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央行数字货币的运营体系及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2020-2-13 14:05来源:移动支付网    作者:飞鸿

数字经济时代,货币数字化已成为一种趋势,中国人民银行也在加快研究数字货币。数字货币的发行,不仅将改变普通人的日常支付方式,也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将从数字货币定义、运营体系以及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分析。

什么是数字货币

定义央行数字货币(DC/EP),首先要从货币的起源和定义说起。

货币的起源。人们每天都会有交易活动发生,交易是通过各类支付方式完成的,比如现金、移动支付,这些支付方式本质上是实现了货币的转移,货币只是以纸钞、电子信息为载体。追根溯源,货币是人类社会天然就有的吗?货币的起源是什么?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在《论货币的起源》(On the origins of money)中提出一个观点,货币之所以有用是因为人们觉得他有用。就像语言起源一样,人们之所以认可一个字、一个词是因为大家都能接受它背后代表的意义,强行发明一种语言是背道而驰,上世纪曾有人发明“世界语”,目前用者寥寥,几近消亡。随着人类社会出现了交换,在交换过程中需要明确一种价值表达形式,比如1只羊等于100斤小麦,伴随交换的频繁发生,这种简单的价值形式逐渐演变为货币,那么用什么物品当做货币,并不是某个人设计出来的,而是整个社会自发的共同认可的一种结果。

因此笔者认为货币起源于一种自发秩序,最初某种物品成为货币,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所有社会成员在交易过程中共同对它认定形成的一种共识,其作用是降低了交易费用,在此基础上扩大了分工,促进了经济发展。降低交易费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避免了交易的双重偶然性,二是降低了质量检测的成本。所谓的避免了交易双重偶然性,可以理解为A有面包,他需要牛奶,这时他必须遇到一个B既生产牛奶,也需要面包,两者才能达成交易。所谓的降低检验成本,可以理解为B拿牛奶向A买面包时,A需要懂得检验牛奶的质量,C拿小麦向A买面包时,A也要懂得小麦的检验,出现了货币后,A只需要懂检验货币即可。货币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安心各司其职,即促进了分工,根据亚当斯密《国富论》的逻辑,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国民财富积累的首要原因,因此货币的出现对于人类社会早期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货币的定义。传统上的定义是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大职能。货币的形式有实物货币、金银货币、纸币等,但货币不管以什么形式存在,金银、纸币、石头、电子信息或者虚拟的记账,其价值都来自于人们对货币的信心,离开了信心,任何形式的货币都是空中楼阁,正所谓:“信心比黄金重要”。实际上人类社会出现过以石头为货币的群体,比如在太平洋的某岛,岛民以石头为货币,甚至石头在一次海上运输丢失后岛民仍然能够通过“石头货币”交易,因为大家都曾经见证过这个石头,只是现在石沉大海而已,后面的交易大家只是在观念上对“石头货币”进行加加减减。

数字货币的定义。数字货币的定义需要和电子货币、虚拟货币对比着来看,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王永红在《数字货币技术实现框架构想》一文中指出,“数字货币是法定电子现金,即由货币当局发行、存储于电子设备、具有现金特性的价值载体;电子货币是与银行账户相关联的记账式货币,如卡基支付、移动支付;虚拟货币则不属于法币,包括加密货币(如比特币)和商业货币(如Q币、积分)两种类型,其价值完全由市场决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第四条“本条例所称人民币,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发行的货币,包括纸币和硬币。”

电子货币,包括银行存款、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账户余额等是人民币(纸币和硬币)的代币,属于法定货币的一种延伸性制度安排,本质上是商业信用,例如银行存款属于商业银行信用,理论上如果银行破产,根据现行存款保险的规则客户最多拿到50万元赔偿,而纸币和硬币是具有无限法偿性的。目前来看,中国人民银行对数字货币的定位是同纸币、硬币具有同等地位的法定货币即M0,具有无限法偿性,代表国家信用,但相关的法律法规需要完善,明确数字货币的法定货币地位。

数字货币的运营体系

央行数字货币主要框架包括一币,两库,三中心。所谓一币指央行担保并签名发行的代表具体金额的加密数字串,两库指发行库和银行库,发行库负责数字货币的发行,银行库主要处理商业银行向发行库兑换和回笼数字货币,三中心指登记中心、认证中心和大数据分析中心,其中登记中心主要功能数字货币权属信息登记,以支撑数字货币的发行、转移、回笼,认证中心负责身份信息管理,实现可控匿名,大数据中心监控分析各种指标,进行风险防控。

为适应数字货币的框架,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采取的是双层运营体系,即中国人民银行基于商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发行数字货币,商业银行向居民(包括企业和个人)投放数字货币,整个过程和现金投放过程基本一致,现金的投放是商业银行向中国人民银行领取现金放在各自网点和ATM机,然后老百姓去商业银行取现,而数字货币的投放省去了物流运输的环节,可以全部线上完成。数字货币的投放、流通过程以及对不同部门资产负债表变化可参考表1、表2、表3,其中货币投放以发行100元数字货币为例,假设初始条件是中国人民银行贷款200元,商业银行为居民贷款和存款都为200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50%(可以推导出法定存款准备金为居民存款200*50%=100元,超额准备金为存款准备金200-100=100元)。从表2、表3中可以看出,推出数字货币后,将会引起现金漏损率(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银行存款)的提高,这将引起货币乘数的变化。

双层运营体系优势。一是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调动和发挥了社会力量,实现了社会成本最低化。目前中国人民银行的系统比如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银联、网联系统等都是针对金融机构和一些特许参与者,本身没有做过直接针对社会公众的系统,而恰恰是商业银行等机构在针对C端用户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的人才、技术和运营经验,在双层运营体系下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二是可以灵活地满足市场需求,数字货币一旦投放,针对C端和B端肯定会有一些个性化的需求,众口难调,中国人民银行如果直接面对社会公众无论在技术上还是机制上,现有条件下无法灵活应对市场,只有依靠商业银行以及一些其他私营机构,充分调动市场力量,才能推动数字货币真正落地。三是避免了金融脱媒,如果采用单层运营体系,老百姓会将一部分银行存款直接兑换成数字货币,整个银行体系资金会减少,导致社会融资成本提高,这相当于中国人民银行直接参与了与商业银行的竞争。

此外,央行数字货币不预设技术路线,坚持技术中性的原则,即采用的是混合技术架构。目前看来区块链技术不会使用在交易层面,因为无法满足目前中国社会对于零售支付并发量的需求,以2019年“双11”为例,仅网联一个平台交易并发量峰值就达到7.15万笔/秒,而区块链技术现有交易峰值只有1000笔/秒。(未完待续)

表1数字货币投放、流通流程

表2中国人民银行向商业银行发行数字货币

表3居民向商业银行兑换数字货币

央行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现代金融制度中,中央银行是通过货币政策实现其特定经济目标的,一般说来货币政策的目标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那么,央行是怎么实现这个最终目标的?最终目标只是提出了一个愿景,相当于一个公司提出发展目标是实现业绩增长,具体落实需要抓手,否则容易成为一句空话,这个抓手对央行来说就是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中介指标包括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央行通过影响这两个指标调节经济,对于这两个指标,虽然央行可以搜集到数据,但本身并不能决定只能影响,例如利率是由市场上资金供需双方决定的,央行只能通过再贴现率等去影响,而央行真正可以操作的指标是基础货币,即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存款准备金。央行为实现其最终目标,通过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作为桥梁,并以一定的机制进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最后影响了经济。数字货币的推出,对币值稳定、货币政策指标、货币政策传导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第一,在数字时代推行法定数字货币,有助于维护货币政策独立性和人民币币值稳定。人类货币形式的演进,往往伴随着技术进步,由市场最先发现和试用新的货币形式,然后政府再以法币的形式加以认定。例如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北宋货币同时通行铜铁钱,但四川少铜,所以主要使用铁钱,大的铁钱1000枚就有25斤,不仅携带不便,而且购买力低,不利于商业的发展,因此十六位四川富商以信用担保发行“交子”,形成了最早的纸币,后来因富商经营不善,“交子”逐渐由政府担保,可以说当时交子一定程度上也算法定货币,并对当时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当时交子的发行甚至使用了部分准备金制度,货币制度已经非常先进。随着宋朝面临对外作战的压力,政府抑制不住货币超发的冲动,也没有配套的政治和金融制度阻止通胀,纸币逐渐贬值退出市场,后来的元朝、明朝也有这个问题,但这并不妨碍纸币在历史上的先进性,最终货币形式还是演进到了纸币。

现今社会随着数字货币时代的到来,包括移动互联网、区块链在内的技术蓬勃发展,交易呈现出数字化、信息化的特点,市场上一些私营机构已经发行了私人数字货币(本质上虚拟货币)并在一定范围内流通,这对主权国家的金融体系将会产生冲击,政府不得不正视现实,基于时代和市场诉求,发行主权国家的数字货币。正如前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所说:“私人数字货币使用了一系列新的技术,这些技术对金融体系的渗透力极强,甚至对现代经济金融运行带来冲击。所以,为了维护货币体系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货币当局也必须使用同等甚至更先进的技术和设计来研究发行央行数字货币。”

第二,数字货币通过影响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降低货币供给。首先,数字货币降低了货币乘数,影响货币派生机制。现代银行制度的重要发明是贷款创造存款,这个可能跟很多人的理解有所偏差,现代银行体系的运行并不是依赖存款,即存款人把钱存进来,然后银行把钱贷出去,银行中间赚取息差,实际上现代银行是在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下,基于央行的基础货币(流通中现金和银行存款准备金之和),通过货币乘数形成了货币供给。以表1、表2为例,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中国人民银行贷款创造了商业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即银行存款准备金,居民的贷款创造了居民在商业银行的存款,这部分存款上限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以上是一种简单的货币派生模型,如果再考虑到现金和超额准备金漏损的问题,货币乘数即货币供给和基础货币之比m=(Rc+1)/(Rd+Re+Rc),其中Rd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e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率,Rc为现金漏损率(公众持有现金越多,银行中现金越少,对于银行来说现金漏损率就越大)。

数字货币的发行将会影响现金漏损率和超额准备金率,一方面数字货币投放后,公众日常交易会持有更多的数字货币,现金漏损率提高了。另一方面,数字货币推出后,公众将用银行存款兑换数字货币,银行存款降低导致法定存款准备金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银行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银行存款准备金一定的条件下,超额准备金将增大,同时银行为应对更多的数字货币兑换需求也会增加超额准备金,因此超额准备金率将会提高。由于Rd+Re<1,不难看出m=1+(1-Rd-Re)/(Rd+Re+Rc),因Rd和Rc都增加,所以货币乘数变小,基础货币在一定的情况下,货币派生将变小。其次,数字货币提高货币流通速度降低了货币供给。数字货币推出后,理论上应用场景会更加丰富,不仅可以兼容传统支付的PC、移动和扫码等支付方式,而且支持“双离线”交易,即在双方不联网的情况下也可以完成转账,在飞机、停车场、人员密集商场等优势比较明显,更重要的是数字货币即时到账,能够加快商家的资金周转,总体来看,数字货币因应用场景更加丰富,资金到账及时会增加货币流通速度。根据费雪方程式MV=PT,其中M为流通中的货币,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加权平均数,T商品数量。短期内物价水平不变,社会提供的商品数量也是稳定的,因此在货币流通速度增加的情况下,流通中货币势必减少。因此,数字货币推出将会降低货币供给。

第三,降低监管成本。首先,可降低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等私营机构的道德风险。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经说过,比起交易媒介,货币作为计价手段的功能是第一性的。而法定货币,即纸币、硬币、数字货币是计价手段的基础,如前文所述,银行存款、第三方支付账户余额并不是法定货币,仅代表商业信用,属于法定货币的延伸性制度安排,在货币层次中属于M1和M2,离开了法定数字货币M0,M1、M2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虽然目前有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但实际上央行仍然为银行、支付公司等机构提供了隐性的价值担保。凭借央行价值担保,私营机构不断拓展金融生态,形成银行、证券、保险、支付、财富管理的生态圈,增大了金融系统性风险。基于庞大的金融生态,实际上一些私营机构对社会形成了“大而不能倒”的威胁,甚至可能绑架国家政策。其次,降低反洗钱、防恐怖融资、反偷税的成本。数字货币的推出,不仅可以降低传统现金发行、流通、回笼的成本,而且可以解决现金在应对反洗钱、反恐怖融资中的困境。由于数字货币可控匿名性,每一个货币都能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对货币流通能实现全流程监控,不法活动的空间大幅缩小。

第四,可以有效疏通货币政策传统机制。目前货币政策传导最大的两个问题是时滞(Time Tag)和货币流向不可控。所谓的时滞包括认知时滞、决策时滞和外在时滞,认识时滞指需要采取措施的时间点到央行认识到需要采取行动的时间差,决策时滞指央行认识到需要采取措施到具体实施行动之间的时间差,外在时滞指央行实施具体措施到具体措施奏效的时间差。所谓的货币流向不可控,指央行本来希望投放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结果资金流向了金融、房地产等领域,造成了脱实向虚,由于传统电子货币的同质单一性,央行很难去追踪和控制资金流向,因此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一大困境。

数字货币推出后,可对传导机制有所优化,央行在发行数字货币时可进行前瞻性设计,比如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时间点为t0,此时系统已经设置了数字货币生效的触发条件比如流向主体、生效时间点、各类经济参数等,在t1时间点商业银行发行贷款,向央行请求数字货币生效,此时央行可校验是否满足触发条件,如果满足则数字货币生效,如果不满足数字货币不生效,同样的在商业银行归还数字货币t2时刻,央行也可以进行相关条件的校验,判断是否可以回笼货币。通过以上机制的设计,央行可以有效的疏通货币政策传统机制,实现货币精准投放。

此外,数字货币推出可以突破零利率下限,实现负利率数字货币可以通过收取保管费等方式变相实现负利率,成为央行货币政策的又一工具。但笔者认为,在货币政策工具充足的情况下,不宜推行零利率和负利率,这对经济社会发展将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当大家都不储蓄,都着急把手中的钱花出去,所有人都在消费、享受,没人去生产,导致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下降,财富缩水,然后产生社会危机。

注:作者供职于上海银联电子支付服务有限公司,本文首发《金卡生活》,仅代表个人学术思考,与所在机构无关。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