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强势介入,“刷手机”渐成生活风潮
伴随着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捆绑打车软件的强势推广,移动支付迅速介入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各种领域尝试刷手机进行小额支付,曾经波澜不兴的移动支付市场,近半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
出门不带钱包、手机一刷搞定一切——这样的场景已经频频进入我们的生活。
去年全国移动支付业务是前年三倍
小学老师杨艳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手机达人”,“昨天早上出门我用快的打车,中午下了课,就上大众点评团购了学校附近的咖啡馆简餐,用微信支付还便宜了20块,晚上去万达看《冰雪奇缘》,用的是翼支付院线通打对折。”杨艳掰着手指说给记者听,一天的吃喝玩乐,动动大拇指就搞定了。“最近我正在尝试一家购物网站新推的试穿戴功能,在手机上装个APP,就能看到自己穿这件衣服合不合适。”
2月17日,央行公布《2013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2013年,移动支付业务16.74亿笔,金额9.6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2.86%和317.56%。这一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网上支付业务,一片蓝海正展现在人们眼前。
面对万亿“蛋糕”,各方加紧渗透
面对这块价值万亿的“大蛋糕”,各方力量都想“咬上一口”。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通过打车软件在移动支付入口上的白热化争夺,已经演变成全国性的财经大事件。电信运营商和银行公司,以及其他电商,也都在往这块市场渗透。
凭借智能手机而大热的科技公司小米,在去年底注册了支付技术公司,准备涉足支付业务;京东日前凭借一纸“白条”,迅速切入了信用支付。
去年以来,招商银行、工商银行、浦发银行等推出了各自的移动支付产品。工行闪酷卡和浦发银行的电子钱包,都是刷一下手机就能付款。
电信运营商也加入了热闹的战团。南京电信去年下半年正式推出翼支付业务,目前我市月均消费用户达一万以上,人均消费500元左右,合作商户已达450多家。去年6月,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联合推出了首个移动支付平台,同时移动手机钱包也正式上线。
移动支付已介入各类消费、理财场景
移动支付的使用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网络购物的范围。金融理财、缴纳水电费、借款还款、吃饭AA买单等功能,正在不断被开发推广。艾瑞咨询数据显示,转账、还款等个人应用已经成为主要的移动支付业务来源,而移动网购不再是主力。分析师认为,当移动支付超越电子商务的工具属性,其市场规模可能达到电商规模的4倍。
以目前移动支付的佼佼者支付宝为例,其支付场景已经涵盖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除了淘宝网络购物,余额宝、转账、信用卡还款、代缴水电煤气费等金融功能都已经实现。从去年开始,打车、自动售货机、便利店、电影院线、购买火车票等也陆续接入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也在拼命扩张,在微信“我的银行卡”中,有手机话费充值、理财通、嘀嘀打车、精选商品、Q币充值、新年红包、电影票和AA收款等功能。
南京电信负责翼支付的主管人员说,目前翼支付用户在缴纳话费、购买彩票、缴纳水电煤费方面使用较多,而年轻人群更喜欢通过院线通购买电影票。“翼支付下一步最重要的就是开发更多合作商户。”负责人说,支付场景越多,就能吸引越多的用户,反过来,用户多了,又能吸引更多的商户进入这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