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江湖 第三方银联银行三国混战


2013-10-10 9:52

  这是一场争夺市场份额的激烈厮杀,目标是正在兴起的第三方支付市场,竞争主体是银行、银联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目前战火不断、烽烟四起,对战手段各不相同,有的靠技术,有的靠政策,有的靠垄断,但最终都要靠战略。

  从阵势看,目前尚处三足鼎立格局。以支付宝为代表的200余家已拿到牌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算是后起之秀,发展迅猛,势不可挡;有着先天优势的银联不但牢牢占据着线下支付的垄断地位,还大力向线上扩展。

  就在银联和第三方支付机构激烈争夺之时,银行的角色有些尴尬,既感到无奈,也有些暧昧。它不仅遭受到第三方支付的巨大冲击,在线下收单市场还必须面对银联的抢食。而在战略上,银行既要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也不得不与银联结成同盟。

  一直以来,银联牢牢占据着线下支付的垄断地位,而以支付宝为首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则将线上支付的地盘收入囊中,这种暗暗较劲和争夺的局面持续多年,直至今年8月27日,支付宝一则将停止所有线下POS业务的消息,将双方之间的矛盾变得公开化。

  这场支付江湖爆发的三国混战将如何演绎?未来格局会如何?谁将是最后赢?家?

  第三方支付平台:强势发展遇狙击

  国内支付系统分为线上和线下两块。线上支付主要是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宝、财付通、银联在线、快钱等,其中支付宝占据绝对的优势,比重约为45%?50%,财付通在20%左右,而银联的比重很小,大概不到10%;线下支付是传统的资金流通支付渠道,分为发卡行、收单行(收单机构)和清算机构,银行是发卡行,收单机构可以是银行、第三方支付和银联商务(银联旗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而清算机构则只有银联一家。

  不难看出,银联在线下支付渠道中坐收稳定的、没有竞争的手续费分成收入。它同时既是清算机构,又可以利用自己的银联商务发POS机,成为收单机构,收取收单市场收益。

  所谓第三方支付,就是一些和产品所在国家以及国外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在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交易中,买方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由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达、进行发货;买方检验物品后,就可以通知付款给卖家,第三方再将款项转至卖家账户。

  最近几年,第三方支付经历了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第三方在线支付的规模大约有3.66万亿元,过去7年的年均增速达到111%,目前使用互联网支付的网民数量达到2.2亿。

  目前来看,第三方支付行业格局基本形成,支付宝凭借电商平台的优势占据49%的市场份额;财付通经营模式与支付宝类似,市场占有率约20%;银联主要依靠体系内优势,市场份额占9%;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则相对边缘化,主要走细分市场专业化的道路。

  第三方支付覆盖广阔,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网购、网游、电信充值,还包括水电煤缴费、信用卡还款、日常小额多频转账汇款等,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业内人士指出,淘宝之所以能从仅仅数十人的小网站,成长为市值高达百亿元的知名企业,很大的原因来自支付宝的广泛应用。

  但在线上支付业务占据较多份额的第三方支付后来遭遇了银联这个劲敌。2011年6月9日,中国银联宣布推出“银联在线支付”和“银联互联网手机支付”两项新业务,依托现有银行卡交易清算系统,建立起自己的无卡交易处理平台。到2011年年底,银联在线支付在互联网支付业务的份额已经冲到了第三位。

  银联的无卡支付推出后,苏宁、京东等许多跟阿里集团存在竞争的电商,纷纷弃用支付宝转投银联。银联的无卡支付一出,迅速将自己与支付宝的产品之争升级到了阿里系与其竞争对手的阵营之竞争。

  就在银联开始布局线上业务的同时,第三方支付平台也开始瞄准线下业务,以此寻找新的出路。老大支付宝率先行动,2012年3月,支付宝在北京宣布启动物流POS战略,向电商COD(货到付款)领域投资5亿元,将货到付款的POS刷卡应用普及提速。如此重金投入,表明支付宝对占国内B2C交易中近70%货到付款的生意兴趣浓厚。

  首个亮相的物流POS支付方案,将刷卡收银、取件和签收录入等功能全部通过一个支付宝POS终端完成,实现了电商资金与物流信息的实时匹配。这个方案解决了电商行业POS刷卡服务的空缺,并且提高了物流商与B2C电商对账结算的效率。这也是支付宝获得支付牌照以来最大手笔的业务推进计划。

  但此举让银联感到了很大压力,于是也采取了行动,关于银联欲收编第三方支付的传闻不断,在前不久的一次董事会上,银联甚至制订了正式的时间表,提出今年9月起各成员银行停止向非金融机构新增开通银联卡支付接口,存量接口上不再新增无卡取现、转账、代授权等银联卡业务;12月31日前,所有非金融机构线下银联卡交易业务统一上送银联转接;明年7月1日前,实现非金融机构互联网银联卡交易全面接入银联。

  为此,支付宝不得不被迫宣布一个悲情的消息:“将停止所有线下POS业务。”日前,记者就此采访支付宝宣传部,对方表示:“目前支付宝在线下布设的POS终端已有上万部,业务停止之后,将会委托给相关的银行机构来接手,对商户和消费者不会有影响。”

  支付宝撒手线下,是被迫妥协吗?有第三方支付人士表示,一方面是做一个姿态,释放一个反垄断的信号;但另一方面,线下支付对于支付宝的盘子来说毕竟不大,所以也可以说以退为进。

  银联:深感危机出狠招

  银联是线下支付市场的垄断者。自2002年成立以来,中国银联发展至今11年,这家特殊的金融机构靠先天的身份优势和垄断手段,在金融业内所向披靡。但快速成长的同时,争议不曾间断。

  诞生之初,银联本质上是一个非营利性质的银行卡组织,实现银行卡全国范围内的联网通用,减少各银行刷卡终端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但成立不久后,银联就通过旗下公司参与收单市场,与商业银行展开竞争,利润快速增?长。

  线下支付是传统的资金流通支付渠道,分为发卡行、收单行和清算机构。银行是发卡行,收单机构可以是银行、第三方支付和银联商务(银联旗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而清算机构则只有银联一家。这样,银联在线下支付渠道中就坐收稳定的、没有竞争的手续费分成收入。它同时既是清算机构,又可以利用自己的银联商务发POS机,成为收单机构,收取收单市场收益。

  从这个意义上说,银联跨的产业链条不仅幅度大,涵盖了收单和清算的环节,而且收益很高,本可以对近几年风生水起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置之不理。一名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线下的第三方支付业务中,除去银联商务和银行的POS机,剩下的由其他第三方支付牌照铺设的收单POS机总的加起来占比只有百分之十几的水?平。

  银联如此急切地想收编对方的原因是什么呢?一名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原因之一是线上支付发展迅速,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线上获得了庞大的数据流和资金交易流,两者加起来大概有70%多的线上市场份额。由于线上业务存在便捷的支付条件,无需绑定清算中介,大多是第三方支付和银行之间进行直接对接,银联也无法插手,而日后线上业务发展前景广阔,近几年的增长率几乎一直在100%以上,银联难免不动心。因此,在支付宝等机构低调开展线下业务并铺设POS机时,银联做出了强烈发应。

  另一个原因在于,银联一直对线上支付业务有诉求,去年线上支付规模已经达到7万亿元的水平,占了线下支付规模的1/3到1/4左右,而目前银联在线上支付的比重又太小,缺乏足够的实力。因此,银联寄希望于通过这次自己出台的整合办法,强行把线上业务也整合到自己的清算体系中去,可谓是费尽心思。

  而银联奋起反抗的最大忧虑,是担心自己被边缘?化。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POS机市场,支付宝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市场参与者,不足以威胁银联,因此,双方的战场根本不在此处。而银联真正担心的是支付宝在线下开始发展无卡交易,这让银联开始真正感到恐慌。

  一个值得注意的事件是,支付宝方面此前对媒体详解过他们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战略规划,二维码扫码支付、声波支付、超级收款是他们目前力推的三种移动支付类型。虽然目前的网络环境、用户习惯、商户接受度等各个方面都还制约着无卡移动支付的发展,但这是大势所趋。而没有了卡,银联就被彻底绕开了,这块的费率分成就没有银联的份了。

  银行:无奈又尴尬

  就在银联和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激烈争夺之时,银行既感到无奈,也有些暧昧。它不仅遭受到第三方支付的巨大冲击,在线下收单市场还必须面对银联的抢食。而在战略上,银行既要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也不得不与银联结成同盟。

  第三方支付的迅猛发展,让银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过去,第三方机构扮演网上支付的中介角色,与银行的利益冲突并不大。如今在很多支付业务中,第三方支付在逐渐走向“前台”,而银行却到了后台。例如第三方支付企业通过各类产品与业务的创新,替代了大量银行的支付结算中间业务。同时,随着民间金融的活跃和规范发展,第三方支付企业开始介入小额信贷等银行传统领?域。

  另一个银行无法回避的现实是,消费者的“青睐”和第三方支付行业的迅猛发展,正在改变着金融业态,使传统银行业面临深刻变革,加快转型已经成为银行的必然选择。面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冲击,创新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的制胜法宝。

  据记者了解,目前,建行的“善融商务”可以协助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集采购供应和金融服务于一体;农行网上交易市场支付平台等多平台产品体系,可提供“手机WAP支付”“电话钱包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在交行的“交通银行淘宝旗舰店”,用户可直接购买交行提供的各类产品及服务,实现金融产品的网上交易。

  通过互联网、移动通讯等平台,银行逐渐通过个性化、多元化的金融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而此前,这些领域是银行难以覆盖或者并不重视的。就在过去一年,电子银行发展更是呈井喷之势:各家银行开拓移动金融服务、试水电子商务、推出远程柜员机、成立网络银行部等,都预示着传统银行正逐步向互联网银行迈进。

  根据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中国电子银行业务连续三年呈增长趋势,电子银行正由单纯的渠道经营向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核心业务深度整合的方向发展。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四大行对包括电子渠道建设在内的科技领域项目投入将达到250亿元。其中,工行为55亿元、建行为82.3亿元、农行约为50亿元、中行为53.5亿元。

  然而不少专家认为,从长远来看,第三方支付企业与银行间还是合作大于竞争。一方面,因为银行是目前金融体系无可置疑的主角,没有谁能真正与银行竞争,即使从支付市场的份额来看,第三方支付对银行的影响也有限。银行的核心盈利仍来源于存贷款利差收入,虽然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第三方支付企业在这些方面对银行会有一定挑战,但这不只是支付企业的问题,而是金融脱媒和民间金融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双方还有巨大的合作空间,比如支付安全问题,还有在跨行支付、跨境支付、移动支付等方面,银行与第三方支付都可以充分合作。再就是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导向是重视国内消费、服务居民,这既是很多商业银行重视不足的地方,也是第三方企业正在逐渐创新的领域。两者未来如能围绕消费者的需求满足和维护共同探索,必定能开拓出更多的合作与共赢。

  正是这样的看似中立、实则无奈的角色,使得银行在这场支付混战中一直持观望的态度。一名股份制股份银行人士此前对记者表示:“银联是强势方,我们不敢轻易得罪,否则他们切断POS接口,导致我们的卡无法刷卡消费,这个打击太大。”

  看得出,在这场支付江湖爆发的三国混战中,强势的银联有些咄咄逼人,垄断地位决定了它可以利用现有优势对第三方支付发难;银行作为发卡行和主要的收单机构之一,在业务上部分受制于银联,同样在线上业务中也受制于支付宝等第三方,因此在两者的博弈中,更多的是希望扮演一个平衡者的角色;相比之下,快速发展的第三方支付有些弱势和无奈,线下业务发展步履维艰,线上业务也面临着银行间的博弈,需要微妙平衡。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