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虚拟货币、代币化存款……一文读懂这些数字资产类型


2025-10-11 9:34来源:移动支付网    作者:子阳

数字资产(Digital Assets)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价值载体,是指企业或个人拥有或控制的,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在的,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或处于生产过程中的非货币性资产。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1998年尼克·萨博提出的“比特黄金”设想,而2008年比特币的诞生则真正开启了数字资产的发展浪潮。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数字资产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现已形成包括数字货币、数字证券、数字艺术品、游戏道具等多种形式的庞大生态体系。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资产正成为重塑全球金融格局的重要力量。

数字资产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

“数字资产”指的是以数字形式存在、可以被拥有、交易或使用、具有经济价值的资产。它们不以实物存在,其生成、存储和交易高度依赖区块链、密码学、智能合约等技术,确保安全性、可编程性、不可篡改性和可追溯性。

数字资产展现出与传统有形资产截然不同的特性。数字资产普遍具有虚拟性(存在于网络空间)、可分割性、易存储和传输等特点。

从存在形态看,它们具有虚拟性和依附性——必须依赖计算机硬件及系统软件支持才能发挥作用。从经济属性看,数字资产同时具备稀缺性与供应无限性的矛盾统一:作为资产是稀缺的(并非所有企业或个人都能创造),但一旦创造出来,其供应量理论上可以无限复制。从成本结构看,数字资产具有明显的成本递减效应,其成本主要集中于前期研发阶段,随着销售量增加,单位成本持续下降,这与传统资产“生产越多成本越高”的规律形成鲜明对比。

从主要类型来看,数字资产已经从最早的非货币性资产发展成如今包括数字货币、数字证券、数字艺术品、游戏道具等多种形式的网络虚拟资产。

根据技术基础和应用场景,数字资产可分为原生数字资产与非原生数字资产两大类。前者是直接基于区块链等技术创造的资产(如比特币、NFT),后者则是传统资产经数字化映射形成的资产(如法定数字货币、代币化证券)。从法律属性看,数字资产被认定为网络虚拟财产的一种形式,但其法律地位在不同司法管辖区仍存在差异。随着2024年中国《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的实施和欧盟《加密资产市场条例》的生效,数字资产的合规框架正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建立。

数字货币:法定与非法定的货币数字化形态

数字货币作为数字资产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类别,代表着货币形态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演进方向。根据发行主体和技术架构的不同,数字货币可分为三种截然不同的类型:法定数字货币由中央银行发行,属于基础货币(M0)的数字形态;机构数字货币以稳定币为代表,由商业机构发行;原生数字货币则通过算法发行,与法定货币无关联。这三类数字货币虽然都采用数字形式,但其法律地位、技术基础和经济内涵存在本质差异。

法定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CBDC):作为现金的数字延伸,央行数字货币具有国家信用背书和法偿性特征。全球多个经济体正在积极探索CBDC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批发、零售和跨境三大领域。中国的数字人民币试点目前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已形成17个省市的26个试点地区,在批发零售、餐饮文旅、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领域形成了一大批涵盖线上线下、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另外,其应用场景也在快速拓展,从最初的国内零售支付,逐步延伸到跨境贸易等多个领域。

香港地区的“数码港元”也发展迅速,去年以来香港金管局启动“数码港元”先导计划第二阶段,进一步探索可供个人及企业使用的新型数码货币(包括“数码港元”和代币化存款)的创新用例,并正式将项目易名为“数码港元+”。金管局表示将以“三轨道”方式为未来可能推出的零售层面央行数码货币(即“数码港元”)作出准备。“第一轨道”旨在为日后推出“数码港元”奠定技术及法律基础;“第二轨道”会与“第一轨道”并行,第二轨道将深入研究用例,并与不同持份者紧密合作,进行连串试验以获取实际经验;“第三轨道”关乎正式推出“数码港元”,主要为归纳第一及第二轨道的阶段性成果,从而作出更全面的部署,并订下时间表。

在国际合作方面,由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泰国银行(泰国央行)、阿联酋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和香港金管局联合建设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已经推进到可持续运行的最小可行性产品(MVP)阶段,目前已经落地了诸多跨境应用场景。

原生数字货币:比特币和以太坊是这类数字货币的典型代表,它们通过区块链算法产生,完全去中心化,不与任何法定货币挂钩。这类货币的价值完全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因而呈现出极大的价格波动性。前美联储主席耶伦曾将比特币称为"高度可疑的数字资产",而巴菲特则直指其"郁金香泡沫"属性。这种评价反映了主流金融界对原生数字货币的谨慎态度。尽管如此,原生数字货币在技术层面展现了区块链的革新潜力,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匿名可追溯的特性,为未来货币形态提供了重要参考。

机构数字货币(稳定币):稳定币试图在法定货币与原生数字货币之间寻找平衡点。根据抵押机制,稳定币可分为三类:法币抵押型(如USDT与单一法币1:1挂钩)、加密资产抵押型和算法稳定币。与比特币不同,稳定币通常有真实资产作为储备,并承诺可按固定比例兑换,因而价格相对稳定。近期,美国、欧盟以及中国香港等地推出的相关法案和管理条例为稳定币发展奠定了合规基石,全球监管框架正加速落地并持续完善,稳定币的合规趋势愈发明显。

虚拟货币:去中心化数字资产的特性与争议

虚拟货币作为数字资产领域最具争议性的类别,代表了货币非国家化理念的技术实践。从技术本质看,虚拟货币是基于密码学和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数字资产,是数字资产家族中的一个特殊分支。不同于央行数字货币或稳定币,虚拟货币完全不依赖中央银行或政府机构,交易通过点对点网络直接进行,无需第三方中介参与验证和清算。这种彻底的去中心化架构使其同时具备创新潜力和高风险特性,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

虚拟货币展现出三个方面的鲜明特点。一是去中心化,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发行和交易完全由分布式网络节点共同维护,没有任何单一实体能够单独控制或修改交易记录。二是价值波动剧烈,由于缺乏实际用途支撑和发行总量限制(如比特币上限2100万枚),其价值几乎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大幅震荡。三是匿名性与透明性并存,用户通过地址而非真实身份参与交易,但所有交易记录对全网公开可查,形成“匿名可追溯”的特殊机制。这些特性使虚拟货币在特定场景下具有优势,如跨境支付和抗审查交易,但也带来监管难题。

虚拟货币与数字货币的概念边界经常被模糊,但两者存在本质区别。三个关键差异点在于:首先,虚拟货币价格稳定性不足,难以充当计价货币或记账单位;其次,其流动性受限,支付场景有限;最后,发行方无法像央行那样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节供应量,导致价量关系呈现典型数字资产特征。这些限制使大多数虚拟货币难以承担现代货币的多重职能。

虚拟货币在全球范围内面临差异化的监管态度。根据中国现行政策,虚拟货币不被认可为法定货币,相关交易活动被列为非法金融行为,参与者需自行承担风险。美国则采取相对开放的态度,2025年通过《2025数字资产市场清晰法案》,试图为虚拟货币建立更明确的监管框架。欧盟《加密资产市场条例》(MiCA)则将虚拟资产分为“电子货币代币”、“资产参考代币”和“其他加密资产”三类,实施分类监管。这种监管分化反映了各国对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的不同权衡。

代币化存款:传统金融与区块链的融合创新

代币化存款代表了传统银行业与区块链技术的创造性结合,是数字资产领域的重要创新。代币化(Tokenization)指通过区块链上的数字代币来实现资产的持有、交易、清算和结算过程,其核心在于将资产权益转化为链上可编程的数字化凭证。代币化存款作为这一技术的金融应用,本质上是商业银行存款的区块链表现形式,既保留了传统存款的信用特征,又融合了数字资产的流动性和可编程优势。

代币化存款遵循三个关键规则。一是“1:1发行规则”,即银行有多少储备资产就发行多少代币,确保足额储备;二是“1:1赎回规则”,用户可随时将代币兑换回传统存款;三是“可信规则”,通过独立第三方审计和监管监督,证明储备资产的真实性和充足性。从会计角度看,代币化存款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表现为负债项,与普通存款地位相同,每单位代币都有对应的存款准备金支持。这种设计既维护了货币的单一性,又赋予存款更强的流动性和可组合性。

代币化存款与稳定币有相似之处,但存在本质区别。国际清算银行(BIS)2023年的研究指出,代币化存款比稳定币更能维护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因为它直接依托于现有银行体系和存款保险机制,避免了稳定币发行机构可能带来的信用风险。从技术实现看,代币化存款通常采用许可型区块链(如汇丰使用的分布式账本系统),而非比特币等公有链,在合规性和隐私保护方面更适合金融机构需求。此外,代币化存款能与央行数字货币(wCBDC)无缝衔接,在香港金管局的Ensemble项目中,批发型CBDC被用于代币化存款的银行间结算,展示了传统与创新金融基础设施融合的可能性。

2025年5月,汇丰在香港推出首个由银行提供的以代币化存款为本的企业财资管理方案,标志着这一创新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可以说,代币化存款能为企业资金管理带来多方面提升。汇丰香港的方案允许企业将港元或美元存款转化为区块链上的数字代币,在集团内部不同公司持有的钱包之间实现实时转账,且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形成“7×24小时”的持续运作能力。对比传统银行系统,代币化存款的交易速度从T+1或T+2提升到近乎实时,结算效率显著提高。蚂蚁国际作为首家采用汇丰该服务的企业,成功通过美元代币化存款完成集团内部资金转账,验证了技术的实用价值。这种高效流动性管理工具特别适合跨国企业集团优化全球资金配置。

从应用场景看,代币化存款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变革潜力。在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方面,跨国企业可通过区块链网络在各国子公司间实时归集和下拨资金,大幅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跨境贸易领域,买卖方可使用代币化存款进行货款结算,缩短交易周期,降低信用证等传统工具的成本。在供应链金融中,代币化存款可与应收账款代币化结合,实现自动对账和条件支付。香港金管局与汇丰、恒生银行及蚂蚁集团的试验表明,代币化存款能与代币化资产(如绿色债券)无缝对接,构建完整的数字金融生态。

从更宏观视角看,代币化存款是货币形态演进的逻辑延伸。2025年7月,BIS在发布的年度经济报告中表示,代币化将成为货币和支付进化的下一个合乎逻辑的步骤。央行储备、存款和政府证券的代币化可能成为迈向下一代货币和金融体系的基石。代币化存款并非创造的全新资产类别,而是用区块链技术更高效地表达传统金融关系。这种务实创新路径可能为数字资产主流化开辟可行通道,减少金融体系转型过程中的摩擦成本。随着更多金融机构参与实践,代币化存款有望成为连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与区块链金融生态的关键桥梁。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5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