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两千报两万?京东白条上征信的规则引争议
记得2000年前后,信用卡跑马圈地,信用消费的习惯在那时也逐渐被培养起来。但是有个问题,信用卡锁定的一般是信用等级较好的客群,商业银行的信用支付扩张,其实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在此期间,各路电商系的信用支付产品纷纷面试,电商系信用支付服务平台则通过线上线下双管齐下捕获场景,终于形成了流量、获客、数据、风控的完整闭环,为信用支付扩张搭建了重要路径。某种程度上,它们充当了信用支付的“摘桃人”。
京东白条作为在此期间兴起的首款互联网信用支付产品,2014年推出之际,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体察到当时的主力年轻消费群体“80后”在大额消费时会有一次性付费的压力,白条自诞生起就受到市场的热情反馈。
数据显示,618当日凌晨,“京东白条”交易额仅用3分钟便突破了10亿元。
整个618期间,京东金融通过白条免息累计拉动销售商品5000万件,用“白条免息+金贴”的优惠方式为消费者节省30亿元。另外,618期间,京东金融联合107家金融机构,投入贷款900亿,帮助600万中小微商家复工复产,通过白条免息和为消费者提供金贴的方式,帮助合作商家的客单价提升超60%。
然而近期,白条却因为征信上报问题引发争议。
据新华融媒看财经报告,不少用户查看征信后,发现自己的京东白条确实接入了征信,种类显示为其他个人消费贷款。但是争议之处就在于,白条填报的借款金额远高于白条实际使用额度。
据了解,有不少京东白条用户均反映,京东白条的实际上报的贷款额是以白条总额度为准。举个例子,用户评测的白条额度为20000元,但是只花了2000元,京东白条一样会将20000元上报给征信系统。即便这不是逾期导致的负面征信,并且也没有花另外的18000元,但是在用户进行买房按揭时,确确实实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来源:黑猫投诉
支付视线注意到,在黑猫投诉、聚投诉等第三方投诉平台上,一直存在类似投诉。对此,京东金融客服表示,京东白条是京东商城推出的个人消费贷款服务,客户开通白条时会获得用户的征信授权,同时客户的白条使用情况会如实上报征信。而目前京东白条已经开始分批次上报征信,具体为按照月账单进行上报。上报额度为用户自2019年1月1日以来的最大授信额度,包括固定额度、临时额度以及专享额度。具体以征信报告显示为准。
这些投诉信息显示,京东白条征信的上报主体为重庆两江新区盛际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京东数科旗下的小贷公司,也是京东白条的背后主体。
上征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以实际消费额度上合不合理呢?这有待商榷。有行业人士表示,目前对于这类产品的征信上报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各地的监管要求以及各个上报机构自己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但如果用户坚持认为报送的数据与事实不符,可以向当地的人行分支机构提出征信异议申请。
第三方数据显示,在两年前的2018年,中国90后一年以内的短期消费贷款就超过3万亿,约占中国全年短期贷款总规模的1/3。尼尔森2019发布的《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也显示,在被调查的18岁至29岁的人群中,信贷产品渗透率为86.6%,使用信用卡的比例达到46%,使用互联网分期消费产品的比例更是高达61%。
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信贷产品不断涌现,并捕获年轻群体芳心。因此,上报征信的规范亟待完善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