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郑方:“声纹+”身份认证助力可信数字金融
5月27日-28日,由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移动支付网联合主办的“2021第四届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大会”在重庆举行。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听觉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郑方以《“声纹+”身份认证助力可信数字金融》为题进行了分享。
郑方表示,普惠性与可靠性及效益的冲突,始终是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声纹+”可信身份认证系统可支持10亿级以上用户容量,是中国声纹识别领域唯一可同时防录音和抗时变、金融级的超大规模商用产品,具备高安全、真意图、弱隐私、低成本优势,可快速、安全、精准地为商业银行解决身份认证难题。
郑方表示,目前驱动金融发展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主要从规模、速度和准度三个维度提升数据处理能力,通过降低成本、提升风控能力和促进竞争力,提升金融系统的效益、可靠性和普惠性。
数字金融的基础关系是建立用户与金融机构的相互信任与相互信赖。面对数字金融的竞争性冲击,商业银行如何通过提高自己的风险承担行为来获得更高的利润,如何快速,安全,全面,低风险、高精度的认证客户身份,认定客户的可信身份,就成为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关键问题。
在身份认证领域中,生物识别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但是在使用上存在种种问题,比如人脸识别,存在隐私泄漏、伪造攻击、当事人有可能在不知情、不同意的情况下被采集生物信息等问题。
郑方表示,可信身份认证从技术要求出发,需要具有人证合一性、不易伪造性、意图真实性、证据可溯性以及认证便宜性。
基于以上需求“声纹+”可信身份认证通过声纹识别、语音识别、情感识别、语言理解和视频处理等手段,保证人证合一、防假冒伪造且可以检测意图是否真实,具备高安全、真意图、弱隐私、低成本等优势。
郑方表示,随着政策的推行、数字货币的兴起等,“声纹+”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丰富与深化。
2020年11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旨在着力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让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惠及更多群体。
《实施方案》提出要打造大字版、语音版、民族语言版、简洁版等适老手机银行App,提升手机银行产品的易用性和安全性,便利老年人进行网上购物、订餐、家政、生活缴费等日常消费。平台企业要提供技术措施,保障老年人网上支付安全。
随着时代的发展,智能手机已经逐步成为了老年人使用手机的第一选择,手机的应用也从单独的通话短信等基本功能向社交、资讯、拍照等多媒体应用转化,中国老年人目前对于手机的应用功能需求多样化,财务金融类应用是在老年群体中使用率最高的。
但是面对复杂的操作界面,单纯的放大字体可能无法解决老年人的使用问题,郑方表示可以使用语音交互解决问题。
根据语音信号中的内容、话者身份、情感等信息,利用语音识别、声纹识别、情感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技术,自动地实现实人、实意的业务操作,更好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提供有效帮助和更好的交互体验。
在数字人民币方面,“高安全保障、真意图体现、弱隐私泄露、低成本应用”的“声纹+”可信身份认证,助力数字人民币,提供自主可控的身份认证,实现双离线支付功能,满足适老化政策要求。
郑方在最后表示,声纹识别不再是单一强调准确性,而是变得更为成熟、完备和可用。生物特征认证技术已经被认为将取代各种明文密码,而声纹比起其他生物特征也有着特殊的优势,除了更加安全和方便,语音的采集、传输、存储和计算的成本也比面部识别要低,其实更加适合用于密码认证。在未来数字金融消费服务等场景中,人们不需要回答各类很难记住的安全提示问题,只要直接说一句话就可以完成身份验证及功能实现,这也是适老化的最好解决方案。这样的未来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