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银行说要上二维码支付,这是喝多了?
上次见一个来自非洲的银行客户,在聊他们的发展战略时,他告诉我他准备近期上二维码支付了。
我当时心里就想问“你是喝了几斤,没就点花生米”?
当然当面我不能这么讲,我只能问“你们准备怎么上?”
在非洲几乎所有国家,我们都很少见到二维码支付,即使Mobile Money出生地的肯尼亚,还是非洲发达国家的南非,再或是一直说非洲Fintech大市场的尼日利亚都极少见到二维码支付。当然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南非的Zapper,埃塞俄比亚的telebirr也在铺,但是为什么没有见到一个国家有成规模的二维码支付环境呢?(有些国家我没有去过,可能不了解)
有很多人会讲出很多理由,比如非洲普遍智能机普及率低,网络信号差,用户习惯了USSD,流量太贵很多人不开等。
这些都是现实原因,都没有错,但都不是站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如果这些条件都有,二维码支付就会成功吗?
欧洲的中东很多国家的这些条件都满足,为什么二维码支付也不成功?
其实这里面很多人只看到了二维码支付的便捷,但没有搞懂这个二维码支付的普及的先后顺序,以为只要商家上了二维码,就会有用户来用。
类似的失败故事其实在肯尼亚M-Pesa,尼日利亚Opay和坦桑M-Pesa都曾经上演过,或者花了大力气,或者浅尝辄止。
从中国和东南亚的二维码推广的经验来看,二维码支付和App用户发展不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是必须先有鸡再有蛋。
也就是说想发展二维码支付,必须要先有足够量的App用户,而这一点确实被很多人忽视了。
如果仅靠给商家或者用户一点补贴,让用户下载App,注册并使用,这个成本是很高的,而且还得让客户在支付的时候才想起来用,使用频率太低了,这得靠海量线下支付的商店的二维码才能让客户想起来用这个支付,这个难度高到天上了。
这就像南非Zapper对准了餐饮,只在餐饮的时候用户才想起来,这个早晚会被忘掉。
还见过国外有先对准医疗领域的支付App,只在买药的时候让用户为了一点折扣想起来用,频率太低早晚会被忘掉。
因此,逻辑是非常清楚的,想上二维码支付,你得先有一个足够量月活的App。
在做到线下海量二维码(这可能要5年以上时间)之前,App必须要能够有可以让用户持续活跃的高频使用场景,为什么中国人用微信来扫二维码,因为首先微信就是中国人的社交软件,二维码支付是附带的。支付宝在上二维码支付之前也是做了很多年的纯线上支付的App。
太多客户搞反了这个顺序,然后砸钱给商家发补贴引导使用二维码支付,发现这就是个无底洞,所有人都会奔着你的补贴而来,最后只能搞不下去。
那如何发展一个足够月活的App,就得首先App开发得可以简单,但要足够易用,上高频业务,上短路径业务,让客户天天用,经常打开,用户习惯慢慢被改变了,转账的时候不在首先想到USSD了。等这些用户足够多了,再上二维码支付,这就顺理成章了。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