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软件开发中心智能分析平台实践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金融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银行业务的智能化、数字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为银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强调了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领域的创新与突破。为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中国工商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创新推出智能分析平台。该平台以深度洞察用户需求为核心,通过技术、产品、业务三个维度的协同创新,构建了一个高效、智能的运营体系:首先,平台通过智能化的分析能力,能够快速发现并解决系统运行中的问题,显著提升了业务运营的效率与稳定性。其次,它能够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帮助银行实现精准的用户画像,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最后,平台的建设为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推动了金融服务向着更加智能、高效的方向发展。
技术赋能:构建高效智能的运营体系
智能分析平台采用先进的技术框架,确保了系统的扩展性和稳定性,实现了数据的高效采集、传输与分析。
平台采用低侵入性设计,通过集成标准化SDK和热更新脚本,实现了对自助终端系统数据的高效采集。这种设计不仅降低了系统改造成本,还确保了现有业务的平稳运行。同时,平台引入全链路染色技术,能够对用户行为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追踪与记录,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进而快速发现与定位问题。
在数据处理层面,平台通过源码解析技术,能够对采集到的异常信息进行精准定位。在Vue等前端技术栈中,平台能够将编译混淆后的异常信息映射回原始代码位置,帮助开发人员快速找到问题根源。此外,平台还支持实时、批量和延时三种数据采集模式,可根据业务需求灵活调整,降低资源消耗。
平台采用“kafka+flink+ck”的技术组合,实现了数据的高效传输与处理,通过数据湖进行持久化存储,使得平台能够兼顾实时快速的智能分析与精准全面大模型预测,为运维团队提供运维分析信息。当系统运行中出现异常时,平台能够实时触发预警机制,将异常信息、代码位置、分析结果及推荐解决方案推送至开发运维人员,帮助其快速解决问题。
产品创新:打造极致的用户服务体验
智能分析平台在产品设计上始终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持续赋能运维类用户,提升平台的易用性,打造极致的服务体验。
平台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够全面监测产品的使用情况,为用户推荐最适合的监控视图。例如,平台可以识别出哪些产品功能模块的使用频率较低,哪些产品页面的用户停留时间较短,如同比其他产品相差较大,平台将向运维推荐增加该产品的相关视图,为进一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平台包含丰富的基础组件和视图,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深度分析,能够精准评估平台的使用效果。平台可以识别出用户在操作中的瓶颈与痛点,如视图添加时间过长、平台功能操作复杂等问题,将定时生成用户使用报表,为产品提供优化具体建议。
平台支持自定义基础组件的开发,为用户提供更高的灵活性与定制化能力,用户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开发和设计符合自身业务场景的组件,从而提升工作效率,满足个性化需求。同时,平台还提供丰富的可视化配置,让用户能够轻松实现组件的功能扩展与优化,进一步提升开发效率和用户体验。通过自定义组件的开发,用户可以更好地将平台与自身的业务流程相结合,打造更具特色的解决方案,满足复杂多样的应用场景需求。
业务优化: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持续创新
智能分析平台在业务层面的应用,为银行的运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了业务的持续优化与创新。
平台通过对业务用户行为数据的深度分析,能够全面监测业务场景的运行情况。例如,平台可以识别出哪些业务流程的效率较低,哪些环节的用户满意度较低,从而为业务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平台通过对业务数据的深度分析,能够精准评估业务运营的效果。例如,平台可以识别出业务流程中的瓶颈与痛点,如交易成功率低、用户流失率高等问题,并为优化提供具体建议。
平台支持实时、批量和延时三种数据采集模式,能够根据业务需求灵活调整。例如,针对高频交易场景,平台可设置高采样率以确保数据的实时性;而对于低频交易场景,则可适当降低采样率以减少资源消耗。
实施效果及未来展望
工行软件开发中心智能分析平台在自助终端上的成功落地,不仅提升了自助终端系统的运营效率,更为银行业务的持续创新开辟了新路径。该平台通过深度洞察用户需求,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了业务数据的全方位采集与分析,为自助终端业务的运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截至当前,系统共计覆盖相关场景800+,运营指标50+,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未来,智能分析平台将继续深化与业务场景的融合,拓展更多的应用场景。通过持续优化算法模型与分析能力,如引入AI大模型对场景进行智能分析,整合ATM机、网银、手机银行等多渠道的数据等,平台将为工商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注入更多创新活力,推动金融服务向着更加智能、高效的方向发展。
作者:中国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西安服务支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