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Paypal和Coinbase投资,KiteAI要给Agent发护照
一、本期介绍
如果你正在使用Agent执行工作任务,一定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当Agent替你执行招聘任务时,它应该如何登陆领英以查看候选人资料?当Agent需要读取付费内容,又该如何自主付款?机器与机器间的自主交易将成为下一个商业前沿,但如何确保AI Agent的身份可信、支付安全可靠?要让代理经济真正跑起来,需要一整套新的“Agent原生基建”。
本期《支无不言》,我们邀请到Agent经济基础设施的代表性项目——Kite AI的联合创始人Chi Zhang,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构建Agent原生基建解决机器间自主交易的身份验证与支付安全问题,并深入分析了其技术架构、商业模式及行业前景。
本节目是x402系列的第二期,相信能帮助听众了解Agent支付的真实应用场景,以及摆在Agentic Economy面前的问题。
嘉宾Chi Zhang
Kite AI联合创始人&CEO,ex-Databricks,AI PhD Berkeley
主播Hazel Hu
播客《支无不言》主理人,6+年财经媒体记者经验,华语公共物品基金GCC主理人,关注加密的实际落地应用。X:0xHY2049;即刻:一只不走心的越越
主播Ivy Zeng
播客《支无不言》主理人,曾经在VC做投后,参与pop-up city与支付结缘,目前在新型银行负责增长。X:IvyLeanIn;即刻:饭勺放在杯子里;Xlog:ivyheretochill
【赞助商】
本节目由全球领先的区块链安全与合规科技公司BlockSec赞助播出。
作为联合国、香港证监会、美国FBI等50多家监管与执法机构的信任之选,BlockSec KYT链上反洗钱平台帮助稳定币支付企业轻松满足不同国家监管要求,精准识别非法资金,自动生成可疑交易报告。
二、Kite AI背景介绍
Hazel:
大家好,欢迎来到新一期的《支无不言》。今天我们请到的是Kite AI的CEO张弛。Kite AI是一个刚刚上线各大交易所、并且更早之前就获得Coinbase ventures,PayPal等顶级机构数千万美元融资的项目,同时也是近期非常受关注的X402生态项目,从一开始便深度集成了X402协议。虽然张总可能已经回答过很多次了,但还是想请您先给我们的听众简单介绍一下:KiteAI到底是做什么的?
Chi Zhang:
如果用最直白的方式来讲,我们希望未来的Agent不论是自己发起支付,还是接收他人支付,都能做到极高程度的自动化,而且不用担心被骗或被滥用。简单说,我们在构建的是Agent的支付身份体系。
Hazel:
我看到你们官网把自己定义成一条payment chain,所以Kite AI可以被理解为一条链吗?
Chi Zhang:
是的。我们称自己为payment blockchain,主要是因为“支付链”这个概念是大家最容易理解的。最开始我们说是一个infrastructure,有identity和governance,但大家普遍听不懂。后来发现直接说“我们是一条支付链”反而最清晰。
Hazel:
明白,那为什么叫Kite呢?背后有什么寓意吗?
Chi Zhang:
其实没有特别复杂的寓意。当时我们觉得未来可能会发行自己的token,也会有社区文化,所以希望名字轻松、有趣、容易做周边。当时就让ChatGPT排了很多名字,Kite听上去轻快,也很好延展,所以就定了。
Hazel:
确实很好听,也很好记。
Chi Zhang:
我们和Chainlink很熟,他们的社区叫Link Marines,我们就开玩笑说名字也要“酷一点”。Kite可以衍生出很多俏皮又有辨识度的称呼,所以选了它。
Ivy:
我最早了解到张总,是从你ZettaBlock创始人的身份开始的。ZettaBlock做的是Web3的链上链下数据基础设施。我也回看了去年底Kite AI发布时的新闻稿,当时你们强调的是AI数据共享。能不能给我们讲讲Kite这套叙事是怎么一步步演进到今天的?
Chi Zhang:
这是个绕不开的问题,因为我们并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从ZettaBlock自然演进过来的。
先回顾几个背景:
第一,ZettaBlock最初做的数据基础设施并不是给Crypto的,而是通用级SaaS平台。我本身过去就在做SaaS和AI基建。
第二,到2022年中,由于行业暴雷,但DEX仍活跃,大量项目需要链上数据分析,我们因此开始服务公链生态,接触了二十多条链,也深入了解了Layer1/Layer2的真实需求。
第三,我们一直在做的,是数据采集、数据共享和AI基础设施。我们当时的判断是:单做链上数据市场太小,必须扩展到更大的AI商业化场景。
后来看到一个机会:
——传统意义的去中心化算力不现实,但数据标注却天然适合全球化劳动力市场;
——只要解决数据指纹和支付分润,就能让分布式标注者参与到AI训练。
因此去年我们准备在ZettaBlock的基础上,加入新能力,让AI商业化更有效。但意外发生了:
过去做模型训练的公司,去年底开始都转向了Agent。而Agent在执行任务时会遇到一个巨大痛点:它无法完成支付。比如,工作申请Agent在帮用户注册账号时,会被卡在验证码、支付验证、风控等流程;使用信用卡支付时,很多银行直接风控拦截,拒付率甚至能超过50%。
这让我们意识到:
Agent支付是一个刚需,而且完全没有被解决。
相较于数据标注,真正的市场缺口其实在这里。
于是我们验证了需求,最终找到了真正的PMF,也就形成了今天Kite AI的方向。
Ivy:
非常有意思,是典型的需求倒逼型创新,对很多项目都很有启发。
Hazel:
确实。我觉得行业里有两种项目:一种是不管经历几个周期,始终坚持原有路线;另一种能灵活感知市场需求,迅速调整方向。我理解你们就是从数据共享到数据标注,再到发现Agent支付的核心痛点,最终聚焦到“身份+支付”这个方向,对吗?
Chi Zhang:
是的,这完全是被需求推动的。
在Web2其实也很常见:你最开始想解决的问题,和最终用户愿意为之付费的问题,往往不是同一个。关键是你能不能及时捕捉信号、愿不愿意调整方向。
我举个例子:硅谷一家非常火的公司Mercor最开始做AI hiring,我和他们聊时问他们的客户是谁?他们说:至少是有五千个开放岗位的大公司。这类公司在人才筛选上又重又慢,所以他们很合适做自动化工具。
结果他们最终的商业模式反而变成了为大公司做数据标注,两年从零做到五亿美元估值。
所以出发点和落点有时候并不一致。
但对我们来说,技术链路是延续的,从ZettaBlock到Kite AI是一条连续的脉络。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一座真正的金矿。
三、拆解KiteAI-基础层
Hazel:
我想从白皮书的结构切入。Kite AI被分为四层:基础层、平台层、可编程信任层和生态层。基础层是一条兼容VM的、针对稳定币支付、状态通道和结算进行极致优化的链,完全围绕高频交易的Layer1模式设计。这也引出一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为什么要自建一条链?在市场上已经有上百条Layer2、几十条Layer1,还有许多高性能公链在路上。为什么Kite AI还要做一条自己的链?你们会担心变成“鬼链”吗?
Chi Zhang:
这是我们被问过最多的问题之一。类似的争论在Stripe发布自有公链时也发生过,他们的创始人在硅谷论坛引起了三千多条讨论,至今仍有人不相信Stripe需要一条Layer1。
从技术角度看,我们选择自建链的原因有几点:
第一,我们不希望被任何底层架构限制。Layer2永远依赖某条Layer1的finality,这在高频支付场景中会带来不可预期性。
第二,通用链的gas波动太大,不适用于超高频、低单价的支付场景。我们希望gas是可预测、固定、低成本的,而不是因为生态拥堵而出现成本峰值。
第三,我们认为支付需要一条“专用通道”。在Kite的架构里,DeFi等复杂业务会走另一条链,而支付交易会走单独的高速通道,以确保稳定和确定性。
Hazel:
那有没有考虑过直接使用已有的高性能链,比如Stripe选择的那种?
Chi Zhang:
当然研究过,包括Monad等一系列新链。但这些链的生态非常泛化,要兼顾SocialFi、GameFi、DeFi、预测市场等各种场景,资源分散,而Kite的生态希望更加聚焦。
另外,我们强调“中立性”。如果建在Base上,天然与Coinbase捆绑;建在BNB Chain上,又会和Binance绑定。这会削弱我们与所有生态合作的空间。
我们的商业模式也不是卖block space,而是提供支付基础设施和费率服务,因此保持中立能让我们与更多Web2、Web3机构合作。
Hazel:
稳定币赛道太热了,几乎所有巨头都在发自己的稳定币、建自己的链。你觉得这会是一样的循环吗?为什么大家现在又都想“自己搞一条链”?
Chi Zhang:
这是行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巨头们都在判断:既然支付和稳定币的价值这么大,为什么要把收益让给别人?
这跟2018—2019年美国银行做联盟链很像。当时大家想要:
控制隐私;
避免交易被公开;
把核心资产留在自己体系里。
但最终大部分都失败了,因为没有生态、没有开发者、没有持续动力。做链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生态问题。
现实是:很多公司认为“我招100人就能把你做的事复制一遍”,但一年后团队都没搭好。所以这个赛道需要长期投入,不是说做就能做成。
Hazel:
那你认为最后会是“百花齐放”,还是“一链独大”?尤其是你之前说,Web2公司可能是更大的竞争者。
Chi Zhang:
Web2公司确实有天然优势:工程师密度大、产品能力强、组织效率高。比如Stripe,他们一旦决定投入,产品节奏是相当快的。
当然,Web3公司也有自己的优势——更懂区块链、更贴近原生生态。只要Web3公司能聚焦产品与技术,也能构建竞争力。
但从整体资源、品牌和市场角度看,Web2的基础更强,这就是为什么我特别关注Stripe这类公司的动向。
Ivy:
大家还有一个疑问:像以太坊、Solana这些Layer1,gas费用不可预测。如果未来支付链大量出现,以太坊和Solana在支付上的价值捕获会被动摇吗?
Hazel:
简单说就是:币价会不会受影响。
Chi Zhang:
这个问题确实关键。以太坊和Solana的确在机构心智中占据很大比重。Layer1的长期资金、持有者结构、本身的沉淀,都更偏向机构,而不是零售用户。
Layer2虽然增长很快,但过去一年很meme,很实验性。PayFi概念也是他们先提的,但机构反而没有在这轮站在Layer2这边。
稳定币、支付这些赛道,本质上是机构重参与的赛道,而不是普通散户的赛道。谁得到更多机构支持,谁就更有优势。
Solana之所以能在去年迅速崛起,也是因为借助meme文化占据了大量block space,但要想获得机构的深度认可,还需要更多优质资产来“压舱”。
Hazel:
所以Stripe选择了自己的链,Tempo的合作伙伴也几乎都是Web2公司?
Chi Zhang:
是的,而且你会发现这些Web2创始人多少都有Web3经验或兴趣。他们不是排斥crypto的典型Web2公司,而是更愿意在交叉领域下注。这使得他们能更快理解支付链的意义,也更愿意参与生态建设。
四、拆解KiteAI-平台层和可编程信任层
Hazel:
我注意到在平台层中,你们提出了智能体护照的概念。这似乎是一个关键设计,能不能先介绍一下这个护照是什么,里面包含哪些信息?
Chi Zhang:
这个概念我们其实迭代了很多次。我最早受到一些启发,是因为读到Stripe在今年初发布的一篇关于未来互联网的设想文章,他们其中提到了一些与密码学、身份相关的内容,让我第一次意识到Layer1的设计空间非常大。
我最初对“Agent Passport”的理解来自现实世界的护照体系。一个人之所以能拥有护照,是因为他在原本的国家有一个国家身份证明。当他要入境另一个国家时,需要对方给他一个签证,这个签证决定他能不能进入,以及进入后能以什么身份活动,是旅游、工作还是商务。
在AI场景中也有类似的问题。如果我想让一个agent执行任务,例如替用户向苹果投简历,它需要先能进入苹果的系统。有些平台必须先注册账号才能访问,而agent又无法自己注册和认证,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护照”和“签证”的机制来赋予agent合法的访问权限。
这是我们最初版本的护照概念,但后来我们发现这还不够。
因为一个关键问题是:什么才构成“同一个agent”?人的身体会衰老、容貌变化,但身份证号不会变。AI agent也一样,底层模型可能从GPT-4换到GPT-5,或在不同任务中切换不同引擎,但它是否仍然是同一个agent?如果用户把账号权限交出去,agent是否仍然保持同一身份?这些都需要一个清晰的身份逻辑。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最终形成了一个三层身份系统。
第一层是用户身份。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公司。这个层级类似现实中的国家身份证明,并不依赖某一个模型。它可以是email、Google ID,也可以是企业的账号体系。
第二层是agent的身份。它代表一个稳定的服务接口,而不是底层模型本身。即便今天用GPT-4,明天用GPT-5,外界看到的仍然是同一个agent。
第三层是会话身份。例如帮你订机票的这个会话,任务完成后就结束。它像是一次性的工作许可,用来限制权限,降低风险。
这个结构让身份既稳定又灵活。
Hazel:
我用一个生活类比来确认理解是否准确。用户身份像身份证或员工卡,用来确认你是什么人;agent的身份像你所在公司的门禁权限;会话身份则像你预定一个会议室,只能使用一小时,到期就失效。这样的理解对吗?
Chi Zhang:
从某种意义上是很接近的。不同层级的身份有不同的权限和规则。会话层尤其重要,因为它能提供天然的安全边界。例如某次支付会话只授权一笔金额,就算出现问题,也只会影响这一笔,而不会影响用户全部资产。
Hazel:
我还有一个疑问。现在有一个ERC8004,也在讨论AI身份。如果它也是做身份,那它和你们的区别在哪里?
Chi Zhang:
Kite更专注于底层结算和验证,相当于是一个专用的支付链。我们强调的是速度、身份验证、信誉评估、结算和争议处理,这些都是链级别的事情。
ERC8004更像是一个协议标准,类似ERC-20或ERC-721。它定义了身份结构、抵押逻辑以及部分治理思路,主要关注框架和规范,只要与我们的链兼容就能使用。
换个比喻,如果agent的护照体系是护照本身,那么ERC8004更像是在讨论护照应该包含哪些字段。它并不决定护照在哪里签发,也不决定真正的入境和结算发生在什么地方。
Hazel:
所以未来不会产生竞争吗?
Chi Zhang:
协议之间是可以兼容的,问题在于谁来主导、落地在哪里。协议背后的机构当然希望生态建在他们的链上,而不是在别处。但从技术角度看,我们并不冲突。
真正的竞争在网络层,也就是结算最终发生在哪里:是在某条Layer1、某条Layer2,还是在专用链上?这才是不同团队最终会竞争的地方。而协议本身是否被采用、是否能真正出圈,还要看长期生态的选择。
Hazel:
明白。其实从开发者角度来看,如果能有一个全球通用的协议,大家都愿意。
如果要给AI打分,你们怎么验证它是否真的完成任务?以及如何防止刷分?比如我可以人为训练一个高分AI,但它可能并不好用。
Chi Zhang:
这是非常核心的问题。你刚才提到的“用大模型复核任务过程、看结果是否一致”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我们也认为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类似的解决方案。但在设计agent信誉体系的时候,我们一开始选择从更基础的方向切入——SLA。
Hazel:
SLA其实就是把规则提前讲清楚。
Chi Zhang:
对。在Web2里,SLA非常常见,比如服务的uptime、响应速度、故障恢复时间等。我们把同样的思路引入agent:
如果是纯线上场景,很多质量指标都可以直接度量,如响应是否及时、任务是否按约定完成等。
用户也可以在自己的偏好里声明最低可接受分数,比如“不使用7分以下的服务”。
这种机制适用于数字世界,但一旦涉及线下,就会出现判断盲区。比如外卖“准时送达”算线上指标,但“菜变辣了”就很难自动仲裁。因此我们认为:在agent与agent、agent与digital service的交互中,SLA是基础;涉及实体世界,仍然需要人工或混合机制。
Hazel:
如果两个agent之间出现争议,比如用户要求退款,仲裁怎么触发?有没有类似“支付宝担保”的机制?
Chi Zhang:
在纯链上世界,最简单的是“未完成→自动退款”。比如协议规定agent三小时内必须在线执行指令,如果不在线,就自动退钱甚至赔偿。但未来一定会出现更复杂的机制,例如担保与质押:大型机构发布的agent(比如Facebook)可能会放入更高的质押金,如果发生错误,协议可以直接从质押里扣款,从而形成一种“信用背书”。
这些都可以在协议层或外部服务层去实现。
Ivy:
那像x402这种协议未来会直接支持退款和托管吗?还是需要依赖你们的结算层?
Chi Zhang:
只要涉及真实资金流动,就必须通过settlement layer来完成,不管是Base、还是其他链。
协议本身可以扩展退款与托管功能,但到底是写进x402、还是另建补充协议,还要看生态的选择。
x402的优点是极其简单且优雅,这种协议最容易被广泛采用。
Hazel:
责任归属怎么认定?比如AI花错了钱,AI被攻击,或agent买错了服务,谁负责?
Chi Zhang:
交易链路上其实有三类参与者,每一类都有可能犯错:
最终用户:输入信息错了(例如把“日本”说成“韩国”)。
Agent开发者:没有做好防护,被prompt注入攻击。
外部服务提供方:如机票平台临时故障,导致agent只能买到次优方案。
这些问题的关键都是:可追溯。
也就是说,每一步都可验证、可记录,出了问题可以追到具体环节。
然后根据每个环节的SLA、保证金、信誉来判责与赔付。
Hazel:
听起来在AI大规模使用后,会出现很多类似金融领域的争议案例,甚至不知道该找谁维权。
Chi Zhang:
公司比个人更担心这件事,因为他们的损失可能是量级性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出现了AI保险。它的逻辑非常直观:
不先追究是谁的责任,先赔付,再由平台和协议内部去追责。保险未必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它是最现实、最市场化的机制。
Ivy:
听起来是“为支付穿上一双鞋”,让整个链路更稳。
CHi Zhang:
是,市场已经出现一些创业团队,比如UC、IC等,用AI和交易流来做保险或担保。我认为这是未来很大的方向。
五、拆解KiteAI-生态层
Hazel:
OK,我觉得这块还有很多可以聊,不过时间有限。我们先聊生态这块。我看到大家有一个Agent Store,这是你们一个很重要的层吗?我注意到很多AI工具都有Store,比如OpenAI之前的GPT Store。我一直很好奇,这种AppStore或Agent Store,会替代苹果AppStore吗?你们怎么保证自己能成为流量入口?会不会面临冷启动困难?
Chi Zhang:
我们的agtic最初由TC出身的designer负责,他很兴奋地把它设计成C端用户可直接使用的agent Store,从某种角度类似AppStore。但从实践看,纯marketplace很难启动,必须提供让用户留下来的工具。正如Reason的理念:“comfort to stay for the network”,一开始就想做network或marketplace,很难成功。
我们的策略是先抓刚需:payment和governance。这是双边刚需,agent需要支付,服务提供者希望即时收款。这样可以吸引部分network和division。Marketplace更多是network内的展示,用ERC8004支付访问服务,同时服务提供者也能获得更多曝光。
理想场景是左边各种agent,右边各种agentic service,互相匹配需求。但短期来看,流量主要集中在五大AI公司或Shopify这样的channel。在这些场景下,layer2或x402协议不是必需,但若提供更好的支付解决方案,我们可以作为中间operator。
总结来说,纯marketplace很难做。市场机会多,开张容易,但沉淀难。我们提供的价值是让用户不得不来,尤其在B端基础设施和支付上。
Ivy:
Kite AI期待看到的合作伙伴,一侧是超大型流量入口LM,另一侧是服务提供商、电商服务提供者。
Chi Zhang:
没错,但现实是两边都有压力。Layer1想access更多服务,覆盖大部分量,但还有很多企业和本地公司没有开放访问。agent来访问这些服务,就创造了潜在的商业机会。未来很光明,只是大玩家在推动生态。
Ivy:
这给开发者和创业者指明方向:切入点可以是agent identity,通过身份接入网络。
Chi Zhang:
我们希望有各种尝试,比如做一个有趣的agent,解决问题,同时能方便收付和身份验证。接入我们的SDK很方便,也降低开发门槛,我们处理后台复杂逻辑。这样,agent可以访问Layer内的各种服务,开发者也能轻松获得支付能力。
Ivy:
服务提供者希望自己的服务被更多agent发现。之前PayPal做法是,让AI助手帮用户购物,让电商商品更容易被流量入口或LM搜到。Kite AI和PayPal的关系是平行吗?
Hazel:
对,因为投资关系,我好奇会不会和Pal绑定很深,还是独立?
Chi Zhang:
Pal是很好的partner,有自己的B/C端渠道。PayPal在今年5月推出Pal,这是他们在agent上的重大initiative。目标是让每个商户可以轻松创建merchant agent,让end user在搜索产品时,用chat形式直接下单,无需跳转支付。这是agent payment1.0形态。
我们希望的是agent payment2.0:用户在GPT上直接访问并下单。我们认为Stablecoin是最优支付方式,稳定且可扩展,尤其适合agent访问数据API或智能合约。传统方式如SWIFT、credit card或tokenization也很常见。
Hazel:
那你们选哪种支付方案?
Chi Zhang:
并行使用多种支付方式。对大公司来说,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也是下一步探索方向。
Ivy:
了解。我们再聊商业方向。关于Kite AI发币,你们是早就计划好,还是被x402火起来推动的?
Chi Zhang:
不是被推动的,是稳步推进。今年Q4发币计划早已在路上。x402确实带来更多曝光,但我们一开始就考虑发token,属于同步策略。
Hazel:
在考虑发币或上市时,你们会权衡哪些因素?
Chi Zhang:
发币有法律和政策考量。传统AI公司和投资人对token的接受度不同。过去很多项目有token但无产品,这会让投资人怀疑。真实业务、产品和应用场景,才让合作伙伴觉得可信。只要有真正价值,token本身就不是核心问题。
核心是有真实业务支撑。有了产品和使用场景,token对合作伙伴就次要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来合作是因为产品有用,而不是token。
Ivy:
既然谈到产品和可持续收入,您之前提到Kite AI的收入模型可能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SBY,另一部分是交易固定抽成。能给听众详细解释一下吗?
Chi Zhang:
主要收入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象征性收入很小,接入网络后,我们作为Layer1区块链的成本只是基础运营维护。
更重要的收入来源在于搭建完整网络后:我们提供身份验证、支付服务、仲裁和退款等Layer2服务,会收取一定手续费,但远低于Stripe的3%+35美分收费。这个take rate可能是我们更严肃、重要的收入来源,目前还在探索。
Hazel:
长期来看,收入来源会保持不变吗?还是会新增收入渠道?
Chi Zhang:
可能会新增。比如Stripe,除了基础支付收入,还有AI驱动的附加功能:基于用户背景动态调整支付方案。这种AI原生支付功能也是收费渠道。
在Kite AI,我们的网络也可以提供附加服务,针对不同用户场景提供优化,如果值得收费,我们就可以收费。
Hazel:
明白,你可以灵活组合服务包。这和Stripe会有冲突吗?
Chi Zhang:
短期来看没有冲突,因为我们在Layer1平台上优化流程,让更多action在我们的链上进行。而Stripe可能更多配合使用。长期来看,如果某方足够强大,可能会尝试自建链,但从当前架构和商业模型看,我们不在同一层。
Hazel:
未来用户要付几个部分的钱?Layer1、Layer2、其他服务?如果涉及支付链条,还可能给Stripe付费吗?
Chi Zhang:
具体还在探索。我们正在和多家公司沟通,讨论接入USD或其他支付服务,以及附加服务的收费模式。大部分服务我们一开始不会做,希望生态伙伴共同参与。
六、商业思考
Ivy:
聊完价值和技术,再聊创业创新。做创新业务的挑战是如何定义成功。未来几年,怎么定义Kite的成功?你们最看重的北极星指标是什么?
Chi Zhang:
第一,足够多的interaction在我们的网络上发生,这是直观指标。
第二,总交易量和手续费收入,虽然单笔价值可能低,但总量高,如PayPal去年交易额1.6万亿,Stripe也类似。
第三,specific metrics:dispute rate、dispute period,以及开发者生态adoption。开发者是我们生态核心,类似Stripe的成功经验:先服务小型B2CSaaS开发者,提供简单易用的金融工具,逐步扩展。
AI coding会替代部分初级开发者,但开发者指标依然重要。
Ivy:
有没有想过可能失败的场景?
Chi Zhang:
技术不太担心,产品和go-to-market才是挑战。产品迭代速度要快,满足市场需求,否则build完了,机会就错过了。AI公司现在alpha feature的迭代速度从两周缩短到两天,我们需要跟上节奏。
其次,distribution channel和network effect很关键,要在巨头环伺下找到合作伙伴,保持商业敏锐度。
Ivy:
您有什么话题想留给后续嘉宾吗?
Chi Zhang:
我关注美国天才法案后政策放松对大公司布局的影响,比如Coinbase、Stripe、Tempo、Kite AI、ERC8004,他们的initial focus是哪里。我希望听听各方看法,包括Visa、Mastercard等传统巨头。
Hazel:
有时候内部人士的看法不一定代表公司全貌,需要多渠道了解。
Chi Zhang:
对,我也好奇他们的concern在哪里,哪些指标能降低他们顾虑。
Hazel:
今天节目就到这里,感谢张驰总,也感谢听众朋友。大家可以关注Kite AI官方社交媒体,阅读白皮书,了解未来进展。
- EMVCo正在研究AI代理支付规范
- 移动支付网早报11.13:人行同意三家支付机构高管变动,支付宝AI支付新进展
- 中移金科拟入局元宇宙AI眼镜支付,或集成虹膜支付模组
- PayPal完成AP2与ACP支付接入,抢先布局AI商务支付
- 【稳定币周报】接入ACP和AP2,PayPal在押注一个怎样的AI支付未来?
- Visa发布Q4财报:营收同比增长近12%至107亿美元,推进AI支付
- AI支付公链Kite AI获Coinbase战略投资
- Coinbase推出工具让Claude和Gemini等AI代理可直接使用加密钱包
- Coinbase推出AI支付工具
- HashKey Group加入谷歌AP2首批全球合作伙伴生态,探路亚太区合规AI支付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