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评】数字人民币试点步入深水区


2023-10-23 10:21来源:移动支付网    作者:慕楚

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正在步入深水区,多个层面正进入关键阶段,或面临重要转折点。

试点已覆盖近半数国人

自2020年在深圳走入大众群体,经过三年时间发展,截至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已扩大至17个省(市)的26个地区。

以人口来计算,移动支付网根据2022年年末常住人口数据统计,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所覆盖的人口为6.04亿,以14.12亿中国总人口计算,覆盖率为42.77%。

换句话说,近半数中国人都在数字人民币的试点范围内。

截至今年6月末,数字人民币交易额已经达到了1.8万亿元,开通钱包1.2亿个。虽然数字人民币只是试点阶段,但却实实际际地成为了一股重要的支付力量,并且拥有各地政府的支持。

近两年各地政府发布“十四五”规划中,均能够看到数字人民币的身影,或是申请成为试点地区,或是深度推进落地。显然,对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推进,已经逐渐成为了当地政府执政情况评估的加分项。

试点范围扩大、政府逐渐重视,这都使得重大产业问题的研究急需加速,减少模糊地带,避免大规模的“麻烦”。

盈利模式的探讨

由于没有传统支付的手续费概念,数字人民币的盈利模式始终是支付产业关注的焦点。任何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都不能完全依靠“用爱发电”。

试点三年以来,不需要手续费,成为了大众对数字人民币了解的最突出属性之一。

2021年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显示,数字人民币其中一个特性是低成本。与实物人民币管理方式一致,人民银行不向指定运营机构收取兑换流通服务费用,指定运营机构也不向个人客户收取数字人民币的兑出、兑回服务费。

但低成本并不代表不收取相关费用。

在深圳启动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之前,2020年年初,人民银行原副行长苏宁在一次峰会上表示,人民银行关注数字货币由来已久,采用数字货币的好处在于去中介,支付成本预计会将降至原来的十分之一。

苏宁并没有明确表示,这成本来自哪里,这是否为流通时各方的可获得利益。以当下0.6%的标准支付费率计算,数字人民币的支付成本会是0.06%左右。

而在近期,对于盈利模式的探讨有了新的进展。

10月12日,2023中国(北京)数字金融论坛上,被称为“数字人民币之父”的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表示,在双层运营体系下,政策制定要让数字支付系统独立生存,要设定一个价格体系,让数字支付系统能够进行服务收费。其实费率可以很低,对于客户来讲影响相当小。(详情见:周小川:数字人民币要设定一个价格体系,可服务收费)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则表示,假设基于数字货币的可编程性,在央行数字货币上加载关于利率的智能合约,央行数字货币将有机会成为广义货币(M2),期待数研所的探索可以实现货币政策调节央行数字货币利率,达成宏观调控目标。(详情见:外汇局副局长陆磊:央行数字货币将有机会成为M2)

周小川的探讨方向更偏向于顶层设计,而陆磊探讨的是更加具体的产品能力。二者共同的方向是,让当下数字人民币体系拥有盈利点。此外,周小川还补充道,如果没有收费机制,参与机构可能会出现信息贩卖以获利的风险。

笔者看来,数字人民币试点三年以来,参与机构的耐性已经达到了一定临界值,如果没有进一步明确可盈利方向,市场积极性将大大降低,进而可能出现为盈利作出违规甚至违法的事。

相对来说,陆磊的相关言论,让笔者联想到一个词——“备付金2.0”。

当下各地很多预付式经营领域都已经开展了数字人民币的智能合约应用尝试。以深圳为例,截至10月初,已有教培、餐饮、文体、美容美发、宠物服务等领域的300多家商户参与了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尝试。

智能合约可以让这些预付式经营领域做到消费者消费了多少,资金多少到账商家。防止暴雷,跑路等情况的发生。

按照传统支付的思维来看,这就是典型的单用途预付卡场景,如果支持多个类别、不同领域的商家,那便是多用途预付卡的场景,需要预付卡发行与收单支付牌照资质。

那么此类场景下,无论是普通支付还是数字人民币,尚没有使用的资金便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资金池。陆磊所述,如果让数字人民币加载利率功能,成为M2,这不就与备付金利息有一定的相似度吗?

这会是让支付产业异常兴奋的研究方向,数字人民币间接产生的利息属于银行、支付服务商、商家还是用户,或者该如何分成,这将是一件充满探讨空间的事情。

虽然,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数字人民币定位为M0,是不能直接产生利息的。与传统支付体系互动,可以有更大想象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的相关言论虽然都出自拥有官方背景的代表人物,但仍然是理论探讨阶段,数字人民币盈利模式的探索仍然在继续。只是看起来,有雏形的产品距离面市更近了。

各方权责该如何划分

今年3月,由移动支付网主办的“2023数字人民币产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多个产业参与方都表示,数字人民币未来进一步的普及需要做好各类机构间的协同,既明确各类型机构的职能定位,又支持各类型机构发挥自己特长与主观能动性。

但这并不容易。

基于“四方模式”下的传统银行卡支付产业,自信用卡诞生以来,已经发展了半个多世纪;参考全球模式,我国银行卡产业也已经发展了近40年,才有相对成熟的产业协同及权责机制。

而数字人民币真正与普罗大众接触才3年,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产业协同、权责划分的讨论正酣。

用户与商户的归属方。在双层运营体系下,数字人民币目前确认了10大2层运营机构,其他商业银行或机构变成2.5层,还有场景方以及其他角色被划分为3.0层。目前用户及商户基本是属于10大运营机构,许多非2层机构私下都表示是在帮2层打工。而按照传统四方模式对比,用户属于发卡行,商户属于收单机构,这具有较为明确的归属。但数字人民币方面,很多2.5层机构帮助2层运营机构拓展商户,但并不能获得与传统四方模式中,收单机构应有的权益,这使得“怨声载道”。

风险的承担方。与归属权争议相随的,是风险该如何处置。移动支付网曾收到多个前线服务人员的疑问,一笔数字人民币的风险案例该如何处置,按照电子支付还是现金的规范处置,谁应该为风险事件兜底。支付即结算属性下,违法款项追回该如何完成,如何完成拒付受理。目前风险事件发生时,多采取短期的兜底策略,尚没有形成长期、可持续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随着试点的扩大,风险爆发的范围和频次都在增加,这就让数字人民币的整体风险防范和疏导机制确立更加迫切。

数据的归属权。作为基础生产要素,数据是业务与服务运行方式的底层逻辑,后端数据的归属权也决定了前端角色属性和业务边界。当下2层运营机构多远离前端,许多2.5层承担了用户和商户的前端服务角色,这也使得2.5层能够获得许多数据,这数据的归属权与共享机制就成为了另一个争议点。作为运营机构,2层要求2.5层透传更多数据的同时,也就意味着需要承担更多风险甄别和化解职责。但往往后端角色较难发现前端实际的风险情况,而2.5层往往不具备部分数据权限。这就使得,有数据的可能不懂前端风险,懂前端风险的可能没有数据权限,不能完整明确风险情况。

总的来说,就是产业各方如何各司其职,提高产业运作效率的问题。小规模试点这些问题并不突出,一旦规模变大,便需要确立规则,明确权责分工。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3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