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信消金「走下神坛」


2020-6-28 8:54来源:移动支付网    作者:镭射财经

2010年,中国第一批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相继开业,北银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和锦程消费金融共同开启了消金行业持牌经营时代。

其中,捷信消费金融(下称“捷信”)曾长期占据行业的头把交椅,营业收入、净利润、总资产方面都远超其他消金公司。

然而,这种状况近年来正在发生变化。

以2019年为例,尽管捷信成为行业首个资产过千亿的公司,却难掩营收、净利润均同比下降,净利润排名被招联金融赶超的事实。

失去头把交椅后,捷信可谓“坏事连连”,不论是去年取消在港股市场的上市计划,综合费率过高、催收方式暴力,还是今年疫情冲击下,原有线下渠道人员开始优化,开启线上转型之路,又或是在36%借款利率的合规要求下,消金行业对精细化运营、包括风控实力在内的金融科技的迫切需要,都让捷信曾经龙头老大的光环褪色。

终止上市后曾陷入“退息”风波

去年7月,捷信披露招股文件,拟在港股上市后,外界对其成为首个上市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抱有极大希望和信心。

4个月后,捷信决定不再推进上市进程,将原因解释为一系列不可预见的挑战影响了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及资本充足,不需要通过上市来保持业务增长。

上市计划的终止,没有掩盖捷信收取高于36%借款利率的事实。招股书中,捷信透露,“过去对贷款产品收取超过36%的利率”,“或无法遵守中国规管消费金融行业持续演变且严格的合规要求”。

在部分法院判决中,捷信主张超过24%的费用也未被支持。以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的判决书为例,2019年12月11日,该法院支持捷信要求被告偿还所欠贷款本金的诉讼请求,但认定消费借款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罚息及复利)及月贷款全部费率已超过年利率24%,对捷信主张的超过年利率24%的部分不予支持。

▲来源:中国裁判文书网

判决背后,是监管部门对利率红线的要求进一步强化。2019年10月11日,《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正式发布,明确非法放贷行为人以介绍费、咨询费、管理费、逾期利息、违约金等名义和以从本金中预先扣除等方式收取利息的,相关数额在计算实际年利率时均应计入。

监管部门出手,旨在解决不少消金公司通过打擦边球的方式,规避36%利率红线的问题。作为一笔糊涂账的借款利率,向来容易引起各类纠纷。

今年初,捷信更是一度陷入“退息”风波。有贷款中介指导操作,并出售“退息教程”。彼时,作为投诉大户的捷信,在某平台上的投诉量由2019年11月的1.3万件跃升至今年3月的3.2万件。

▲来源:网络

事后证明,该退息教程可信度存疑,但一哄而上的上万件投诉集中指向利息过高,也让捷信成为众矢之的。

这家将现金贷作为主营业务,并将贷款例子作为主要收入的龙头老大,巅峰时期拥有5.7万名雇员、26.1万个销售点、2.2万名催收人员队伍的优势正逐渐瓦解,解决人员优化、线上转型的新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线下渠道是功臣,也是负担

在捷信崛起的过程中,线下渠道特别是手机、数码立下了汗马功劳。线下网点推广、驻店推广的地推模式,既让捷信赢得线下一哥的地位,也带来回报周期长、利润率低,线下虚假宣传,丧失线上红利等问题。

为了促成更多贷款交易,从中获得提成,捷信线下人员的违规操作不足为奇。据媒体报道称,2018年3月,扬州某手机店的捷信业务人员为办理分期未通过的在校大学生重新申请银行卡,并要求其向客服隐瞒学生身份,同时在该名大学生办理完业务后,才告知其需要交纳首付,与门口张贴的“0首付0利息,比网上还便宜”广告词不符。

线下虚假宣传只是一方面,重线下的运营模式在移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玩得风生水起,而在智能手机交易量萎靡的当下,却遭遇着挑战。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加码线上转型成为捷信的首选。在线下业务向线上转移的过程中,如何裁减庞大的线下人员队伍,降低所负担的人力成本,实现轻装上阵,摆在捷信面前。

对于企业来说,提升考核指标、降低工资待遇,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变相裁员方式。

据《中国企业家杂志》报道,捷信对基层销售人员提出了强制性的业务考核——“每人每月的业绩考核,要求数量上必须达到15单或业绩金额上必须达到20万到30万元,二选一”。

有的没能完成考核任务被裁掉,还有的选择主动离职。仅去年6月30日到9月30日,捷信员工就由4.5万人降至4.3万人。

有用户在微博上评论,“捷信软裁员,耗着一线员工明面上不赔偿也不辞退,背后搞走员工,经理以上级别人员都有赔偿,唯独一线什么也没有,区别对待员工,实在可恶,业绩都是一线创造出来的,不要的时候就一脚踢开”。

▲来源:微博

裁员,是巨头转型线上,转变线下重资产运的方式和手段,但从时机来说是否恰当,还有待时间检验?

线上转型短板如何补足?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让捷信医美分期业务受到冲击的同时,也加速了其向线上转型的步伐。

与2012年成立的滴滴、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公司,和2015成立的马上金融、招联金融等持牌消金公司相比,捷信在线上的发力,算得上是后知后觉。

2011年开始,三大运营商推进4G网络商用,引发智能手机换机潮,移动互联网时代呼之欲出,被视为继互联网和电商潮之后的又一次“强台风”。

同时期成立的互联网公司中,抓住移动互联网创业的最后一波红利的,都享受到用户几何式增长的风口机遇,成长为滴滴、字节跳动、快手一般的互联网小巨头。

除移动互联网公司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外外,2011年后接连成立的持牌消金公司中,不少将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作为发展重点,或进军医疗、教育、生活服务等刚需场景,或依赖背后的股东生态开展场景建设,线上线下业务动态调整。

以招联金融为例,其与29个省份、2万个联通线下营业厅展开合作,与联通手机营业厅合作开发“沃信用分”,上线招联分期商城。马上金融则在强化重庆百货、物美控股股东方等线下零售场景的同时,涵盖零售、教育、旅游、3C等线上消费场景。

反观捷信,长期以来在线上线下发展中重线下。其招股书显示,2017年线下放贷金额占比为64.17%,2018年通过线下放贷金额占比为51%,2019年第一季度线下放贷金额占比为49%。

疫情中,线下场景局限性尽显。受限于人群聚集有利于病毒传播,线下场景几乎停滞。镭射财经此前独家消息,捷信医美分期业务于2月24日开始全线冻结,待疫情结束后解冻。作为一家头部消费金融公司,捷信冻结医美分期业务也就意味着医美分期领域的寒冬来临。

今年2月26日,捷信在内部信中称,已经开始转型,“这是公司在流程自动化与数字化领域取得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必然改变。未来将专注于与客户最密切相关,能给公司带来最大价值的项目。”

但线上转型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在业内人士看来,“捷信的线下业务太重,很多互联网巨头入局消金后,(捷信)相当于一个穿着厚重盔甲的武士,要面对很多身着轻薄防弹衣的对手。”

其中,风控审核方面的短板,是决定一家消金公司能够构建起核心竞争壁垒的关键。镭射财经注意到,今年6月以来,不少用户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表示,被捷信频繁拨打骚扰电话,并被错认为某人,在用户明确表示真实身份后,仍然继续收到捷信方面的来电。

▲来源:微博

捷信对此回复称,“如果您未在捷信公司办理过业务,请您直接联系捷信400-811-3200按2接人工告知相关情况,公司会安排专员核实处理”。但用户质疑,捷信在拨打电话前未审核清楚,为何需要用户在被骚扰后主动联系并解释。

对借款人留存的联系方式及通讯录信息进行核实,是消金公司最基本的审核要求。如果不能保证减少对无辜用户的骚扰,那么消金公司的声誉和风控实力将受到极大质疑。

此外,中国裁判文书网披露的判决书显示,2017年,捷信职员杨某与他人一道,利用捷信办理现金贷款的审批流程不是很严格、员工工号密码非秘密等问题,在三个月中冒用他人身份申请“现金贷”贷款98笔,骗取资金323.39万元。

如何确保类似事件只是个案而不扩大化,保护客户个人的数据安全,提高借款人对公司的信任度,捷信还需要补课。但对逾期借款人的催收方式被指暴力,则是不争的事实。

催收挣扎在道德和法律困境

作为捷信另一法宝的催收队伍和能力建设,也面临着多重困境。

招股书显示,捷信拥有约22,000名实地及电话催收代理的庞大团队,运用收款算法及新技术,成本效益及效率不断优化。庞大的催收队伍,是要为不良贷款负责的。

▲来源:捷信招股书

2010年,捷信高层曾对媒体表示,与拥有储蓄的银行不同,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容忍相当比率的坏账发生,但对于捷信来说则不可能忍受。“不管逾期多久,我们都会坚持催收,不希望去定义什么是‘坏账’。”

有媒体在报道中指出,面对极难收回的贷款,捷信还不惜派人上门。对于那些流动性很强的劳动力,它也防了一手—早在登记资料的时候就要提供家乡亲友的联系方式。总之不论到哪里,都要找到这个人。

有的借款人认为捷信涉嫌暴力催收,并在社交平台发文声讨。在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张羽看来,暴力催收的本质,应该是现有的信用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导致的。并且早期的民间借贷的催收方式普遍以施压的方式进行,因为部分无法按时还款的借款人是根本没有还款意愿的,所以通过各种手段的施压来迫使还款人增加还款意愿。

但“各种手段的施压”,不能越过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为催收债务采取的辱骂、恐吓、威胁等软暴力手段已经引起公安部门的注意。同时,针对逾期借款人的频繁投诉,运营商或采取关闭电话线路的惩罚方式,给催收工作带来损失。

镭射财经认为,捷信多年来重线下运营的方式,成功助其登上行业老大的位置,却也日益凸显在获客营销、风控管理等方面的短板。更重要的是,补足短板需要时间,那些充满雄心壮志的竞争对手们,如招联金融、马上金融,会给捷信这个时间窗口吗?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