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评】2022年支付经历了怎样的改变?
2022年终于来到了最后一个月,在这跌宕起伏的一年中,支付行业也经历了诸多变化,有让人迷茫的消息,也有让人振奋的政策开放。回顾支付这一年,让人五味杂陈。2022年经历的变化,也将影响已经向我们招手的2023年。
严监管下的“脱虚向实”
支付行业的2022年便是在忐忑不安中开局。259号文《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在2022年3月1日执行,多个要求都将对产业链产生重大影响。
更强的条码支付监管、个人码与经营码的区分、五要素合一的严格要求等等,无一不让过去吃尽监管红利的支付行业焦虑。
其中,对条码支付的监管在今年就有过多次误读和谣传,其中包括个人码叫停、个人码要补税、经营码提高成本等等。
不仅仅是条码支付,POS收单,特别是专注于信用卡套现的业态,对于259号文的落地更加焦虑。此外,7月执行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12月执行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都要求保持支付全流程一致性。
从今年年中开始,清算网络交易量前20家收单机构被罚没上亿的消息不断在业内流传,这更是加剧了POS套现的产业躁动。合规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涨价潮此起彼伏。而在支付政策降费让利的导向下,涨价潮又显得特别蹩脚。
多个监管政策以及“黑天鹅”罚单事件的推动下,支付机构愈加感受到做真实商户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合规,更是在数字经济倡导下,寻找除支付以外的新业务增长点。
当然,很多支付机构则选择了退出市场。
截至目前,央行已经注销70家支付机构的支付牌照,其中2022年就有23家,而过去三年,才注销14家。到2023年,有37家支付机构需要进行支付牌照续展,经过2022年的政策和市场洗礼,可能在2023年仍然有较多支付机构或被动或主动地退出市场。
纵观这一年,支付市场加速“脱虚向实”,支付机构纷纷瞄准向能够增加自身真实商户比例的业务,其中包括到店电商、聚合收单、餐饮SaaS等,而在银行愈加重视自身移动支付绑卡和促活的形势下,持牌及非持牌支付企业也愈加重视联合收单、银行移动支付营销等业务。为了贴合这类需求,微信支付甚至推出了“API发立减金”功能,让银行和收单外包行业“玩的开心”。
而近两年,许多做地推、真正接触商家的非持牌聚合支付服务商,也备受资本市场关注。其中包括“汇小宝”“马上赢”“利楚扫呗”等机构,或获得融资,或被支付企业入股,四九八科技还被上市企业吴通控股收购90%股权,实现了曲线上市。
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大背景下,2023年,聚合支付会如何发展仍然更值得关注。
支付“隐入尘烟”
2022年,支付的人与事都逐渐开始“隐入尘烟”。
根据移动支付网10月中旬的不完全统计,今年有超20家支付机构更换了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其中包括支付宝由井贤栋变为倪行军;拉卡拉由孙陶然变为陈烈,总经理由陈烈变为王国强;财付通由马化腾变为林海峰,再变为郑浩剑;联动优势由高章鹏变为黄自力。
各种迹象表明,支付“大佬”们正在走向幕后。
从2013年微信支付正式上线以来,支付在腾讯财报中的表现总是备受关注。从微信红包到网约车大战,从月活年增长7倍到超越支付宝,从联动金融到深化支付服务,在腾讯财报中,每一年都能感受到微信支付的增长。而2019年以后,腾讯在财报中关于支付的描述逐步减少,更多是配合监管。
今年的双十一,各家电商平台也没有公布总交易的数据,这在以前,是考验支付系统承受力的一大指标。
广西支付机构敏付,在集团财报中,表示放弃线上支付业务,而转向服务石基信息集团内部业务。移卡将原来的一站式支付服务、科技赋能商户服务,拆分为一站式支付服务、到店电商服务及商户解决方案,到店电商成为了其更有商业故事的增量业务。
种种迹象表明,支付人不再谈支付,这并不是说支付不重要,而是支付成为了基础业务,严监管、业务稳定性及延续性等一系列要求,使得支付业务本身并没有那么多商业故事可讲,转而向数字经济倡导下的支付数字化探索。它可以是复杂的供应链支付,也可以是简单的扫码点餐,支付本身慢慢“隐入尘烟”。
仿徨与期待
在整个2022年中,受严监管、疫情、同质化竞争等多样因素影响,多数支付人眼中尽是仿徨。存量业务在合规压力和市场竞争影响下不断减少,增量业务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尚不能保证产出。
正如经典电影《闻香识女人》中的名句一样,支付机构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其实都知道哪条路是对的,但不走,因为真的太苦了!
谁不希望放一放通道就躺赚呢?从2021年年末开始,NFT的热度不断提升,P2P网贷、现金贷、炒鞋、加密货币等一个个“风口”后,NFT成为了许多支付机构的关注领域。从政策来看,NFT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银行还不太敢碰,这就给了支付机构机会。为海外平台,提供国内支付通道,帮助中国用户购买海外NFT产品也成为了一个较大规模的市场需求。
但即使支付机构目前在NFT领域尝到了甜头,也依旧仿徨,一旦政策有变,禁止则需要退出市场,规范则有更多金融机构跟进,而这个窗口期,从以往的“风口”政策估算,可能也就1~2年。
2022年在飘忽的“风口”上,加剧了支付人的仿徨感。而在仿徨中对2023年仍然有些许期待。
从大的政策导向来看,7月,《关于支持外贸新业态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通知》发布,将支付机构跨境业务办理范围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拓宽至经常项下,成为了新的政策利好。如何理解经常项下,如何把握新的合规边界,成为了支付机构2023年为数不多的政策利好期待。
此外,2021年1月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即将步入第三个年头,在过去两年中,呼吁条例尽快出台的呼声此起彼伏。新任央行副行长在第十一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就再次提出,加快《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立法进程。
对公账户如何监管,支付牌照类型如何划分,如何影响产业发展,会有怎样的政策红利,这都是支付行业在忐忑中期待的。
但无论如何,支付行业已经逐渐从一个投机倾向较为严重的行业,转向了规则明确稳步向前的行业,踏实服务实体的支付人终将获得该有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