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等博鳌论坛热议:数字货币、跨境支付、金融监管和创新等
3月31日,博鳌论坛“数字时代的金融基础设施与金融服务”圆桌会召开,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李波、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谷澍等人出席。
圆桌会介绍显示,数字化浪潮正在快速改变着一国乃至整个世界的金融服务和金融基础设施。在数字时代下的金融服务如贷款、财富管理、汇款和支付业务等,出现了哪些新趋势和新特点需要关注。此外,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如何用好数字支付和数字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维护金融稳定,包括为数字金融服务发放牌照、数字货币研发、虚拟资产监管以及为跨境支付基础设施和跨境金融数据传输建立合作机制等。
周小川继续关注数字货币,他认为数字货币的定义不要“唯我独尊”,也不要着急想“赢者通吃”。到目前为止,每隔三到五年,技术的变化和各方面因素的变化都会导致局面产生大的变化,而这是数字时代的特点。
宣昌能谈到金融监管和创新的问题,他表示,有效的金融监管是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需要加快完善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监管体制。他说:“金融监管是保障数字金融稳健运行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监管缺失会加剧非理性的市场行为。在数字金融时代,监管理念、监管技术和监管能力必须要及时跟上,才能确保金融创新,不会以危害金融稳定为代价。”
宣昌能强调,数字技术运用于金融领域,要投入更多的监管注意和监管资源。在把握监管创新思路时,要保持对风险的敬畏。在数字技术和金融服务结合上,一方面要充分支持正向、有益的科技应用,给创新足够的空间;另一方面要加强和完善监管,依法把各类金融活动纳入监管,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新的技术用于金融产生的各种新模式和新产品要核实和确认,做到有效的外部约束和监督。
关于数字货币,宣昌能认为去中心化的加密货币并没有解决信用货币存在的问题,而且加密货币交易通常是在自设的交易平台进行,交易过程中涉及到与法定货币的兑换、杠杆交易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掌控在交易平台、发行方或者交易商手中,这本身又是一个非常中心化的规则,潜藏了很多风险。
廖岷则谈到了数据和金融的问题,他认为在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和金融齐头并进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要考虑到几点问题。
第一,是技术和金融的融合。相信技术肯定会改变金融行业,但不会改变金融本身,这是过去中国所吸取到的一个经验。另外,监管科技一定要和金融科技齐头并进,这样才可能找到潜在的风险,以便更好地推动金融的数字化。
第二,是所谓的“数字岛”,金融行业有海量的数据,但是如何很好地释放这些金融数据的潜力,进行数据管理、数据治理,利用这些数据来推动我们的发展是值得考虑的。
第三,是生态系统需要考虑数字化,金融体系的数字化或者金融的数字化是一个生态系统,它要有适应性、有韧性,对于我们数字金融生态系统营养素是什么,我们需要好好考虑一下。
廖岷说:“在未来,国内一方面是要建立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包括数字支付、数字货币以及计算算力,同时还要考虑到软件方面,如何建立软实力和人的实力,让人们可以完全了解技术和金融,以确保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
李波谈到了跨境支付,在他看来,跨境支付价格很高,又慢又排他,而且碎片化。对此他建议,国际组织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清算银行可以合作建立一个平台,来支持私营部门做跨境支付,“这将极大的降低成本,改善速度,同时还能改善国际支付的透明度,促进外汇市场的效率和安全”。李波谈到,希望在未来几年能够和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快速合作,来建立这个系统。
陆磊也关注了跨境金融服务方面的内容,他指出,近年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跨境金融套利性投资正在上升。他认为跨境提供的金融服务仍然面临高风险,依托移动互联,消费者保护可能还面临空白,防范金融风险的总体要求落实难度还比较高。“目前情况下,依托移动互联的外汇交易平台,跨境向我国居民提供附带杠杆的外汇储备金交易,杠杆的比率是1比数百甚至上千,这毫无疑问增加了金融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这个服务进行完善和监管,目的是依法将各类金融服务全部纳入监管。”陆磊表示。
谷澍则介绍了农业银行的有关情况,他表示,作为一家将近一半的服务在农村的银行,如何把金融数据服务更多地提供给农村的使用者,是农行应该做的事情。
谷澍认为在农村这样一个特殊的场景下推广数字金融服务,有三个要点特别需要关注。第一个是渠道,农民里很多人没有一个很好的渠道来触达银行的经营服务,他们需要这些基础性的设施网络;第二个是场景,在农村这块,农行自己做了一个平台,中国有1600多个县签约使用这个平台,把农村集体的资金、资产、资源整合到这个平台,为其资产的管理和制度改革方面提供金融场景的支持;第三个是产品,有很多的金融服务说起来容易,但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如果没有特定的产品是很难推动的,特别是信贷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