检测技术体系将会是未来移动金融发展的最有力推手。



另外对于监管问题,班总认为相关单位未来的监管态度会更开放,手段会更加技术化、多样化。



对于移动终端的安全,班总认为基于SE的安全,尽管不是移动支付必要的安全要求,但一定是金融行业里级别较高的安全。



最后,班总认为移动金融的安全是整个产业链的事情,不是一个点、一个解决方案或者是一个企业的事情。



对于未来的展望,班总总结到,移动金融安全的发展一定要服从国家信息安全的导向、一定要有产业链的大局意识、一定要关注政策的东西和变化、一定要向标准规范看齐。



最后是大会的抽奖环节,移动支付网创始人姜风女士为现场幸运观众颁奖。


其它热播
会议活动
周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