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软件开发中心打造仓颉编程语言金融应用新范式
国家战略要求:工信部《“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将“国产编程语言”列为产业基础保障重点,要求开展软硬件一体化适配,完善技术和产品体系,并通过重点领域规模化应用培育自主创新生态。中国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以下简称“工行软件开发中心”)积极响应,将编程语言转型纳入全栈架构转型目标。
首例国产编程语言金融业务系统落地:工行软件开发中心于2024年3月完成仓颉语言版短信业务系统正式投产及对客服务,该系统基于全栈架构转型技术,形成一套覆盖研发、构建、运行全链路的国产语言开发体系,支撑金融行业的高稳定性和高可用性要求。
深化目标:持续构建架构转型新生态
仓颉语言作为一款面向全场景应用开发的现代编程语言,通过现代语言特性的集成、全方位的编译优化和运行时实现、以及开箱即用的IDE工具链支持,为开发者打造友好开发体验和卓越程序性能,具备安全可靠、轻松并发、卓越性能、高效编程等优势特性。
一、仓颉语言+金融业务:深入融合,场景丰富
软件开发中心在仓颉版短信业务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仓颉语言在行内金融业务的服务边界,于2025年3月完成金融行业首例仓颉语言版互联网渠道对客系统(以下简称“仓颉语言版微信系统”)的投产上线,目前已对客提供服务。该系统基于仓颉SDK 0.53.13版本与配套神农框架研发,深度融合了仓颉语言原生能力与复杂金融业务场景,完成了仓颉语言服务与第三方服务平台(微信)的安全高效对接,实现仓颉语言金融服务场景从“行内独立生态闭环”到“全域开放生态接入”的突破。
金融行业对软件系统的高可用性与稳定性有着极高的要求,尤其在对接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承载大规模并发访问与流量压力的背景下,更需具备强大的系统支撑能力。为有效应对海量互联网用户的接入需求,仓颉语言版微信业务系统在架构设计中引入多项优化方案,从多个维度全面增强系统的处理能力与响应效率,显著提升了整体运行效能与服务质量:
(1)微服务化架构设计:仓颉语言版微信业务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在系统架构上全面引入微服务化设计理念,实现了更高层次的模块解耦、治理能力和可维护性,进一步提升了系统在高并发场景下的稳定性与灵活扩展能力。该系统设计从业务主线出发,构建更为精细的服务单元,包括:用户身份验证服务、数据同步服务、第三方接口对接服务等,确保服务职责单一、接口明确,降低模块间耦合度,为后续功能演进和快速迭代提供了便利。
(2)容灾与高可用设计:仓颉版微信业务系统构建了全链路、全场景的容灾与高可用体系,从异地容灾、限流熔断、应急回切等多维度保障服务稳定性。系统采用多活集群架构,支持地域级分布部署和异地灾备,可在单个可用区故障时通过智能切换实现快速接管。同时,引入基于服务粒度的限流熔断策略,灵活应对大规模流量,并支持自动伸缩,确保资源弹性扩展。此外,仓颉版微信业务系统的一项关键创新是在服务治理体系中引入了“基于成功率实时探测的应急回切模块”。该模块以周期内业务交易成功率为核心指标,结合引流策略、业务量高低峰时间段等参数,动态评估主链路服务健康度,当成功率持续低于阈值时,自动触发应急回切逻辑,保障业务持续可用。
(3)分布式数据缓存设计:面对与微信第三方平台对接带来的海量用户访问压力,仓颉语言版微信业务系统通过构建基于服务网格的分布式缓存对接方案,完成了与工行现有技术平台的高效融合。在业务层面,该机制大幅减轻了核心系统的压力,尤其对用户身份、账户信息、地区数据等高频交互数据,充分利用缓存能力分担数据库访问,降低系统平均负载,提升总体QPS处理能力。该方案提升了系统在面对大规模消息推送、信息查询等高频业务场景下,保持快速响应和稳定运行的能力,全面保障对外服务“不断链、不超时”,为仓颉语言场景下金融系统应对高并发、强交互场景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实践典范。
二、服务网格融合架构:打造仓颉语言与现有系统协同新范式
在推动核心系统全栈架构转型过程中,仓颉语言版微信业务系统率先探索并落地了基于服务网格理念的云原生架构设计。该系统通过接入工行自研的边车容器组件,实现了仓颉语言容器与工行现有服务的无缝对接,为异构系统协同运行提供了统一的系统基础设施。
边车容器作为服务网格的基础执行单元,部署于每个仓颉服务实例旁侧,负责处理所有进出流量,并统一承载日志采集、指标监控、配置下发等运维治理能力。该设计不仅提升了仓颉语言系统的可观测性与可管理性,更在系统架构层实现了对传统微服务能力的完整继承,做到了“平滑过渡”。借助边车容器对节点间通信的代理能力,仓颉语言系统得以与行内现有的分布式缓存、分布式消息、分布式配置中心与全息监控平台等基础技术服务实现协议透明的对接,极大简化了开发与运维工作量。同时,结合仓颉语言自身在并发处理、运行效率等方面的性能优势,系统在高负载、高并发的微信业务场景中展现出良好的稳定性与响应能力。更为关键的是,该方案为仓颉语言替代提供了一种“可控、渐进、低风险”的迁移路径:既保证了原有系统的平稳运行,又使仓颉语言系统具备快速投产和独立演进的能力,真正实现了“老系统可复用,新系统可拓展”的双赢局面。
这一融合架构的成功实践,为仓颉语言在大型金融企业中的规模化推广提供了现实模板,也展示了服务网格思想在异构系统协同场景中的强大生命力,是推动自主创新向纵深演进的重要里程碑。
智能驱动:构建仓颉语言智能研发体系
仓颉语言的引入不仅意味着编程语言层的自主创新,也对现有研发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面对语法体系全新、生态体系初建、工具链支撑薄弱等现实挑战,现有研发工具体系难以适配全栈架构转型的节奏要求。
工行软件开发中心以“智能驱动”为核心理念,聚焦仓颉语言学习曲线陡、存量代码迁移难、研发流程智能化不足三大关键痛点,构建覆盖开发、测试、部署全流程的智能研发体系。一、推动代码迁移自动化,基于J2CJ工具链及cjmap映射规则,实现Java向仓颉语言的自动化转写,降低迁移成本。二、打造智能研发助手,基于仓颉语言规范与《工商银行仓颉语言应用开发技术指引》,结合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力,训练面向仓颉语言的智能体,辅助开发者智能诊断问题、生成规范代码,提升研发效率。三、夯实质量保障能力,构建基于cjlint的静态分析系统,实现代码语法、格式、安全漏洞的自动化检测与合规校验,守护研发质量。四、完善交付流程自动化,基于构建云平台与版本持续交付系统实现制品的全流程编排与一键部署,打通从开发到上线的自动化研发闭环,提高devops水平。
该体系的建立解决了仓颉研发中的实际难题,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优化的仓颉语言研发范式,标志着工行在智能研发体系建设和全栈架构转型底座能力打造上迈出坚实一步,走在行业前列。
后续展望
从首例仓颉语言金融业务系统成功上线到场景应用的不断拓展与关键技术能力的持续打磨,工行软件开发中心扎实推进全栈架构转型各项任务,在国产编程语言应用领域持续探索、不断创新。这一系列实践不仅为全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样板,也验证了仓颉语言在金融核心场景中的可行性。
未来,工行软件开发中心将继续立足工程落地、强化生态联动,深化仓颉语言在多系统、多场景中的融合应用,全面提升国产技术栈的技术深度与服务广度,为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金融科技体系贡献更大力量,持续引领行业全栈架构转型目标向纵深推进。
- 京北方与圆币科技创始股东国富量子将围绕稳定币等方面进行合作
- Circle与加密交易所ByBit达成USDC收入分成协议
- 中信银行发布银行信息技术开发测试类外包服务采购项目入选供应商名单
- 稳定币巨头Circle申请成立国家信托银行!
- 德林控股与Asseto战略合作 进军RWA代币化及稳定币市场
- 移卡助力汇丰提升HSBC Digital Merchant Services收款管理方案
- 卡友支付违反3项管理规定被罚没超754万,时任总经理被罚41万
- 区块链技术应用商AnchorX拟发行挂钩离岸人民币稳定币“AxCNH”
- 江西农商联合银行人力外包(应用产品技术测试)项目中标人公示
- 农发行农发智营项目咨询服务项目成交候选供应商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