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吴微微:强化支付机构监管,全链条遏制涉诈资金转移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广大群众反映最多、最深恶痛绝的问题。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发案总量、案损金额居高不下,呈现犯罪跨境化、窝点园区化、产业链条职业化、个人信息精准化的特征,成为公安机关打击、治理的难点和痛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与社会稳定。
2024年,全国公安机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多措并举,取得明显成效。以浙江省为例,2024年全省电诈案件受理数和群众被骗损失数同比分别下降11.98%和35.81%,实现连续4年发案、损失“双降”。
“打击电诈案件的一个关键环节,在于能否成功追赃止损,守好老百姓的钱袋子。公安机关会同金融监管部门扎实推进‘资金链’专项治理,加强对涉案银行账户治理管控,成效显著。但非银行支付机构业务规模增长,涉诈犯罪活动通过非银支付平台转移资金的案件频发,洗钱风险持续加剧,追赃与止损难度加大。”全国人大代表吴微微在调研中了解到。
从公安部公布数据来看,涉诈资金通过非银支付机构转移占比逐渐增加,更出现多起持牌机构直接参与黑灰产洗钱的恶性案件,行业监管面临严峻挑战。
上海某公司明知相关商户没有实际交易场景,仍为其发行大量预付卡,作为洗钱交易的介质,被用于洗钱活动。经查明,该案涉及空壳商户、代理商和核销商40余个,相关预付卡累计销售金额30余亿元,其中涉案资金20余亿元。
强化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管迫在眉睫。
因此,吴微微建议中国人民银行:一是完善制度规范,落实清退机制。研究出台《非银行支付机构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规定》,细化非银支付机构责任要求,及时清退有重大问题的机构。二是强化行业监管,严格“一案双罚”。对各非银支付机构特别是涉诈问题突出的机构定期开展反电诈法执法检查,对涉诈行为及时处罚,同时追究高管个人责任。三是强化智能防控,构建风控体系。督促指导非银支付机构将全量数据接入央行“反诈一体化平台”,实现涉诈资金流快速溯源。
- 【这一周】关注两会支付提案、国有支付机构预挂牌、又有银行停发联名卡
- 移动支付网早报3.7:两会谈支付,空中云汇收购越南支付公司
- 两会关注:支付账户交易限额提高至30万/年?
- 央行完成2024年两会提案办理工作,涉来华支付、人民币跨境收付等
- 两会 | 全国政协委员周春玲:完善数字人民币支付生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 数字人民币成两会热议,“立法”和“安全”是重中之重
- 移动支付网早报3.12:央行将完善支付监管顶层设计,两会跨境支付提案受关注
- 两会多个跨境提案受关注,涉跨境电商、跨境数据流动、支付“走出去”
- 【数币周报】央行针对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士优化支付服务,数字人民币成两会热点
- 两会 | 全国政协委员袁小彬:健全数字人民币法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