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第三方支付市场发展实践研究
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凭借整合多银行支付网关接口、享有“在线开户”待遇以及信用担保机制创新等多方面业务优势。
近年来,全球电子商务市场发展迅猛,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构成部分,也呈现出交易规模不断放大、影响范围日趋广泛的态势。在国内,自央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10]第2号,以下简称《办法》)正式颁布以来,总计101家企业先后获得了支付业务许可证,支付领域的市场参与者日益增多,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本文研究了国内外第三方支付市场发展历程、现状以及业务、营利模式等差异,重点分析了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业务特点,并就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业务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国内外第三方支付市场对比
1.发展历程及业务现状
1996年,全球第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在美国诞生,随后逐渐涌现出Amazon Payments、Yahoo!PayDirect、PavPal等一批第三方支付公司,其中以PayPal最为突出,其发展历程基本代表了北美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缩影。PavPal公司成立于1998年,成立初衷简单明确,就是应对全球逐渐兴起的电子商务发展热潮,弥补商业银行不能覆盖个人收单业务领域的不足。1998~2001年,PayPal市场拓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真正步入发展“快车道”,则归因于2002年被全球最大的C to C网上交易平台eBay全资收购。当时,eBay已经是全球最大的个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也称跳蚤市场或C to C市场),汇集了各种二手商品。但eBay主要是一个产品展示平台,商品的所有者和购买方都是个人,而商业银行、银行卡组织又不向个人客户提供银行卡收单服务,因此,eBay平台的买方大都使用银行或邮局汇款的传统支付方式,时间长、效率低。为解决支付瓶颈问题,eBay最终将PayPal收入麾下。此后,仅2003年1年时间,PayPal就依托eBay庞大的市场份额,实现了4.4亿美元的交易金额,较2002年暴增359%。目前,PayPal在全球范围内拥有1.53亿个账户,是全球最著名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之一。
在为eBay提供支付服务的基础上,PayPal也正在努力将业务扩展到更广阔的电子商务领域。在北美市场,PavPal已经和535家独立的B to C电子商务在线商城签订了合作协议,大到零售巨头沃尔玛在线,小到普通的比萨饼屋等都支持使用PayPal支付。正如PayPal主席Jeff Jordan所言,PayPal的目标是要成为在线支付行业的标准。
总体而言,国外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历程可归纳为两个阶段:一是依托个人电子商务市场(C to C市场)起源、壮大、成熟;二是向外部专业化、垂直化电子商务网站(B to C市场)深入拓展。
目前,国内业务规模前两位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分别是支付宝和财付通。两者累计市场份额接近80%。同时,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历程与国外基本一致。第一阶段是2004~2010年,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依托关联性交易平台积累了大量的用户群。在这一阶段,国内外的发展极其相似,都是第三方支付机构依托关联交易平台开拓市场。第二阶段是2010年之后,以中国人民银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正式发布为标志,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始广泛介入细分行业的支付市场,例如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水、电、气、通讯等日常费用的缴纳等。从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合作情况看,其成立之初大部分交易量都集中在关联性交易平台,客户定位主要是个人客户,业务定位也主要是小额支付。对于这部分个人客户,商业银行收单业务虽未覆盖,通过支付合作间接分享了个人电子商务市场的成长收益,在此阶段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关系以合作为主,第三方支付机构聚焦个人客户和小额支付,而商业银行主要服务大额支付商户,互为补充。随着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发展壮大,其市场外拓力度不断提斗,银行支付脱媒现象开始显现。
2.业务模式对比
在账户开立环节,国内外第三方支付机构都提供非面对面、虚拟在线的开户服务。以PayPal为例,客户可使用电子邮箱地址注册PayPal账户,并将银行卡资金转入虚拟账户,用于在线购买和支付。从形式上看,PayPal提供的是一种“电子邮件支付”服务,本质上则是银行账户和虚拟账户间的记账和转账系统。资金转移在付款人银行账户、第三方支付机构账户以及收款人账户之间进行,其运转离不开银行账户等传统支付工具。
在支付实现方式上,国内外第三方支付机构差异较大。PayPal无需和国外各个商业银行进行系统联接,国外商业银行也大都不提供类似国内银行B to C方式的在线支付服务,PayPal只需选择一家商业银行作为银行卡支付的收单机构即可实现对各家银行持卡人的支付,支付途径是通过银行卡组织 (Visa/Master等)提供的支付服务将银行卡资金转入虚拟账户,验证要素统一遵循银行卡组织的风险控的标准;而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则是与各家银行进行系统接入,其验证要素依据各行电子银行的安全保障规则而定。这一方面和国内外信用体系差异有关,另一方面也间接体现了国外线上收单市场的竞争格局。银行卡组织在国外线上、线下消费跨行清算领域都有较强竞争和垄断优势。
在交易流程上,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在C to C支付市场以支付中介的身份参与买家向卖家的支付过程,在交易未最终完成前,资金始终停留在第三方支付机构账户。而对外部B to C商户则直接将交易资金划人电子商务企业的收款账户。而PayPal无论在eBay平台,还是在其他B to C商户平台都采取直接支付方式,不承担支付中介的职能,交易资金直接划入卖方账户。换言之,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是从促成交易的角度出发,重在解决交易过程中的信任问题。而PayPal的平台是以成熟的信用体系为后盾,从服务交易的角度出发,强调支付便捷性和交易效率、成本。
3.监管环境对比
国内外针对第三方支付市场的监管差异主要体现在对第三方支付公司资金沉淀的界定和虚拟货币铸币税的监管领域。
国外监管体系普遍将第三方支付机构定义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以PayPal在美国的监管模式为例:美国的商业事务属于州法律管辖,并非都由联邦统一制订。考虑到第三方支付机构主要从事支付结算服务,不能吸储和放贷,大部分州将其定义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因此,PavPal账户上的沉淀资金虽是其负债,但并不是客户主动存款行为的结果,PayPal既不是这些资金的实际所有者,也没有支配使用权。基于上述理解,PavPal的资金托管方——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认为,虽然PavPal有大量的资金沉淀,但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仅为这些资金履行监管和保险职能,这些资金并不能用于贷款、投资等经营活动。因此,FDIC对PayPal的非自有监管资金账户统一不予计息。
在国内,中国人民银行在2011年11月发布的《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第三方支付机构最高可获得备付金利息收益的 90%,剩余不低于l0%的比例用于风险拨备。在创造虚拟货币和铸币税方面,对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而言,目前客户存入资金的数量与客户银行账户转出的金额一致,相应的虚拟货币可以在联网商家购买物品,并在支付平台与商家之间进行兑换。尽管从形式上看,第三方支付平台保留了与存人货币相同的币种形式和数量,但在实际操作中,第三方支付平台为吸引客户,常常以红包、优惠券等方式间接增加客户在第三方支付机构中的资金总量,而并不一定同步增加其在商业银行的备付金。
4.营利模式对比
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主要有两大营收来源。一是为商家提供支付服务所收取的交易佣金。二是在银行资金沉淀产生的利息收益。PayPal在国外市场的主要收入是为商家提供支付服务收取的交易佣金和客户从PavPal账户向银行账户转移资金时收取的手续费,无利息收入。
二、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经营特点
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凭借整合多银行支付网关接口、享有“在线开户”待遇以及信用担保机制创新等多方面业务优势,满足了客户的资金支付需求,在促进交易、提供支付便利和增值服务上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1.集成多银行业务系统,提供一站式支付服务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电子商务在线支付服务尚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如果一家电商企业只在单一银行开通在线支付服务,其覆盖的客户群只能是一家银行的电子银行客户。同时,各家银行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的服务标准和接口并不统一,电商企业如果希望扩大支付客户群,就需要在各家商业银行逐一开通业务,成本相对较高。针对此问题,央行在2010年研发投产了网上跨行支付清算系统,拟实现各家商业银行线上支付业务的互联互通,但目前该系统尚未开放第三方贷记服务。而第三方支付平台利用自身技术优势,通过在各家商业银行开通电商在线支付服务的方式,整合了各商业银行的支付网关接口,形成“网上的银联”,即商户只需一次性接入,就可使用该支付平台支持的所有银行卡进行网上收付款。
2.为客户提供非面对面的在线开户服务
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支付账户类似商业银行的结算账户,是业务的基础和根本。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公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对第三方支付机构支付账户的开立、合规使用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目前国内第三方支付公司普遍采用客户线上自助注册的账户开立模式,而国内商业银行的账户开立必须要求客户临柜。这种相对宽松的开户环境促进了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
3.与C to C电商交易平台捆绑经营,为个人客户提供在线收单服务
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成长历程与关联交易平台密切相关。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不向个人客户提供收单服务,银行不能直接为C to C平台上的个人卖家服务;另一方面就是买卖双方的互信问题。当前,业界有观点认为第三方支付之所以迅速发展,是因为其有效整合了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三大资源。
第三方支付的本质是支付工具,其业务领域就是资金流,所有涉及购买评价、物流信息、客户行为信息分析的管理、整合工作都是由关联性交易平台完成的。因此,支付工具特性导致其面临先天性难题:即很难主动拓展用户群,必须依附平台应用,关联性交易平台的孵化器作用非常明显。
三、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业务发展趋势
1.大力拓展跨境电子商务市场
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国内支付市场宏观环境优越,拥有庞大的全球电子支付市场和快速增长的跨境交易规模,跨境支付市场无疑是第三方支付的下一个争夺点。随着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尘埃落定,第三方支付机构正在加速布局跨境支付领域。目前,国内已有包括支付宝、财付通在内的多家第三方支付企业以及银联涉足跨境支付业务,预计未来跨境支付竞争将愈加激烈。
2.进一步拓展电子支付产品外延
支付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终点,也是引发融资投资等金融需求的基础。第三方支付机构将进一步探索研究基于支付交易而衍生的融资、投资服务,打造“网上支付+消费信贷+投资服务”的综合业务优势,提升电商市场的综合竞争实力。
3.电子商务多元化细分市场竞争更趋激烈
随着政策地位的确立,第三方支付机构得以在横向层面拓展更多的服务行业和领域,同时实现在不同业务领域产业链上的纵深拓展,为企业创造出新的盈利增长点。其中已有一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从网络购物、商旅服务等传统意义的第三服务产业,向传统金融、直销、物流等交易规模更大、信息化需求更高的第二产业甚至是第一产业进行产业链纵深拓展。可以说,随着支付行业宏观发展环境的变化,支付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核心市场资源也悄然发生变化。未来,唯有不断创新,才能促使支付企业实现业务差异化,以丰富的服务、优质的用户体验为基础,赢得行业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