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监管浪潮下,稳定币的合规风险与突围之路


2025-9-11 8:54来源:移动支付网    作者:曼昆区块链法律服务

2025年成为稳定币发展的分水岭,全球监管框架加速落地并持续完善,昔日“灰色地带”被划入明确的监管范畴。这片价值超过2500亿美元的市场正经历着从野蛮生长到合规化转型的阵痛与蜕变。

稳定币的核心定义、分类和重要性

(一)稳定币的核心定义

稳定币(Stablecoin)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加密货币,核心目标是维持价值稳定(区别于比特币、以太坊等追求价格增长的加密资产),通过与法定货币、商品、加密资产锚定或依赖算法实现价值锚定,为高波动的数字资产市场提供价值基准。

稳定币本质上扮演着连接传统金融世界与加密数字世界的“桥梁资产”的角色。它既继承了加密货币的技术优势(如全球性、7*24小时运作、可编程性、点对点传输),又拥有了传统法币的价值稳定性,当前每月支撑着数万亿美元资金在加密生态内流转。

(二)稳定币的种类

根据锚定机制不同,稳定币主要分为三类:

1.法币抵押型稳定币:由法定货币(如美元)1:1锚定,储备资产多为现金、短期国债等低风险资产,典型代表为USDT(Tether发行)、USDC(Circle发行),核心风险在于储备资产的真实性与透明度。

2.加密货币抵押型稳定币:以其他加密资产超额抵押(抵押率通常超150%),通过智能合约自动调整抵押率维持稳定,典型代表为DAI(MakerDAO发行),核心风险在于抵押资产价格暴跌引发的清算风险。

3.算法稳定币:无实体抵押,依赖算法调节供需(如mint新币-销毁旧币机制)维持价格,典型案例为2022年崩盘的UST,核心风险在于算法机制失效后的“死亡螺旋”(一个恶性循环:价格下跌导致恐慌,恐慌引发抛售,抛售又导致价格进一步下跌,直到系统崩溃)。

(三)稳定币的重要性

稳定币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核心功能上:

1.稳定币最原始、最基本的功能是加密货币生态系统的“交易媒介”、“价值尺度”和“避险港湾”

在加密货币交易中,绝大多数交易对(如BTC/USDT,ETH/USDC)都以稳定币作为计价单位(价值尺度),而非波动巨大的比特币或以太坊。这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价值衡量标准,避免了用波动资产衡量波动资产的混乱。

当市场出现剧烈波动或不确定性时,交易者可以迅速将持有的比特币、以太坊等高风险资产兑换成稳定币(如USDT、USDC)来规避风险、锁定利润或暂时离场,而无需将资金完全撤出加密生态系统(兑换回法币通常耗时且昂贵)。这大大提高了资本效率和市场流动性。

2.稳定币在全球支付与汇款体现出成本低、速度快、以及金融包容性强的特性

稳定币利用区块链技术,为跨境支付和汇款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与传统银行电汇(可能需要数天,手续费高昂)相比,稳定币转账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且手续费极低,不受工作日和时区的限制。

此外,稳定币还为全球数以亿计没有银行账户但能够上网的人群提供了接入全球金融体系的可能,人们只需要一个数字钱包即可接收和持有价值稳定的资产。

3.稳定币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血液

没有稳定币,DeFi的繁荣和发展将难以想象。几乎所有借贷、交易、衍生品协议都使用稳定币作为基础资产。例如,在Aave、Compound等借贷协议中,用户大量存入USDC、DAI等稳定币以赚取收益,或借出稳定币进行其他投资操作,其利率市场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稳定币构建的。在MakerDAO中,DAI稳定币更是整个协议的核心产出,用户通过超额抵押其他加密资产来生成DAI,从而将波动性资产转化为稳定性资产。在Uniswap、Curve等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中,稳定币交易对(如USDT/USDC)日交易量常超10亿美元,是所有交易活动的基础。

4.稳定币是传统金融(TradFi)数字化转型的“催化剂”

传统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探索区块链应用的首选工具是稳定币。稳定币是他们进入加密市场风险最低、最熟悉的入口。当前最具潜力方向的RWA(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稳定币是核心结算工具,推动股票、国债、公司债券等传统资产被“代币化”并在区块链上交易,创造新的投资机会。

谈稳定币必谈合规

2022年5月,算法稳定币UST与其姊妹代币Luna在数日内螺旋式崩盘,超过400亿美元的市值瞬间蒸发。这场灾难并非孤例,它如同一颗投入加密湖泊的巨石,其激起的涟漪深刻揭示了稳定币繁荣表象下的裂痕:它暴露了算法机制的致命缺陷、引发了市场对稳定币储备资产充足性的质疑,更向全球监管机构拉响了最高警报。

稳定币远不止于是一种“不波动的加密货币”。它是加密经济的基础设施,是全球支付的新范式,更是连接两个平行金融世界的战略桥梁。其重要性使得它的合规、透明和稳健运行不再仅仅是行业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全局性议题,这也是全球监管机构如今对其高度重视的根本原因。

头部稳定币(如USDT、USDC,合计占全球市场超85%)的规模及其与传统金融系统的交织,已具备“系统重要性”,其风险可能传导至传统金融,接近“太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临界点。这决定了合规不是“可选项”,而是“生存前提”,三大核心原因如下:

1.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传导

一家主要稳定币(如USDT)的崩盘将不再局限于加密市场。由于其被众多传统对冲基金、上市公司和支付公司持有,它的失败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链上DeFi协议的大规模清算,并迅速通过机构投资者蔓延至股票、债券等传统金融市场,可能触发全球性的流动性危机。合规的储备资产审计和赎回保障,是防止这块骨牌倒下的第一道防线。

2.阻断非法金融活动

稳定币的全球性、准匿名性(链上地址可追踪,但用户身份不直接关联)和点对点传输特性,使其极易被用于洗钱、恐怖主义融资和逃避制裁。2023年全球涉稳定币的非法交易规模达到120亿美元,其中超60%流向跨境制裁地区,若无严格的KYC(了解你的客户)、KYT(了解你的交易)和制裁筛查合规要求,这条高效的金融高速公路将成为犯罪分子的完美工具,从而引发主权国家严厉的监管打击。

3.维护货币主权与金融稳定

美元稳定币在新兴市场的广泛使用(如阿根廷、土耳其超20%的跨境贸易以USDT结算),当私人公司发行的美元稳定币在海外市场被广泛采用时,它实际上是在执行一种“影子美元化”(在一个国家里,老百姓自发地使用美元来代替本国不稳定的货币进行储蓄和交易),这侵蚀了其他国家的货币主权和货币政策有效性。对于美国自身,若未受监管的稳定币广泛用于支付,其潜在的挤兑风险可能威胁本土金融稳定。因此,合规不再是行业选项,而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必然要求。

谈论稳定币必谈合规,是因为其“基础设施”的属性决定了它不能再享有早期加密货币的“灰色地带”红利。合规不再是束缚其发展的枷锁,而是其能否被主流金融体系接纳、能否持续生存下去的准入许可证和信任之锚。全球监管的浪潮并非要扼杀创新,而是试图在为时已晚之前,为这匹脱缰的野马套上缰绳,引导其走向透明、稳健和负责任的未来。

稳定币面临的主要合规风险

(一)法律定性风险——监管认定差异导致合规成本激增

不同司法管辖区对稳定币的认定存在差异:

1.美国监管机构仍在争论稳定币应被视为证券、商品还是货币传输工具。例如: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倾向将基于特定项目发行的资产抵押型稳定币认定为证券,CFTC(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则认为其可能属于商品,OCC(美国货币监理署)则允许银行发行“支付型稳定币”,多头监管导致发行方需同时满足多套合规要求。

2.欧盟MiCA法案将稳定币划分为“电子货币令牌”(仅锚定单一法币,如USDC)和“资产参考令牌”(锚定多类资产),前者需满足电子货币监管要求,后者需额外提交风险准备金方案。

3.香港《稳定币条例》则将稳定币视为一种需要受到严格监管的支付工具(关注的是稳定币作为价值存储和支付媒介),而非证券或其他类型的资产。

这种定性上的不确定性,以及监管机构(如美国的SEC、CFTC,或欧盟的监管机构)可能会突然出台一套严格的新法规、并将现有模式认定为不合规,将导致稳定币发行方面临巨大的合规复杂性和成本。

(二)储备资产风险——不透明易引发挤兑危机

储备资产的真实性、充足性和透明度是稳定币面临的核心挑战,当前行业仍面临三大问题:

1.储备资产不足。2019年,Tether(USDT)仅74%由真实资产支持的情况曝光,尽管该公司长期声称完全抵押。截至2024年Q3,Tether披露储备中短期国债占比超60%,但仍因审计频率(每季度一次)低于USDC(每月一次)而受到质疑。截至目前Tether也已改为至少每月发布其储备报告,并且通常会提供每日更新的储备数据。

2.资产不合规。部分小型稳定币将储备资产投向高风险领域(如股票、加密资产),2023年某稳定币因储备资产暴跌30%,触发脱锚。

3.披露不充分。仅30%的稳定币发行方公开储备资产的具体托管机构与明细(2024年加密行业报告),投资者难以验证资产真实性。

根据美国《GENIUS法案》、香港《稳定币条例》等新规,储备资产需100%为现金、短期国债等高流动性资产,且需每日审计,发行方需满足严格的资本、流动性和披露要求。

储备资产不透明或不足额会直接引发挤兑,导致脱锚。发行方将面临监管机构的巨额罚款、暂停运营令甚至刑事指控。

(三)反洗钱与反恐怖主义融资(AML/CFT)风险——监管处罚的重灾区

反洗钱(AML)和反恐融资(CFT)是监管关注的重点。稳定币的价格稳定性和全球可访问性使其成为洗钱和规避制裁的有吸引力的工具。

与波动较大的加密货币不同,稳定币允许不良行为者在转移资金的同时保持资产价值。监管现在要求严格的KYC(了解你的客户)、KYT(了解你的交易)和报告可疑交易(频繁小额转账聚合、跨境大额转账等可疑行为)程序,违反AML/CFT法规将招致最严厉的处罚,并严重损害声誉。

(四)市场诚信风险——投资者保护的薄弱点

稳定币市场存在两类核心诚信风险,直接损害投资者权益:即市场操纵和虚假陈述。巨额稳定币可能被用来操纵比特币或其他加密资产的价格。

关于储备资产、算法机制的虚假宣传或信息披露不足也会误导投资者。监管要求现在更加严格,旨在确保投资者不会因信息不充分而蒙受损失。

(五)系统性风险——金融稳定的潜在威胁

系统性风险是金融当局最关心的问题。DeFi协议持有数十亿稳定币,即使一家主要发行商出现问题,也可能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引发一系列清算。想象一下多米诺效应:一种主要稳定币崩溃,使用它作为抵押品的借贷协议开始崩溃,质押其代币的用户遭受严重损失。很快,冲击波就会蔓延到已经开始整合加密技术的传统金融机构,这种连锁反应可能是毁灭性的。

(六)制裁合规风险——全球化运营的难点

稳定币发行方面临多国家、多地区的制裁合规要求,核心挑战包括:

1.制裁名单差异。OFAC(美国财政部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欧盟理事会、联合国安理会的制裁名单存在重叠但不完全一致,例如某实体被OFAC制裁但未被欧盟制裁,需针对性设置筛查规则。

2.链上地址筛查。智能合约地址也可能被列入制裁名单。例如:“部分发行方通过链上地址黑名单系统(如Circle的USDC会冻结OFAC制裁地址资产)、智能合约内置制裁筛查模块,避免稳定币流入制裁地址,实现实时合规。

3.去中心化矛盾。部分去中心化稳定币难以强制冻结制裁地址资产,面临合规与去中心化平衡的难题。

全球合规的复杂性要求同时满足多个国家不同的制裁名单和要求,稳定币发行方必须在技术创新与合规义务之间找到平衡,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运营成本和合规难度的增加。

(七)跨境与司法管辖风险——监管套利的终结者

监管套利(利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监管规则的差异和漏洞,选择在监管最宽松、成本最低的地方开展业务,以此规避严格监管)是稳定币市场的一个现实问题。项目方可能选择在监管宽松的地区注册,但其用户却遍布全球。

这就产生了“地狱级”的合规难题:需要同时遵守上百个司法管辖区的不同法律,操作难度极大。不同国家监管政策的不一致甚至冲突,让发行方无所适从。

全球监管趋势

全球主要司法管辖区正在积极行动,已将稳定币纳入监管框架:

(一)美国监管框架

美国采用了多头监管格局(SEC、CFTC、OCC、财政部),《GENIUS法案》允许非银行实体(NBEs)和受保存款机构(IDIs)子公司作为发行方。该法案强调赎回过程,要求发行方建立清晰的赎回政策和程序,确保稳定币持有者能够及时赎回。但该法案并未强制要求稳定币在二级市场保持面值,而大多数交易正是在二级市场进行。

(二)欧盟的MiCA框架

欧盟《加密资产市场法案》(MiCA)为稳定币设立了全面、严格的监管框架,包括牌照要求、储备资产要求和持有人权利等。

MiCA将稳定币分为两类:“电子货币令牌”和“资产参考令牌”,并对两者实施了不同的监管要求,旨在确保监管与风险水平相匹配。

(三)中国的二元监管

中国对稳定币采取了独特的二元监管:在大陆严禁稳定币发行和交易,而在香港则实施了一套完善的监管制度。

香港《稳定币条例》于2025年8月正式实施,要求100%储备资产隔离,储备资产需为现金、美元或港元国债等高流动性资产。

香港证监局还要求由香港持牌银行托管,每日审计并确保次日赎回的能力。这种审慎的监管方式旨在使香港成为全球数字资产创新中心。

(四)国际组织监管趋势——推动全球统一监管标准

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和国际清算银行(BIS)等正在制定全球统一的稳定币监管建议,旨在防止监管套利和确保全球金融稳定。FSB于2023年7月发布《加密资产活动全球监管框架》,要求稳定币发行方满足“储备资产充分性、赎回机制透明性、反洗钱合规、系统性风险防范”四大核心要求。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于2024年最新修订了《加密资产风险敞口审慎处理》标准,并已于2025年1月1日正式实施,就银行持有加密资产(包括稳定币)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严格、审慎的全球统一框架,旨在应对加密资产带来的风险,同时维护金融稳定。

合规路径:发行方与投资者的行动指南

(一)发行方:构建全维度合规体系

稳定币发行方面临着多维度的挑战,需要从拥抱监管、储备资产管理、技术合规、风险防控四个维度构建全面的合规体系。

1.主动拥抱监管。优先在监管明确的地区(如美国、欧盟、香港)申请牌照,定期与监管机构沟通,避免合规突袭。

2.规范储备资产管理。严格按照监管要求配置储备资产(如100%现金+短期国债),选择头部托管机构(如香港汇丰银行),并由合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定期出具储备资产审计报告,公开储备资产明细(包括托管账户信息、资产类型占比)。

3.强化技术合规体系。投入资源建设一流的AML/KYC、制裁筛查系统,例如:头部发行方多采用“链上交易追踪+线下身份核验”结合模式(如USDC要求大额用户完成人脸识别+地址溯源)。同时接入Chainalysis等第三方合规工具,实现跨链交易的KYT筛查。在网络安全风险方面,需防范网络攻击导致资产被盗、私钥丢失、区块链网络故障、智能合约代码漏洞、网络分叉等等。

4.完善风险防控。定期开展压力测试(如模拟10%用户集中赎回场景),储备资产流动性需满足30天内覆盖100%赎回需求,设立风险准备金(不低于发行规模的2%),应对突发脱锚风险,制定应急预案(如储备资产不足时的限额赎回机制)。

(二)投资者:建立风险筛选框架

投资者应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在研究任何稳定币项目前,深入了解发行方资质牌照、储备资产构成、审计历史和合规状态。偏好合规标的是降低风险的关键,投资者应优先选择像USDC这样以高流动性资产为储备、且更透明的稳定币,而不是那些缺乏透明度的项目。

最重要的是,投资者必须认清风险,明白“稳定”是相对的,并非无风险。即使是完全抵押的稳定币也面临交易对手风险、监管风险和技术风险。

未来展望:稳定币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一)稳定币的发展趋势

全球监管正在重塑稳定币的格局,但真正的稳定之锚不仅仅来自法律合规,更来自于技术透明度和市场信心。合规驱动下的稳定币将出现以下趋势:

1.行业分化加剧,合规成为核心竞争力

对于稳定币项目而言,合规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能够主动拥抱监管、实现极致透明、构建强大合规体系的项目(如USDC的发行方Circle),将获得机构信任和市场份额。

反之,那些试图徘徊在灰色地带、储备不透明、在合规上含糊其辞的项目,将持续面临监管审查和突发性风险,其生存空间会被不断挤压。

全球监管的浪潮正在将稳定币从“西部荒野”时代推向一个制度化、透明化、高度合规化的新阶段。

2.监管趋势是向全球统一监管标准靠拢

全球稳定币监管仍存在关键差距,但核心标准全球统一。无论区域差异如何,储备资产充分性(100%高流动性资产抵押)、赎回机制透明性(明确T+1或T+0赎回流程)、AML/CFT全流程合规(KYC/KYT覆盖所有用户)这三大要求已成为全球监管的通用标准。例如:美国《GENIUS法案》、欧盟Mica、香港《稳定币条例》虽在牌照申请流程、处罚标准上有差异,但均严格要求这三点,避免了发行方钻区域政策漏洞的监管套利。

3.稳定币应用场景向实体经济延伸

随着股票、债券、不动产等传统现实世界资产的代币化(RWA)加速,稳定币因价值稳定和合规透明将成为RWA交易的首选结算工具。稳定币作为跨境支付的工具,实现了降本增效。目前,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已成为稳定币跨境支付的核心场景,未来还将向企业跨境贸易、供应链金融、工资发放等领域延伸。

4.资产储备保守化

监管要求储备资产必须是现金、短期国债等高质量流动资产。这将迫使发行方放弃高风险投资策略,转向更透明、更安全的模式。

(二)稳定币的挑战

尽管格局向好,合规驱动下的稳定币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赎回机制衔接缺失。当前多数监管聚焦在一级市场赎回(发行方直接赎回),但二级市场(交易所市场)的稳定机制仍缺失,需明确二级市场脱锚时的应对规则。

2.技术标准不统一。智能合约安全、跨链交易合规、数据隐私保护等技术层面的标准尚未全球统一,可能导致技术合规壁垒。

3.金融主权挑战。大规模稳定币可能影响国家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和金融主权。如果稳定币与主要金融系统深度关联,其失败可能引发更广泛的金融动荡。

结语

未来已来,合规不再是选项,而是生存的基石。无论是发行方还是投资者,唯有主动拥抱监管、强化风控、提升透明度,才能在这场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稳定币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替代法币,而是成为数字时代金融基础设施中一道稳定而高效的光。

这条路注定漫长且充满挑战,但也正是这些挑战,推动着稳定币走向更成熟、更包容、更可持续的未来。我们正在见证的,不仅是一场技术的进化,更是一场金融文明的演进。

本文作者为揭晖律师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5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