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银行胡浩:网联时代,支付业务如何布局


2018-10-25 11:14

编者按:断直连的强监管态势使得资金的监管更为严格,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支付业务上的创新更为规范。诸如数据资源的开放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利好和业务机会。

网联是独立于现有银行间支付清算机构的新平台,该平台只有清算功能,不做支付,也不发卡。平台由各个参与方自主共建,防止出现洗钱,并由央行加强监控。

何为网联?

在第三方支付出现前,银联的清算模式如图1所示,所有交易最终都要被银行、银联监控。

但是以支付宝和微信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的崛起改变了这一模式,第三方支付可以直接与多家银行进行直连,绕过了银联本身,形成了自身的清算平台。

比如,用支付宝做一次跨行转账,从付款人的兴业银行账户向收款人的招商银行账户汇款。那么,只要从付款人的兴业银行卡转到支付宝开在兴业银行的账户;然后支付宝再把它存在招商银行的钱,汇至收款人的招商银行账户上。以此,支付宝用两笔同行转账,“模拟”了一次跨行汇款,没有经过央行的清算账户(见图2)。

随着第三方平台的不断扩张,金融监管的盲区逐渐扩大,央行、银行、清算机构都无法掌握具体交易信息和准确的资金流向。这给央行的各项金融工作,如反洗钱、金融监管、货币政策调节、金融数据分析等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加强对资金流向的监管,在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清算机构的设想应运而生,网联就这样产生了(见图3)。

在网联的45个股东中,有央行或外汇局背景的7家股东合计持股37%,其中,央行清算总中心持股12%,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清所、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分别持股3%。此外,国家外汇管理局旗下的梧桐树投资平台持股10%。

在余下的63%股份中,支付宝和财付通分别持股9.61%,京东旗下的网银在线持股4.71%,中国电信旗下的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持股2.77%,万达旗下的快钱和中国平安旗下的平安付分别持股2.45%。

网联与非银机构清算模式

直连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支付和清算方式

网联上线之前,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间的合作模式为直连模式。比如,客户要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账户余额中付款给银行卡,如果是同行,则直接把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账户和客户银行卡账户两边的虚账计算好即可;如果是跨行,则需要资金划拨。在资金划拨时,第三方支付机构从自己在收单行的账户中转出相应金额给收款银行卡,同时向备付金银行发起付款指令,备付金银行、收单银行两家银行统计清楚每天所有的交易,算清实际要补给对方的差额。

线上支付的主要工作量被转化成了同行结算,银行间的清算则只在备付金银行和收单银行间进行差额补给。

网联平台下,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支付和清算方式

在网联平台下,原有的支付和清算方式被彻底改变。此时如果有客户要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账户余额中付一笔钱给一个银行卡,那么这笔钱必须经过网联平台,并且需要说明这笔钱的发起人、数额、用途等信息。网联确认相关信息后,再将资金转到相应银行的相应账户里。

值得注意的,如果交易不经过银行账户,则该交易无须经过网联平台。例如客户要从自己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账户余额中付一笔钱给同一家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其他账户,那么,只要对方不提现,该业务是不需要经过网联平台的。

银联VS网联

从目前情况看,主要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和各家银行已经基本完成了与网联的对接。首批接入的财付通和支付宝已经开始了业务切量。根据网联公布的数据,各家支付机构累计切量笔数超过83亿,累计处理交易金额超过2.3万亿元,最高单日交易笔数处理规模超过1亿笔。

网联动作频频,银联也不甘示弱。2018年1月底,银联宣布新一代银联无卡业务转接清算平台正式向成员机构全面开展大规模的各类业务承载服务,也是对监管提出切“断直连”要求的落实。

网联与第三方支付机构

支付机构接入标准更为规范

之前,非银机构清算市场缺少强有力的指导,特别是线上清算市场发展混乱。支付宝占据了线上清算业务的较大份额,曾一度被指责为“线上小银联”;财付通的发展速度也十分迅猛,接近支付宝的市场份额;京东等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也成长迅速;一些银行系清算中心也在如火如荼地发展、急速抢占线上清算市场的份额。

网联上线后,各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网联平台来处理涉及银行的网络支付业务,促使第三方支付机构统一接入标准、规范行业管理,实现市场的有序竞争;同时实现了第三方支付机构技术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非银机构清算系统的整体实力。

线上支付的监管力度加强

在直连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业务操作绕开了央行的清算系统,使央行和商业银行无法掌握准确的资金流向,这为不法分子从事非法活动提供了机会。

比如在直连模式下,用户的资金从中行账户出来后直接进入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中行的账户,然后第三方支付机构从自己在农行的账户中转出相应资金进入客户朋友在农行的账户。这样,除了第三方机构本身,没有其他机构可以看到这两笔交易。这种转账模式实际上类似于地下钱庄的洗钱模式,非常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洗钱、套现获利、盗取资金的“温床”。

网联的上线彻底改变了这一现况。支付机构需断开直连银行模式,并且商业银行不能反接支付机构,跨行交易应当通过人民银行跨行清算系统或者具备合法资质的清算机构处理。这里,监管的加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当客户需要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将资金从一家银行转入另一家银行时,资金必须先进入网联清算系统,再进入银行账户,类似于银联清算系统。这样原来的系统漏洞即被堵死。

二是代收业务、“二清”、“大商户模式”整治力度加强,支付机构交易变造、通道套利的违规经营模式受到打击。

三是备付金进一步要求集中存管,将备付金存款利息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行为受到限制。

备付金“隐性收益”将减少,加剧企业盈利难度

近期,央行发布了通知,今后会逐步将支付机构在央行备付金的存管比例提升至100%。结合网联6月30日断直连的大限,网联为客户备付金的集中存管提供支持。第三方支付备付金是指第三方支付平台为即将产生的支付交易,在银行储备的准备金。交易发生时,先将付款方资金划转到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账户内,等付款方收到货确认无误后,第三方平台再向卖家付款。这种方式通过暂时保管交易资金对买卖双方起到约束和监管作用。但在整个过程中,因为发货、快递等原因,会导致买方的资金在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账户中产生滞留,这部分金额巨大的沉淀资金存放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会产生一笔较为可观的利息,这也被视为重要的“隐性收益”。

在“网联”方案中,对涉及央行或商业银行不向非银行支付机构备付金账户计付利息,防止支付机构形成以“吃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备付金存管于央行,则进一步打破了支付机构和银行间的利益链条,使得支付机构回归到支付业务的本质上来。

短期来看,第三方支付的市场结构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一是只有涉及第三方支付账户充值和提现的业务才通过网联平台进行。网联针对的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内部记账并不干预。也就是说,如果客户只是用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账户余额进行互相转账,那么,这些业务并不涉及网联,用户体验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二是大支付机构仍然具有较强的势力。目前来看,相比于网购付款和微信转账,涉及第三方支付账户充值和提现的业务操作并不频繁,第三方支付机构也在限制这类业务的规模。因此,短期来看,网联的上线并不会给市场带来明显改变,普通居民的消费体验不会变化。

长期来看,第三方支付市场将迎来洗牌

第三方支付市场是一个进入壁垒较高的市场:前期需要在付款端和收款端广泛布网,沉淀成本较高。而一旦成为市场在位者,就会掌握大量的用户资源,同时还拥有沉淀资金作为议价筹码。

目前支付宝和财付通在与商业银行的合作中往往占据主动,拥有较强的市场势力,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息和较低的通道费。同时,它们已经建设起自己的支付结算体系,在系统搭建、技术对接、用户体验等方面占据行业优势。而小支付机构则困难重重,一方面,它们需要重新布网,为此将会付出大量的沉淀成本;另一方面,面对大支付机构的压倒性优势,它们只能通过让利来获得生存空间,利润大大降低。

网联上线后,第三方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备付金也统一存管。这使第三方支付机构整体的市场势力遭到了打压:它们对银行的讨价还价能力明显下降,获得的利息可能降低、支付的通道费可能提高。而相比于支付宝和财付通而言,小支付机构的处境则会变得更差——它们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通道费。因此,网联上线之后,尽管支付宝和财付通会遭遇困难,但是其他小支付机构的处境会变得更差,将有大量的小支付机构被淘汰。

但是网联也给小支付机构带来了一定的利好。

一是对于一些中小第三方支付机构而言,“断直连”解决了它们接入渠道的问题。二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支付机构的经营难度。在目前的支付场景中,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的二维码几乎垄断了所有的超市、商店、宾馆以及其他场景。但是网联上线之后,所有支付场景里出现的二维码将由网联统一制定,这给了小支付机构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另外,接入网联之后,小支付机构不必在付款端和收款端同时维护客户,只要做好其中一端的支付服务,另一端的支付和清算服务完全可以依赖网联。

因此,在大量支付机构遭到淘汰的同时,可能会有一少部分小支付机构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网联与商业银行

借助网联用户支付数据,实现虚拟信用卡额度的发放

支付宝基于大量的用户支付数据,提供了花呗、借呗等功能。可类比的是,网联积累绝大部分第三方支付的用户数据。如果能接触到这些数据,并对用户的支付模式、支付习惯及还款行为进行分析,商业银行就能构建用户的消费还款能力图谱,同时构建用户的信用资料库,从而基于该数据分析的结果为客户发放虚拟信用卡并核定额度。

借助网联用户支付数据,实现即时的消费信用贷款功能

同样的道理,基于用户支付数据,商业银行可以在客户进行某笔消费时,基于客户消费及还款信用数据,为用户提供全部或部分消费信用贷款。

基于商户交易流水,为商户提供基于交易流水的贷款业务

基于交易流水的贷款并不是新鲜事物,在线下交易的时代,就已经有多家银行推出了POS贷业务,即基于POS收单流水为商户核定贷款额度,提供纯信用贷款。POS贷款以POS终端为载体,收集商户的交易信息(如一段时间内的收款量、现金流量等情况),为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持。网联的交易数据中是携带商户信息的,因此,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基于商户在网联的交易流水,为其提供纯信用或有抵押的贷款业务。

借助独立APP拓展线上收单业务

过去,监管层对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力度差异巨大,商业银行被“绑得太紧”,而第三方支付机构部分新业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无人监管的境地,创新业务走在监管规则的前面,灵活度、自由度非常高。

网联上线后,实质上加强了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因此,在收单业务市场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实质上又站在了一个起跑线。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借助本行的独立APP,如招商银行的掌上生活,来开展线上收单业务;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在线支付的数据,商业银行可以了解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线上收单商户,从而更便于进行线上收单商户的拓展。

(本文作者就职于兴业银行)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