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稳定币在KYC和合规性方面尚有明显缺陷


2025-9-1 9:39来源:移动支付网

8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发表文章《多维度审视稳定币》,深入分析稳定币发展现状及潜在风险。以下就其核心观点简单梳理:

周小川认为,稳定币稳定与否不是自称的,需要有判定机制。周小川指出,央行对稳定币主要存在两方面担忧:首先是"滥发货币"风险,即发行方在缺乏100%真实准备金情况下超发稳定币;其次是高杠杆放大效应,稳定币发行后的运转可能产生货币派生的乘数效应。

稳定币的放大效应有三个可知的典型渠道:一是存贷渠道;二是抵押融资渠道;三是资产市场交易(可额外购入或重估发行准备资产)渠道。所以需要由监管者对已发行稳定币的实际流通量进行统计和测算,否则无法确知可能的兑付风险规模。稳定币的放大乘数效应还会给舞弊及操纵市场提供机会。

周小川表示,假定未来的生态系统是金融活动大规模去中心化,资产和交易工具大规模代币化,则稳定币将大有用场。但是他认为,并非大量金融服务都适合去中心化,能通过去中心化方式实现效率大幅提升的金融服务并不多。作为技术基础的代币化的真实需求究竟有多大,也需要冷静估算。

他进一步表示,从寄予希望的支付系统(特别是跨境支付)升级转型来看,中国和若干亚洲国家的零售支付系统发展到以手机为基础、以二维码和近场通信(NFC)为商户界面的应用上取得成功进展,仍是基于账户的。目前,中国开发的数字货币也是以账户为基础,是现有金融体系的延伸和迭代更新。截至目前,集中管理的账户系统仍表现出良好的适用性。以全面代币化来替代以账户为基础的支付系统,立论依据不足。所以,在他看来,完全去中心化的金融活动或者代币化的交易工具目前并非市场的真实需求。

周小川认为,支付系统换代有两大关切:一是支付效率,二是合规性。他表示,从目前中国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支付系统发展情况来看,迄今为止取得的主要进展仍然是建立在互联网和IT技术基础之上的,包括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央行数字货币(CBDC)方面的进展、依靠NFC的硬钱包,以及快速支付系统互连等,这些进展已使支付效率和便利性显著提升。同时,他认为这些进展在合规性上已经通过了检验,而稳定币支付业务在KYC和合规性方面尚有明显缺陷。

鉴于目前跨境支付和跨境汇款是讨论稳定币应用场景时经常被提及的重点领域。周小川认为,有些关于传统跨境支付系统在技术上“非常昂贵”的说法可能是夸大其词。实际上,较多的成本因素不是技术性的,而是涉及到外汇管制,其背后关联着国际收支平衡、汇率、货币主权等诸多制度问题。另一部分成本来自KYC和AML等合规成本,换用稳定币也难以回避。因此,他认为稳定币介入跨境支付的吸引力并非想象中那么大。当然,对那些本国货币已搞砸、需引入美元化的场景应另当别论。

周小川表示,尽管市场普遍认为稳定币将重塑支付体系,但客观评估显示,现行支付体系特别是零售支付领域的成本优化空间已十分有限。他警告需防范稳定币被过度用于资产炒作,这种方向偏离可能引发欺诈行为和金融体系不稳定。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5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