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家海外收款难?他想做兼容稳定币的Airwallex
1. 本期介绍
稳定币支付的未来,究竟是大企业全球通吃,还是每个区域每个领域都有创业公司的一席之地?在这个合规化加速后大型机构跑步入场的阶段,中小型创业者内心其实都捏着一把汗。
《支无不言》第三期播客,我们和一位从大厂到“自立门户”的一线支付创业者Claudio聊了聊。他创立的KODO Finance是一家专门服务中国商家出海的企业级跨境支付平台。在他看来,把一条链路做精做专,创业公司依然有生存的空间与优势。
KODO对自己的定位是区域性的支付编排层(Payment Orchestration Layer):以香港为轴心,连接拉美与非洲,服务华人出海贸易。所谓的支付编排,是指将不同的支付方法、支付渠道和支付处理服务协同管理,以提供更灵活、高效和全面的支付解决方案。
就在我们录制当天,同样由华人团队创立、估值达到62亿美元的全球支付平台空中云汇Airwallex,其创始人Jack发文炮轰稳定币,在圈内一石激起千层浪。凑巧的是,KODO想做的正是“兼容稳定币版本的空中云汇”,它能实现梦想么?
除了分享KODO的定位和模式,在这期播客里,Claudio还和我们拆解了支付行业全景,讨论了2B和2C模式的差异,展望了华人出海贸易的前景,畅聊了他看好的几家领域内的独角兽企业。期待你能从收听中汲取一些创业者的一手经验。
嘉宾 Claudio
企业级跨境支付平台KODO Finance的联合创始人,前字节国际支付。X:CldLL苏
主播 Hazel Hu
播客《支无不言》主理人,6+年财经媒体记者经验,华语公共物品基金GCC核心贡献者,关注加密的实际落地应用。X:0xHY2049;即刻:一只不走心的越越
主播 Ivy Zeng
播客《支无不言》主理人,曾经在VC做投后,参与pop-up city与支付结缘,目前在新型银行负责增长。X:IvyLeanIn;即刻:饭勺放在杯子里;Xlog:ivyheretochill
2. KODO定位与支付全景图
Claudio:大家好,我是Claudio,我的主要的职业经历都是在支付行业。最早在字节的国际支付有几年的从业经历,后来在一家交易所也负责过全球支付通道的拓展。后来在创投市场去做投资的时候,看的也是更多的偏金融科技相关。再加上我本科在浙大,创业氛围还是很不错的,当时也有或多或少的创业经历,所以在前两年我会觉得Crypto Fintech有比较不错的发展,所以就跟现有的团队伙伴们一起去做了目前这家公司。
我们目前的在做一家支付平台,叫做KODO,它是兼容稳定币支付的支付平台,通常一句话介绍的会把它称作兼容稳定币版的空中云汇,或者说亚洲版的bridge,当然,最近在从另一个角度解释,在金融基础设施层面解释,我们也是一家稳定币和法币之间的orchisration layer,叫做编排层。简单地去说,我们在做的就是一家服务跨境企业的支付平台,去帮所有的出海企业去做B2B之间的跨境支付和结算,以及当地的收款和单球汇款。
Ivy:我们是一档支付垂类的博客,希望这一期节目能给听众支付地图的导览,以便大家在讨论到某些具体的企业具体的名词的时候,听众能够更快速的在这张地图上面定位到坐标。Claudio能跟大家科普一下支付的业态吗?画一张全景的地图,就让我们的听众能够按图索骥,在支付链条上面找到应的企业。
Claudio:这里可以看到整个支付的全景,支付的场景和不同的业务类型还是蛮多样化的,不像大多数业外人士所理解的样,支付就是有这样通道,让我们能这端收钱,这端付钱,其实还是比较有复杂的业态,不同的垂类。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维度来区分:
- 支付平台vs支付通道:支付通道更像流水型的业务,付钱中间过手续费。Airwallex以及Revolut这种数字银行更偏支付平台。因为企业不光是从用它们来去进行收付款,同时也会在这上面进行资金沉淀,它更像支付网络,所有的钱都在这上面去进行运转。
- 按币种区分,法币vs稳定币支付,比如像stripe,它本身是专注在传统的法定货币支付的,通过收购了bridge之后也是过渡到了数字货币的领域。包括Paypal现在也是在比较积极的推进数字货币支付。所以大概是从角度去区分,可以大概分这种这样象限。我们KODO是在做有网络相应的支付平台,并且兼容了数字货币。
- C2C支付vs B2B支付,C2C支付就比较用户端的钱包,,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支付宝,就是很典型的B2B支付,我们可以用户之间我通过支付宝向你去付。当然像在海外还有很多,比如像印尼很多钱包,DANA GoPay这些都是本地钱包,他们所专注的就是C2C的支付,B2B就是我刚才说的企业间的支付。
- 本地支付vs跨境支付,比如像支付宝,就是非常典型的本地支付公司。跨境支付是服务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付款,中间也包含了跨境汇款和换汇等步骤。我们KODO更偏向服务B2B和跨境支付。
Hazel: 对于用户来说,使用Airwallex,KODO和Stripe Bridge,用户体验到的区别是什么?
Claudio: Stripe更多关注的是B2C支付。Stripe集成了很多支付方式,比如外卡收单,当地的钱包支付通道。比如Stripe服务的很多电商,电商就大家用户通过stripe可以去向商户去付款。像KODO,只有企业它进行B2B支付的时候才会用到。当然我们后面也会想去扩充B2C的能力,像空中云汇,现在它主要专注在B2B跨境支付。他们也有部分的B2C支付,这一块和stripe比较类似,但他们兼容的支付方式是有区别的。比如Stripe的市场份额是在欧美地区,他们所用的支付方式比较多的就是外卡收单,就是Visa、Mastercard去付款,Airwallex可能更多的是银行直接转账进行收款,也有一部分Paypal钱包支付去收款。大家专注的地区和所提供的支付方式不太一样。
Hazel: 图中Stripe是以11亿美元收购的Bridge,它也给行业的融资定了比较高的标杆或者门槛。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Bridge是做什么的?为什么可以这么高价被stripe收购?
Claudio: Bridge和我们的业务模式非常像,它是服务北美的一些企业客户来去做他们的B2B跨境支付。因为涉及到很多企业也在用稳定币,所以Bridge就给他们提供了兼容稳定币的B2B支付。过程里面他们就通过稳定币去进行企业间内收付款,他们是一开始就服务了像Uber还有Spacex这些企业。所以他们一开始的起客户量会比较大,仅仅服务少数的客户,去年就已经做到了将近50亿美金的交易量(TPV),已经是走在前面的成熟的稳定币支付体系。
3. 如何服务商家
Ivy: 我们有了支付全景图导览,接下来就直接潜入KODO所做的B2B跨境支付业务吧。Claudio能不能帮我们做用户流程的导览?如果我是中国的企业,我要出海,你要把货卖到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KODO怎么帮助我做这件事儿?
Claudio: 我们用实际的case讲解,比如客户去卖电单车,他一批货卖到拉美本地的代销商,就是比较典型的B2B支付。需要他在拉美地区去收到本地供应商去付给他的款项。
几年前没有稳定币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他们用当地的支付公司,或者是说用一些类似空中云汇的这样的收款平台,从供应商那里收取本地的比索,到他本地的账户,比如像哥伦比亚他的银行,银行账户再通过匡辉公司去把比索换成美金,再通过Swift网络去打回到亚洲的,比如香港的银行,接下来就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操作了,在香港的银行结算成人民币回到大陆。
如果在第一步,客户从拉美的代销商收到的就是稳定币,他们就需要KODO去给他提供稳定币支付的服务和能力。企业KYB审核之后,我们就会能给他开出支付账户,账户里面同时包括数字货币账户和法定货币账户。法定货币账户背后是我们所支持当地的银行,还有亚洲香港的银行。我们能通过银行去给客户开出收款账户,客户就能通过KODO去向他的代销商收取一笔稳定币。他可以选择把稳定币留存在KODO,或者通过KODO去把稳定币直接转回亚洲,转回亚洲之后也可以通过KODO把稳定币直接换汇成美金。
Hazel: 电商出海事情也蛮长时间了,包括阿里、蚂蚁在内的,LianLian,PingPang,XTransfer这种企业肯定都有想过要去怎么解决问题,他们的存在是否构成竞争?
Claudio: 我觉得最终肯定会构成竞争。现在的大企业他们在稳定币的涉足还不是很多。因为毕竟稳定币的使用也是在近几年才发生的。我可以分享数据,比如我们之前有客户是realme,就是个手机品牌,往拉美地区去销售手机,他们在前年的时候并没有怎么用稳定币的,也是从去年最早一开始只有10%不到的整个交易量会用稳定币,但是今年这一年多已经增长到40%。
现在随着稳定币的普及和一使用,大家确实越来越觉得在跨境支付领域里面,稳定币是要比传统的个换汇链路走Swift和走美国ACH清算网络是要快很多的。大家都就慢慢开始在用稳定币。所以这时候催生出我们这样兼容稳定币的新一代的支付平台。你说其他的原来的像lianlian,空中云汇,还有些电商,还有阿里的支付公司,他们反应是没有这么快的,以及由于政策的原因,他们一直也没有大力去推进稳定币。
当然现在稳定民法案出台,传统巨头是会加速采用的,所以我们也会有些竞争压力。我们现在是有弯道超车的机会。从时间节点上来说,毕竟我们对稳定币是更熟悉的,他们去探索也是需要周期的,比如稳定币的托管和安全,他们把这些整合到一起形成支付的解决方案,也是需要花时间的。我们相比他们在这方面走得相比较前面。我们可以用优势去用空间换时间嘛。先去把体量给做起来。
最后的竞争肯定会有的。毕竟你看现在Visa、Mastercard都在关注稳定币支付领域。然后包括Stripe直接就收购了Bridge,大家面对竞争的方式也不太一样。
Hazel: 因为我记得好像LianLian是在欧洲投了一家支付个稳定币相关的公司,大家好像都有在这一块通过并购这种方式来布局。
Claudio: 是的,比如今年LianLian也在香港已经拿了VATP牌照了。就是虚拟资产牌的相关的牌照,他们也已经在布局这方面了。
Hazel: 明白。像Huma这种企业,它是介于你们之两者之间的吗?Huma我理解它服务很多种支付公司,然后用稳定币去给放款,但它自己其实不太碰法币,是吗?他是在为这些还不能接稳定币的支付公司去做服务。
Claudio: 也碰法币,其实当我们谈Huma的时候,应该还是说明一下,因为Huma收购了ARF,所以法币的业务主要在ARF进行的。Huma更像PayPal的方式,更侧重PayFi更多一些,它在区块链上去用大家比较熟悉的链上资金进行资金的收集,然后给ARF来提供资金的流动性。因为在欧洲是有银行牌照的,所以他们可以进行一些类似供应链金融、借贷、信贷的一些业务。所以他们会用ARF去做给这种企业间的支付去提供,一方面提供支付,另一方面提供流动性借款。
所以他们在支付的部分其实会跟我们会比较像,他们也是需要帮助企业去进行企业间的支付,但他们更侧重的点是金融方面,就是给企业进行贷款,比如供应链企业、制造类的企业,他们需要把资金回款链路缩短,当缩不短的时候,他们需要先拿着类似各种票据去进行贷款,ARF就跟就能给他放贷款。
4. 稳定币的三明治结构
Claudio: 正好可以谈到最近大家也都聊得比较多的稳定币的三明治结构。因为稳定币它往支付领域去过渡的时候,还是逃不开和法币进行关联。你得先和法币有关联,才能进行到现实世界里的支付,所以就会形成很有意思的三明治结构,就是说法币先换成稳定币,然后稳定币做跨境支付和结算,完了之后再换成法币。所以就是法币、稳定币、法币这样的三明治夹层。所以我刚才在一开始说我们其实是Orchestration Layer,定义是编排层,我们把三明治结构编排好,就是在任何场景里面,大家都可以直接由法币变成稳定币,然后付出去再变成法币。
我们要做的是区域型的编排层,如果是全球性的编排层,它更像是想去代替Swift了。我们溯源一下概念,是说区块链,它更像是Settlement Layer,就是结算层(Settlement Layer)是希望代替Swift的。比如像Solana,他们的目标或者是梦想就是做区块链的Swift。
大家都在这上面去结算,光有区块链的稳定币的Settlement Layer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最终还是要和法币去交互。最后肯定是法币和稳定币共存的状态嘛。所以我们其实就是在做SWIFT和Settlement Layer之间的Orchestration Layer。也是要分区域去做的,我们想做的是在以亚洲为核心,就是以香港为核心来去辐射到拉美和非洲地区的。
Orchestration Layer流程:简单的来讲就是说我们服务了很多华人出海企业,他们从香港为根基出发,把货卖到拉美地区,可以通过编排层轻松地把拉美地区的小币种,比如比索或者巴西的雷尔去换成稳定币,再通过编排层把稳定币汇款到香港或非洲,到了香港它又通过编排层把稳定币换成了香港本地的美元或者是港币。
我们最后达成的服务状态,更像金融基础设施,我们编排层有各种的产品形态来为产业上下游提供服务。比如我们也有很好用的API接口,拉美地区的支付公司只要接了我们的API,就能由原来本地的法币的支付公司转变为能支持稳定币的支付公司。
比如上次Ivy介绍了玻利维亚的公司,他们就是很典型的会接我们API的客户。他们的能力现在是在玻利维亚本地可以去进行收付款,也能把本地的币种就换成稳定币,但是它们缺少把稳定币换成港币或者是其他币种的能力。他们接通了我们的Orchestration Layer就能帮他补足这个点,他们就自然而然的服务到了新客户,比如香港到香港的华人到玻利维亚做生意的企业。
Ivy: 我也稍微补充一下,刚刚Claudio有提到个玻利维亚的例子,他们的能力是在南美和北美之间把本地的货币换成稳定币或者换成美元,这样上下沟通,但他们没办法往亚洲走。所以Claudio他们的方案是帮他们加了亚洲点,补充三角形的另外两条边。
Claudio: 是的,他们其实自己也是Orchestration Layer,他们是北美和拉美的编排层,我们做的就是以香港为核心来去辐射到拉美和非洲的,是钝角三角形的结构,它们是北美到拉美的直线的结构。我们共同连起来,就会把编排层做得更能力更强一些。大概是这样的逻辑。
5. 市场仍然蓝海
Ivy: KODO还是立足于华语地区的,特别是华人出海贸易,你预计市场会有多大?
Claudio: 我还是比较做多国际贸易的,因为做跨境支付本质上就是在做多国际贸易,并且比较看好东方大国的发展。并且关税贸易战应该在接下来十年会不断的发生。每次发生感觉应该都是华人出海的利好。不管是它直接到美国的贸易也好,还是说到先到拉美地区或者东南亚地区的转口贸易,体量是会不断增长的。
关于稳定币在整个贸易支付体量里面市场份额,我可以大概预估一下:当前稳定币的总供应量是2000多亿,产生的年交易量是超过万亿的。归因到支付场景是每年4000亿(国际清算银行估算)。预估到2028年,稳定币的供应量会超过2万亿,也就是有至少10倍的增长,年化交易量应该至少超过20万亿了。归因到支付的交易就是10万亿的市场,华人贸易在整个市场贸易里面应该是占到20%以上的,到28年应该也至少每年有1万亿的TPV总量需要我们这些支付公司去完成。
所以华人出海贸易的市场是非常确定的超万亿级市场。现在我们看到的跑出来的交易量比较大的公司,比如像bridge,它的年交易量是50亿美金。BVNK之前的数据应该是说也是几十亿美金,这个数字和现在的4000亿相比,以及和未来28年的万亿相比,都是很小的数字。现在华人的市场里面显然还没有比较大的类似bridge的公司产生。所以我觉得这里面的机会还是相当可观的。
Hazel: 听起来是挺激动人心的,你会认为终局会有全球化的解决方案吗?还是可能有区域性的方案?
Claudio: 最后大概率都是地区性的。支付不是很典型的寡头生意,算是很典型的多头生意,毕竟在哪怕本地单一市场,也不能一家独大。现在微信和支付宝在中国都没有决出胜负,因为本质上它是涉及到金融监管,当然更背后就是政府,很难一家独大。
Stripe应该确实是国际化做得最好的了,他们的打法也是不断的在本地收并购。Stripe最大的市场部分体量还是在欧洲和美国,在其他地区,它更多的是通过在和本地的支付公司合作以及收并购来去完成它的全球化的业务。我觉得在稳定币支付体系下面大概率也是一样的,很难有巨头去把全球都给覆盖到。我觉得比较难。
Hazel: 你们作为服务华人贸易跨境支付的市场,会期待人民币稳定币的出现吗?还是说不一定是你们或者是从业者,还是说觉得其实美元稳定币就可以。
Claudio: 我觉得大家都会期待吧,毕竟大家都想对抗美元霸权,人民币稳定币的出现如果有助于做多人民币在国际贸易里面的市场份额的话,肯定是会很好的。我觉得肯定是希望人民币稳定币能能能发展的更快。当然其实不一定是人民币稳定币,它不一定是寄托依托于区块链技术的。有可能国家会发展出更好的技术。谁都不能准确的说数字人民币它不是更好的技术。说不定会比稳定币更好。
Hazel: 我觉得还是要看大家日常接不接受嘛。因为大家都知道,技术并不是最难的,难点在于大家能不能有共识。
Claudio: 一方面是支付场景,另一方面,对于我们支付公司来说,就是跟随政策的导向和国家的发展。
Ivy: 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昨天读到一篇文章,是之前做支付的Danny老师写的,有时候看会觉得大受启发。他讲的是朝圣人在海外形成的个支付网络,能够在24小时之内从泰国把1000万美金以现金的形式送到菲律宾,全程没有系统对账的,但分毫不差。
其实我想起有一些跨链解决的方案也是这样的,就在多个layer2上面提供流动性的池子。然后当用户这一端发起它跨链的时候,跨链桥其实只需要在自己不同的链上的池子做记账就可以,这些方案它们背后的价值观都是——只要节点之间互信价值就可以流通。这种实践在跨境支付里面好像也很常见,而且历史悠久。Claudio你这边还有哪些例子吗?
Claudio: 这方面的例子也是蛮多的,也是一种支付体系。不光潮汕人,还有浙商,他们在俄罗斯卖的小商品,或者是说在意大利开的小餐馆,都有大量的资金流动的需求。而且很多都是以现金为主的,他们怎么去运作这种模式?说白了就是资金池对敲,这要求大家互信的节点巨有钱,就是巨大的钱庄才能把模式给玩通。
比如刚才几个例子,俄罗斯卢布它怎么样去回款到亚洲变成美金,其实说白了就是A给B一笔卢布,B要有能力在香港有足够的美金能去换出来。另一方面在俄罗斯境内要有足够的卢布消化能力,所以这个现象确实是非常有意思,就是不管金融科技怎么去发展,不管所谓的支付网络怎么发达,我觉得这种模式一定一直存在,这其实就是金融的本质是信任。支付的尽头可能就是潮汕人,哈哈,因为其实尤其是海外,很多银行甚至都要和潮汕的钱庄建立合作关系,有时候银行的钱需要周转,都找钱庄。
Hazel: 我又想到中东有体系也很类似,叫哈瓦拉。我最早是看一本书叫个南中国的世界城,但是数据有稍微有点早了,是个美国学者研究广州,因为当时有很多非洲人,他们会用这种转账体系,后来就去查了一下,阿拉伯语叫哈瓦拉。它类似于古代钱庄票号,具体的操作就是说,你要汇款,你就把钱和密码给当地的哈瓦拉经纪人。然后就把密码去告知收款人,发送方的经纪人就会去联系收款地的另外经纪人,跟他说要多少钱,密码是多少,然后当地的收款人就可以凭着密码比对来确认,接收方的经纪人就会把钱给他,就是这样体系。
应该是在中东地区用的比较多,现在甚至部分受到英国或者其他机构的监管。我当时就觉得挺有意思的,因为我也看行业挺多年了,应该真的是今年读这本书的时候才知道有这样体系。
Ivy: 这过程当中完全没有涉及到任何的结算,钱它没有从A到B,根本就没有过去,它就是一个记账的过程。尼日利亚个礼品卡也是差不多这么一个汇款过程,比如说汇款人在美国要把钱汇到尼日利亚去,他买一张礼品卡,然后把这卡号拍照发给在尼日利亚的卡商,卡商就获得了这张礼品卡的全部价值。然后卡商再把奈拉交给汇款人在尼日利亚的家人。
Claudio: 事情本质上是在于外汇的流通不畅,这种情况下,礼品卡就变成了价值的载体,这也其实催生了很多个外卡收单里面做礼品卡的部分。
6. C端市场,潜力巨大但竞争激烈
Ivy: 我们基本上聊完了2B,也聊一下支付地图另一边——2C支付。你心目中一些做的比较好的兼容稳定币的2C支付企业吗?他们有哪些能力是比较出色?像巴西的Nubank,英国的Revolut。
Claudio: 现在在欧洲地区Revolut也可以像Robinhood一样用稳定币直接买股票,他们之前一直在很激进地做事。我浙大的师弟还投了Revolut,非常看好,觉得他们未来是世界前十大银行之一。
Hazel: 我在英国的时候就申请了Revolut的卡。是挺好用的。我到现在虽然我已经搬到法国了,但我还是有时候会用它做转账。
Claudio: 其实从Revolut我们就看到c端的潜力要比b端大10倍不止。其实我们也有梦想做c端,但能力和资源不足嘛,所以我们最终是选择了b端。
实话实说,c端的网络效应也是更大的。我觉得如果真从现在全球的市场格局来看,肯定像Revolut这些已经做了很多年的传统的c端的数字银行,他们无疑是走在了很前面。但现在也我觉得也有一些c端弯道超车的机会。就从稳定币角度出发。我觉得核心可能还是由场景出发去服务一部分的地区群体,可能会超车超的比较快一些。因为Revolut它最早也是从服务欧洲地区的换汇起家。因为欧洲它大家不光是用欧元的,欧元是大家统一的结算货币,但因为欧洲国家很多,英国用英镑,瑞士用瑞朗的。欧洲人他们之前在跨境旅行的时候,换汇就是一个很强的需求。
Hazel: 我自己在欧洲,我的体感是Revolut开卡很方便,因为欧洲的传统银行开卡真的非常的复杂,一定要去约时间面谈,要跟顾问鏖战一个多小时。因为我前两周刚就去开了一张新卡,如果你在Revolut上点一点,一分钟之内肯定可以搞定所有的事情,所以完全难度不一样。
Claudio: 现在的稳定币做c端的可能有两个机会,就是我刚才说的,你找好一部分区域性的群体,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
Hazel: 大家对Nubank比较熟悉,因为巴菲特投了他,我前两天在看Circle的招股书,好像USDC在边跟他们合作也比较多。
Claudio: Nubank我觉得挺厉害的。我觉得c端能把贷款做的比较好的,是优秀的公司。Nubank它就是贷款做的比较好。你能做贷款才是真正的银行。因为银行你光存钱不放贷的话,利润从哪来呢?所以在c端做贷款,是潜力很大的,你如果瞅准了地区,它是向上发展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国家的发展,它的居民的消费能力是在不断提升的,所以他们的贷款相应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在这些国家地区机会比较大。Nubank他当时就是瞅准了时间点,当时巴西地区发展潜力还是蛮大的,发展速度也很快。
我还有师兄在墨西哥做的公司叫Stori,当然他们不涉及稳定币,就是做传统的数字银行,专注在墨西哥的就是中产阶级发卡。因为在之前,在墨西哥发卡的银行和公司只服务了高产阶级一部分群体,但其实中产也是极具贷款需求的群体,所以他们现在就做得超级好,是估值几十亿美金的独角兽。
Hazel: 下次应该介绍Stori来上一下我们节目。我看出来了,浙大帮很厉害。
Hazel: 你刚刚讲的放贷,其实我们上一集节目,郑迪总也提到,他觉得未来一定会出现链上银行,就是通过稳定币直接来放贷,然后稳定币直接去产生信用派生,这是更大的有想象力的故事吗?因为你光让大家存钱或者用,其实绑定不深,但是我放贷给你,你就必须要接受稳定币,这可能是稳定币Mass Adoption的很重要的途径。
Claudio: 我蛮看好这部分的潜力的。当然之前很多人都在想做链上的信贷,但逻辑肯定是不成立的。原因不是说稳定币在贷款上的应用不好,而是链上大家之前一直在讲去中心化,你去中心化了,你怎么做信贷呢?只能做抵押贷嘛。你一定要中心化,你能追溯到每个人,你才能做信贷。
Ivy: 信贷这一方面,一切都关乎于风控模型,2C贷款就是关于风控模型,你没办法收集用户实际的数据,就很难把模型跑起来。
Claudio: 所以链上你全是匿名,全程去中心化肯定不行。
Hazel: 用信用分去评估还是有可能的,这块真的是传统机构会有一定的优势。
Hazel: 刚刚也提到发卡的事情,我知道KODO其实也有卡bin的业务,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卡这块的业务?先给大家科普一下什么叫卡bin。你们做的主要是什么样的生意?
Claudio: 卡行业链路从上往下理的话比较清楚,就最源头端其实就是Visa和Mastercard为首的是六大卡组织。卡组织会发展代理成为他们的发卡行,发卡行就帮他们发卡,所以卡组织在全球各地去做发卡行的招募嘛,登记完了之后,这些发卡行就有资格去代表他们去发出他们规定的卡in。
卡bin其实就是一串代码,识别每个不同的卡bin代表了不同的卡的类型,区别就在于场景和功能,是预付卡或是信用卡。所以它就给各不同类型的发卡行提供不同的卡bin。这些发卡行,比如香港的发卡行,比如REAP,可能给Visa报备的,说是旅行OTA业务,广告营销业务,或者是说像商家消费业务。这种不同的业务类型,VISA就会给它不同的卡bin。
REAP它成为了发卡行之后,它就可以再去包装成一些接口,再去发展他自己的代理。大家通常称为他们是二道贩子,但其实也都还好,大家就是做中介嘛。毕竟拓展生意也需要大家共同的力量去拓展的才会快一点。
REAP包给一级代理之后,一级代理又包了一层,然后再去给二级代理。我们现在的业务也是二道贩子,当然,好在是一级代理商,我们直接从个发卡行里拿到一些卡bin,所以我们会再去给一些想做C端发卡的这种金融机构或公司提供卡片。
这里面的好处是方便快捷,用我们的卡片,可以很快地开展业务。不用去跟这些发卡行去打交道。因为跟发卡行打交道也是很烦的,他们又要你交保证金,又要审查你的合规资质,又要你做很多风控的开发,像REAP这种一级代理,他们把这些都给你处理好,就让你能轻量级地去用,所以就诞生了这样的产业链。虽然说大家可能是难听点是二道贩子或者中介,但其实每个中介在里面也是提供了一定的价值。
Hazel: 我觉得也是一种SaaS,就是合规as a service。
Claudio: 卡这方面也有2B的业务模式,我们会给企业去发卡,企业用卡主要是采购,营销和发薪。如果服务企业的话,你不用直接面对c端,因为c端用户有时候事很多,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你像服务b端的话,b端也事也多,但你只需要服务数量有限的几家。所以从运营成本或者从ROI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做企业级用卡也还不错。
Ivy: 最后就来到我们知无不言的经典环节了。Claudio有哪些希望了解的问题?以及你希望我们继续采访哪些项目,可以讨论哪些话题。
Claudio: 我对稳定币也挺比较感兴趣,因为说白了我们这种企业级支付平台就是稳定币的下游嘛。稳定币我们我理解就是未来的商业银行,我们支付公司就是抱着商业银行给他们做这样的,说白了就是现在有哪些你们觉得做稳定币做得比较好的,以及我更想了解一下,从他们的视角来看,现在市场稳定币应该去怎么做增长?
Ivy: 那就要采访Circle的CEO了。
Hazel: circle我们说不定真的以后会可以约到,但是我觉得个考虑可能想问的是在稳定币法案通过之后一定会出现很多新的银行机构去发的稳定币,哪些是会比较有潜力?然后要怎么在市场里面拿到更多的份额?
Claudio:是的,然后他们对于整个生态怎么看。
Hazel: 明白,我们可以就后续多关注这些问题,这肯定也会是我们播客比较很重要的方向。
Ivy: 好的,感谢Claudio,今天这一期节目就到这里。
- 稳定币机构想进严监管的欧洲?这里有一些建议
- 移动支付网早报8.19:邮储银行强化核实数字人民币个人信息,日元稳定币将发行
- 韩国金融服务委员会FSC将于10月提交稳定币监管法案
- 韩国四大银行加速筹备稳定币发行,计划与Circle CEO会面
- RedotPay在英国和欧盟推出即时法币兑换稳定币服务
- BVNK与Paxos合作扩展稳定币支付服务至全美50州
- MetaComp使用CNT Carbon稳定币进行实时跨境支付
- 【出海周报】南沙鼓励跨境支付 多家机构获牌 香港稳定币再添新玩家
- Paxos再次申请美国国家信托银行牌照,迎合稳定币新规
- 【数币周报】香港金管局、证监会发表关于稳定币联合声明,南沙鼓励企业跨境交易使用“货币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