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工行前行长谈互联网金融


2014-5-9 9:26

对话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从字面就可以理解其本质意义,互联网+金融。也就是说目前的金融体系只是依附互联网的外衣。站在另一个角度分析,互联网仅仅是金融体系的一个渠道而已。既然是一个渠道,它就存在通畅和堵塞的两种状态。既然是渠道,它就会存在旧的渠道被新的渠道替代的命运,这是最为寻常的一种逻辑常态。

  对于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体系,先把问题抛出来,1)什么才是互联网金融 ?2)银行落伍了吗?3) 互联网企业是如何介入金融业务的?4)从覆盖面(渠道角度)和渗透率怎么看待互联网金融?5)监管方式应该选择怎样的方式才能适合目前市场的发展?6)现在一直没有出来像样的监管机制,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机遇?天时地利人和基于一时而出动?7)对于互联网金融到底监管什么?

  我思考问题一向是从战略的角度考虑问题,而现在面对杨总这样儒雅博学的高端人士我不得不把战略的层次再次提高。而提高后中间可能会出现一些落空,希望大家阅读后给出建议或者意见。

  什么才是互联网金融 ?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究竟什么是互联网金融尚无统一的定义。杨总说这个按照定义来说是一个很虚的概念。按理说凡是通过互联网来运作的金融业务都应列入“互联网金融”的范畴。但我国市场目前似乎更多的是将互联网金融特指为互联网企业介入金融行业所开展的那些业务。对这些概念的研究和廓清可能还需假以时日。其实,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一个服务过程,也许这可以当做一个统一的回答的标准。

  如今互联网金融来势已经越来越凶猛,有数据可佐证: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双11”期间,仅通过淘宝平台售卖的理财宝贝,总成交金额已达到9.08亿元。如此庞大的数据,对于这颗冉冉升起的互联网新秀,算是交上了一份成绩不错的答卷。

  一玄认为,“单从淘宝这9亿的规模看,确实不小,比较吸引人眼球。但有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商业银行共发行将近25万亿的理财产品,且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类多种多样,包括基金、券商、私募等,理财市场对于中国居民的需求来说体量比较庞大。所以支付宝对银行甚至是整个金融系统的冲击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大,属于很小的那一滴水。”但是也重视起来。当然这些都是我去年的思考了。

  银行OUT吗?

  和工商银行原行长杨总聊天后得到以下信息,虽然现在有17000余家营业机构,但目前通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等渠道处理的业务量已占到全部业务量的78%,相当于替代了30000多个物理网点。我们自主研发的核心应用系统支撑了海内外庞大经营网络的平稳运行,目前日均业务量为2亿笔,每秒处理业务的峰值达到6500笔。去年全年的电子支付结算金额达到332万亿元人民币,结算笔数超过了130亿笔。

  我之所以要罗列上述这些情况,意在说明中国的银行业并非如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不会运用互联网技术,缺乏对各类数据的分析整合能力。中国的银行完全应该,也有条件在互联网金融崛起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快自身的发展。中国的银行在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供金融服务、实施内部管理方面没有落伍而且正在继续前行。

  此外,应该指出的是,互联网企业介入金融业务实际上很少能脱离银行的基础服务而自行处理,例如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客户身份认证还是需要通过银行的客户信息进行的,资金划拨和清算则一定是要通过银行系统完成的,等等。总之,对这些问题都应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互联网企业是如何介入金融业务的?

  目前我国的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金融业务基本可以划分为支付结算类、融资类、投资理财保险类等几大类。在支付结算业务中,首先是那些依托自有网上购物网站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支付平台。这类平台具备在线支付、转账汇款、担保交易、生活缴费、移动支付等功能,代表企业有“支付宝”、“财付通”等。

  在融资业务中,类型很多,结构各异。例如P2P模式,原本是指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并完成的小额借贷交易。正常的P2P具有单笔交易金额较小,供需双方以个人、小企业为主的特征。

  目前媒体报道最多、网络最为热议的就是以“阿里小贷”为典型代表的,基于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而形成的融资模式。它与传统金融依靠抵押或担保的模式不同,主要基于对电商平台的交易数据、社交网络的用户信息和行为习惯的分析处理,形成网络信用评级体系和风险计算模型,并据此向网络商户发放订单贷款或信用贷款。

  整体来说,互联网企业进军金融行业还只是从金融边缘的小零碎资金开始,如果这样的一种状态都让人沾沾自喜盲目自大的话,那互联网企业最多也就是尝尝金融皮毛的味道。那一玄甘当的互联网金融的搅局者还是对这些互联网企业还是挺负责任的。当然,我之所以唱衰互联网金融,那是因为网络金融的概念需进一步厘清;网络金融的模式需进一步规范;网络金融的运作需进一步监管。

  在业界都在看好互联网金融时,我却开心不起来。这段时间一玄从互联网金融覆盖面、互联网金融渗透率逐一研究,得到的结果可能会让互联网金融界发生10级以上地震。

  从覆盖面(渠道角度)分析当前银行、基金、互联网金融

  “理论上,只要有沉淀资金的地方,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是我们潜在的合作伙伴。”这个就是目前传统的银行或者基金等金融体系的做法依据。

  这么多年以来,银行渠道一直在基金销售渠道中占据主流地位,但在基金公司不小心黏上互联网的时候,银行确实也很着急,但是银行本身的系统结构比较庞杂,如果银行电商渠道和基金公司合作,那这势必会影响到银行各分行支行的利益,所以银行行动起来很慢。摊子大了,处理事情的确很慢。是坐以待毙还是主动出击?银行选择了后者。业内人士消息,某银行将携手汇添富和民生加银两家基金公司,拟推出一种新的电子银行卡(没有实体卡的储蓄卡),用户存钱进去,可享受较高的货币基金年化收益率。此卡的特点是,跨行转入和转出没有任何费用,需要用钱的时候,也可随时取现。这对目前刚刚有点火热趋势的互联网金融狠狠泼了一盆水。

  今年以来的互联网金融全都在为货币基金发动爱情攻势。无论是南方基金、汇添富等基金公司率先实现实时赎回,抑或是余额宝、活期宝等均对接的是货币基金。但是,爱情最终要讲个你情我愿的道道来,互联网金融的强势去征服,带来的确是另一方的反感。汇添富基金和民生加银基金牵手民生银行就是最好的例证。基金公司再次将目光转移至传统销售渠道,但合作方式却和以往大有不同。由线上转到线下未必不可行。

  从渗透率(风险、用户粘度)分析当前银行、基金、互联网金融

  1,在大额信贷业务集成式金融解决方案方面,银行体系仍然拥有互联网金融模式难以企及的优势。

  目前的趋势是互联网金融确实可以争取到很多零散的资金,但是大额的信贷方面用户还是比较信赖走银行模式。在客户的思维里,哪怕处理的不够及时,只要没风险,我都愿意接受。

  2,银行、基金等毕竟是发布游戏规则的金融体系,互联网企业要想进入金融的圈子,必须遵守金融圈子的游戏规则。

  3,银行拥有广泛的客户资源,银行作为信用媒介、支付媒介、渠道媒介不会被互联网金融所颠覆。

  4,如果互联网金融规则和准入条件与现有金融机构不对接,将产生风险,会出现新的竞争不平等情况。

  5,发展互联网金融,应该注意防范风险,两个底线不能突破,一是非法吸收公共存款,二是非法集资。

  另外,有业内人士分析,如果这块市场能做起来,规模不可小觑。“线上确实可以争取到很多零散资金,但是这部分资金的黏性如何值得商榷。有一点是确定的,资金是逐利的,百度给的收益率高,所以申购之际一度引至系统瘫痪。淘宝收益率高,同样用户涌向淘宝。但高收益率一般需要补贴客户,所以高收益率很难持续。一旦线上基金产品的收益率趋于稳定,持有人是否能沉淀为基金公司的客户,很难保证。”言外之意,收益率趋于稳定之时就是互联网金融生命消失之日。

  无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是怎么样的一个曲线,在市场上能闹出多大的水韵先抛开不管。其实坊间关注最多的还是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制度,这时我的问题就来了。什么时间开始监管?选择什么样的监管方式?到底监管什么?

  杨总说,过去传统银行机构就宛如一个帝国,我们很多年改革政策都推不动的东西被互联网金融浪潮给推动了。对于传统的银行体质来说互联网金融不得不说它是一种创新,一种从根上的体质创新。在市场自净能力不满足的情况下政府进行宏观监管,这个是需要的。一个新兴的行业创新机制出来以后不免会出现风险,不免会在这个风险的机制下有些公司顶不住压力而倒闭。但是目前很热的BAT对于互联网金融领域做出的创新的确是个颠覆性的改变。但是银行如果能够用互联网重新改造其流程和理念,中国的银行业将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对于监管,我觉得牌照的发放这个不应该刻意的监管,不是说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监管部门一定要划定基本的行为规范,就是为了避免风险,如果做到了这几点,哪怕没有牌照,监管部门也是可以给企业一种认可。如果把牌照当成一种稀缺的资源,这是不利的。

  现在很多企业是愿意接受监管的,他们感觉这样公平的、规范的、有透明度的竞争,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切记,不能以监管的名义打压。但是现在的监管措施变质了,我们需要互联网企业钻进金融的肚子里,形成鲶鱼效应逼迫传统银行改革,而万不可为保护银行利益而压制它们。最好的出路就是给它们颁发“互联网银行牌照”。有了这样的令牌他们就会放心。他们就会建立一种公平的理念。

  还有,就是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他是不断变化的,固定的监管政策可能是阶段性的,到时就时效了。所以在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同时监管政策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个对于监管部门压力是不小的。一旦监管政策长时间适应不了金融创新的发展,换句话说,监管问题拖得越久风险越大,越难解决。

  再有,金融的监管部门内容也有不同意见,所以监管政策的同台是一个难产的过程。这个都需要大家的理解。客观上说,金融创新和金融的监管是一对冤家,你监管永远要落后于金融创新,这个大家可能平时不会太考虑这些。金融监管的步伐永远要依靠金融创新的步调走。走的靠后不行,那就是监管不利,走的考前也不行,那金融创新也就不叫创新了。所以选择合适的度很重要,标准就是根据市场的调节来调整金融的监管条件。基础是金融监管的透明度。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