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商银行成立AI研究工作小组,形成完整的大模型技术研究框架
近日,上海农商银行发布2025半年报。据悉,该行上半年数字化转型加速,尤其是在AI大模型上布局加快。其专门成立AI研究工作小组,形成了完整的大模型技术研究框架。
成立AI研究工作小组,科技金融形成“1+1+12+N”组织架构
上海农商银行以较大篇幅介绍了金融科技。报告期内,其推动《2023-2025年数字化转型暨金融科技发展战略》落地,同时启动《2026-2028年数字化转型暨金融科技发展战略》编制工作。
报告期末,该行专职金融科技人员892人,拥有软件著作权16项,国家专利5个,其中发明专利3个。
该行金融科技新进展体现在以下方面:
顶层设计方面。开展《2026-2028年业务数字化转型规划》编制工作,推进系统建设导向转变为业务发展引领,覆盖公司金融、零售金融、同业金融、风险管理、业务运营、数据治理与应用、基础架构和技术七大板块业务范围。
基础能力方面。开展研发流程3.0建设,打造审批流、协作流分离的研发体系,完成系统建设并开展试点。科技交付周期较去年同期大幅缩短。组建企业级架构师团队,建立分级培训机制,强化技术条线赋能。
数据治理方面。落地数据模型工具及AI技术,推进数据标准落标工作;试点数据资产入表应用场景;以报表、指标、外部数据服务类数据资产为范围,启动数据门户建设。推进数据工程,提升报表自动化,启动监管集市2.0建设。
科技运用方面。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业务发展,成立AI研究工作小组,形成完整的大模型技术研究框架,完成整体框架、技术层次、技术点等多个研究成果;完成先进大模型多个技术创新点解析和影响分析的研究与跟踪;在行内部署了不同参数的多款主流大模型,支持开展技术和业务相关研究。
据《银行科技研究社》了解,上海农商银行在前两年的年报/半年报中,关于AI大模型的内容基本大多只是“一句话”。而此次介绍明显更多,可见该行正加速AI布局。
在数字渠道上,报告期末,其个人线上渠道用户数(包括个人手机银行用户数、个人网上银行用户数、微信银行用户数)669.27万户,较上年末增长3.02%,线上渠道承载了全行96.86%的理财和98.78%的基金交易。
而在业务层面,上海农商银行除了强化科技赋能外,也在调整相关组织架构。
在公司金融板块的普惠金融方面,建设“爱鑫融”小程序,完善线上申贷统一入口,推进电子合同试点,推广应用客户线上提还款,试点开展信贷资料线上流转、电子档案应用,构建完善线上化、标准化的普惠小微信贷作业模式。
科技金融方面,则初步形成“1+1+12+N”专业化、专职化、特色化专营组织架构,即投资银行部+科技金融事业部+12个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多个科技金融专营团队。
上半年聘任1正+2副行长,加快AI人才引进
报告期内,上海农商银行高级管理层人员有所调整,董事会聘任1名行长和2名副行长。
5月23日,董事会2025年第四次会议聘任汪明为行长、占玲灵为副行长、张跃红为副行长。其中,占玲灵副行长任职资格于7月21日经上海金融监管局核准,张跃红副行长任职资格于8月5日经上海金融监管局核准,汪明行长任职资格尚待监管核准。
而2025半年报披露的现任高级管理人员包括副行长张宏彪、副行长顾贤斌、副行长沈栋、董事会秘书姚晓岗。加上上述3人,该行高管层将形成“一正五副(行长)”的格局。
而在科技人才方面,上海农商银行加速AI布局的背后,AI人才的引进显得相当重要。据悉,该行今年开启过AI人才招聘。
7月9日,上海农商银行零售金融总部数智金融科发布社招,招聘零售业务人工智能应用专家。其工作职责包括负责零售业务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能力的规划和搭建,并推动落地;负责探索和发现金融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沿应用落地场景,并组织推进业务场景智能化应用落地,推进零售业务数智化经营能力升级等。
5月26日,金融科技部创新研究科招聘AI大模型工程师。其工作职责包括负责大模型相关平台产品研发与搭建,负责大模型部署、测试、调优以及算力优化等;负责研究并掌握最新的大模型训练技术,对于金融领域的场景任务,能够熟练分析对大模型能力的要求,负责各类训练方案设计与实现,负责训练数据的构造、清洗、比例配比等;负责或参与银行风控、营销、运营、金融市场等领域大模型相关产品及应用研发工作,负责推进落实基于大模型的应用场景建设等。
可见,上海农商银行不仅注重AI相关底层技术的研究,更关注业务与AI技术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