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零售支付在香港能成吗?
万事达卡首席产品官Jorn Lambert在近期的一次电话会议上表示,稳定币支付缺乏必要的价值,也没有体验上的优势,目前不足以成为主流支付方式。他还表示,稳定币支付几乎就像在使用一张预付卡。(详情见:万事达卡高管:稳定币零售支付仍不现实!)
显然,稳定币作为支付工具的相关讨论仍在继续。
就在不久前的6月,香港特区政府发表《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简称《政策宣言2.0》),该政策宣言提出支持稳定币及其他代币化项目,包括探讨以稳定币作为支付工具的应用。
《政策宣言2.0》认为,稳定币在传统系统以外提供了一个具备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有潜力革新支付、供应链管理及资本市场活动。目前,不少参与跨境贸易和结算业务的企业对使用稳定币以降低成本和加快交易流程表达了浓厚的兴趣。
《政策宣言2.0》还指出,为充分发挥稳定币的潜力,政府及监管机构将提供有利的市场环境及监管指引,促进持牌稳定币发行人相关研究及落实方案至不同应用场景,以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实质痛点。
那么,稳定币零售支付在香港能否也存在机会呢?
多元共存的香港零售支付环境
与内地的“扫码支付占主流”情况不同,截至目前,香港市场的零售支付方式呈现多元共存的格局。
首先是在香港被称为“万能卡”的八达通。作为当地普及率最高的电子支付工具之一,八达通主要用于香港地铁、巴士、轮渡等公共交通支付,同时还支持近20万个零售及餐饮消费点,包括便利店、茶餐厅等。近年来,八达通还通过不断创新,持续拓展线上线下等渠道及使用方式、使用范围等。数据显示,香港700多万人口中有98%的人拥有八达通卡,累计发行卡量超过2000万张,电子钱包用户也已接近500万。
信用卡/借记卡也是香港市场的重要支付手段。香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商场、酒店、餐厅及连锁超市等大额消费场所,都不难找到Visa、MasterCard、中国银联、American Express甚至JCB等全球主流银行卡品牌的身影。银行卡是相当成熟且高安全性的支付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部分商家还能提供积分或返现奖励。通过Apple Pay等电子钱包技术,香港用户也能享受银行卡网络中的便捷移动支付体验。
随着和内地市场交流的不断深入,扫码支付在香港市场的覆盖率亦日益提升。目前多数旅行目的地、热门商圈、连锁店等都已支持扫码支付,且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经常推出优惠活动,也吸引了不少用户。不过内地扫码支付应用进入香港市场时,因缺乏原生生态支持,工具化属性突出,与其他方式相比也没有特别的优势加持,目前仍主要面向特定群体及特定场景。
由香港金融管理局主导的实时支付系统(即“转数快”),在线上购物、学费支付、商户收款等场景也有一席之地。“转数快”支持多币种及实时转账,通过手机号或邮箱即可完成资金收付,还能直连电子钱包,比如PayMe、BoC Pay等。
尽管电子支付方式普及,现金支付在相关领域亦占重要地位。特别是在街边小店、老字号餐厅等深入当地社区的场景,现金经常受到偏爱,部分商家甚至会打出“Cash Only”的标识。对商家来说,收取现金虽没有手续费但有找零方面的麻烦。于是,香港既有只收现金的商家,也有不接受千元大钞的商家。
随着八达通进一步与移动支付结合、扫码支付持续渗透、“转数快”与内地互联互通,香港零售支付能力和体验仍在完善。而香港市场多元化的趋势也会继续,消费者大可根据需求灵活选择各种各样的支付方式。若稳定币零售支付能解决落地和体验优化等问题,在香港市场自然也能成为众多选择之一。
香港稳定币零售支付的潜力和挑战
稳定币在零售支付领域也有不小的应用潜力,比如降低支付成本。国际卡组织支付网络收费高昂一直被商户诟病,特别是对亚马逊、沃尔玛等高频交易的零售商而言,成本更为巨大。从技术来看,稳定币零售支付也可以绕开众多中间环节,进而大幅降低手续费。
不久前,据外媒报道,沃尔玛、亚马逊等企业已开始探索在美国发行自有稳定币的可能性,在线旅游巨头Expedia和一些航司企业同样在讨论发行稳定币的计划。当然,也有分析认为,这些零售和服贸企业发行稳定币的动机并非拥抱创新,而是为了在与Visa、万事达卡的长期费用争议中获得谈判筹码。但不管如何,至少在理论上稳定币存在降低成本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稳定币的结算效率对大型企业而言也有不少吸引力,这会推动他们投入更多资源来推动稳定币零售支付。按照设想,零售商可通过发行自有稳定币来提供折扣、积分奖励,鼓励消费者使用。
更重要的是,稳定币的监管框架现阶段正逐步完善。比如美国《GENIUS法案》、香港《稳定币条例》等都在推动稳定币合规化。按《稳定币条例》规定,香港特区政府将于2025年8月1日起实施稳定币发行人监管制度,在储备资产管理、稳定机制、赎回流程及审慎风险管理等方面提出监管要求。这些监管要求有助于确保稳定币发行的稳定性及可信度,提升其在本地及国际上使用的可靠性,自然也为稳定币零售支付应用扫清障碍。
然而即便基于上述多重利好因素,稳定币能否能在零售支付中脱颖而出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稳定币目前虽然有了条例和法规的支持,但更多的监管细则、审批流程都仍在测试阶段。到正式发行、市场推广、具体的跨境及零售支付应用阶段,估计还有较长时间。香港《政策宣言2.0》欢迎市场参与者就如何试验及使用稳定币提出建议,而零售支付应用落地探索还有待观察,包括用户侧、受理侧这些环节如何运作等。
其次,有了监管条例不代表就没有风险,监管实际执行效果也需要时间验证和磨合。稳定币未严格锚定法币(如USDT就曾因储备金争议被质疑)、储备金透明度等问题的存在,就可能会造成信用风险,甚至引发挤兑。若稳定币零售支付普及,自然也会传导至社会公众领域。而出于合规考量,发行方需要投入更多成本来满足运营要求,这似乎与快速拓展相悖。此外,稳定币还必然要对接反洗钱等监管系统,又增加了合规的复杂性。
第三,挑战也来自技术风险与系统稳定性方面。区块链网络拥堵或智能合约漏洞等问题可能导致交易失败,譬如以太坊网络在高负载时就曾出现严重影响体验的情况,而用户体验是零售支付应用的重要环节。
最后,稳定币零售支付还必须解决初期消费者接受度低的问题。稳定币的成本和结算效率或许对企业和大型商户确实有益,但对消费者来说似乎没有太大意义。相比奖励模式成熟的信用卡、电子钱包等方式,稳定币支付也必须有更多配套优惠,才能提升对普通消费者的吸引力。另外,稳定币所需的加密钱包也有一定的技术门槛,目前来看其操作复杂度还相对较高,进一步打压消费者接受度。
总而言之,如果稳定币想在零售场景落地,就必须解决合规问题,解决普通用户的信任问题。同时还要克服启动阶段的普及难题,并提升用户体验,使之能用且好用。
最后
作为金融中心,香港长期依赖传统金融业务,而随着全球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模式正面临着一些瓶颈和挑战。如今数字资产业务仿佛提供了一条新赛道,香港也正努力从“传统金融枢纽”升级为“数字金融枢纽”。开放兼容的数字资产环境,也给了稳定币零售支付实践空间。然而在零售支付领域,“从0到1”并非是最困难的,“实验走向规模化”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