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版“花呗”用户超350万,背后的获客手段原来是这样……


2020-3-24 11:57

近日,从业者蒋南向新流财经反映,莫名其妙地收到“美团生活费·买单”的逾期短信,而在此前他并不知道自己开通了此项功能。

探究原因才发现,原来是在美团“我的钱包”一栏中有一项“买单特权”,限时免费给予用户28元红包,可用于美团系列App的消费,点击领取、输入密码之后,便开通了美团生活费·买单,同时一起开通的还有美团生活费·借钱。

截图来自:美团APP

去年9月,新流财经曾报道,美团APP上线了一款新型信用付产品“买单”,由重庆美团三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合作金融机构提供。

如果说买单在产品模式上几乎完全对标蚂蚁花呗,那么美团生活费·借钱就是美团的“借呗”。

美团大举进军消费金融领域让人不难理解,此番“买一送一”的举动也是相当直接地获客扩张的方式。

但是为何用户开通、使用一项信贷服务如此之简单?又为何有用户在收到逾期短信之前都对此毫不知情呢?

一种简单、粗暴的获客方式

新流财经了解发现,在微博、知乎、聚投诉等平台上有很多类似于蒋南这样的情况。

蒋南表示,在开通买单功能后,下次点餐时,系统会自动勾选美团买单这一支付选项,同时默认勾选同意《小额免密服务协议》,即小额支付无须密码和消费者签名即可完成。

很多用户开通了100元以下消费支付不需要短信提醒,而单次外卖一般是小额支出,并不会有提醒信息。

循环因此产生,很多用户并无感知自己使用的是信用付产品,直到收到逾期短信为止。

针对为何给未经用户同意便开通买单功能时,买单客服回应称,“因为您是优质客户,所以我们会给您推荐这个方便的权益。”

“这套路太深了,有点‘杀熟’的感觉。”蒋南表示。

还有从业者认为,这玩的一手好文字游戏。

“在很多用户眼里,‘买单’可能就是付款买单的意思,而且还有美团官方的优惠活动,大家肯定都会选择。”

其实,这种“领优惠开通”的便利,并不只存在于买单上,在美团生活费·借钱上也存在着。

有用户反映,在点完外卖、付完款之后,会自动跳出来一个再次下单的优惠券,点开后直接跳转成美团生活费·借钱申请成功的页面,并且附带一个买单权益。

可以说,这是美团生活费既简单、粗暴又高效的一种获客手段。

在领取“特权红包”之后,美团并未要求用户输入姓名、身份证号以及人脸识别等常规贷款程序,便给予了买单和借钱的额度,用户发生了“无感知贷款”。

“美团买单的开通可能采取的是预授信模式,用户在使用美团系列App时已经实名认证过,平台获取了相应的身份信息。”一位风控人士分析到。

“这种行为存在误导用户的嫌疑,看上去增加了放贷规模,但实际并没有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反而会带来反噬自身的后果,导致一批忠实用户流失。”

买单客服表示,特权活动在2019年年中开始存在。而一位微博网友的截图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已有累计超过350万用户开通买单服务。

业内人士分析,在这高增长的背后,付出的代价或许也是高昂的。可以预计,在用户毫无感知地“被开通”后,或许会出现三种可能性:

1、用户接受使用美团生活费功能,买单获得新客户;

2、用户逾期后按时还款,留下非常差的体验,很难产生后续服务价值;

3、用户逾期后抗拒还款,引发大量投诉。

此外,新流财经发现,在“领取我的买单特权”按钮下方,有一行小字写着,一旦点击即代表阅读并同意《生活费·买单服务协议》和《美团金融隐私协议》,授权美团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等。

关于征信问题,美团客服表示,在开通买单和借钱时并不查用户征信,同时,使用买单也不会上征信;但是在使用“借钱”功能时,需要进行人脸识别等步骤,并且会查征信。

“生活费借钱”合作资金方机构超过11家

自2015年,美团CEO王兴喊出最初的金融梦——打造一个千亿元资产规模的金融事业,此后美团便开始了金融“大跃进”。

截止到2018年,美团已先后拿下网络支付、网络小贷、保险经纪、商业保理、企业征信、民营银行等金融牌照,不管是B端还是C端都在向纵深方向发展。

目前,美团生活费·借钱的资金方机构也在不断扩张,放款机构除了自有小贷公司外,还包括江苏昆山农商行、亿联银行、柳州银行、乌海银行、天津银行、晋城银行、湖州银行。

此外还有马上金融、兴业消费金融、拍拍贷和哈银消费金融等非银信贷机构。

一家与之新合作的资金方表示,“我们比较看好美团,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外卖也是刚需,客户匹配度高,经常点外卖的用户也是有一定经济能力的。”

“生活费·买单”虽然在数据维度和深度上与花呗相比并不占优势,但也有观点认为,买单可以通过逐渐提高分期额度,利用好自身的场景,依靠众多小单的量级积累来扩大规模,未来或也可以与花呗形成竞争。

如今美团已成为中国第三大互联网企业,在金融的布局上越来越全面,支撑美团金融业务大跃进的是美团背后庞大的的用户量和丰富的消费场景,相信通过稳健合规地发展,依旧大有可为。

(以上人名为化名)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