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助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2020-7-1 15:13

数字普惠金融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突破传统金融“物理网点+人工服务”模式限制,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和渗透率的有效手段,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加速了数字化金融服务的进程。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以数字技术所推动的移动支付,对建设美丽乡村、支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普惠金融纵深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数字普惠金融视角,通过线上问卷调查、实地农户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河南省南阳地区移动支付发展现状,综合分析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移动支付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有力支撑

移动支付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推动下,普惠金融已进入数字化时代,借力数字技术大力推广移动支付的运用,充分发挥移动支付灵活快捷、成本低、效率高、惠及面广等优势,极大地方便了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也使各个阶层和群体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公平地获得金融资源。

移动支付丰富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内涵。移动支付具有广泛的业务适应能力,通过移动支付与金融服务各项功能的充分结合,可以有效应对农村地区传统金融服务网点少、基础设施较差、服务质量与效率低下等问题。移动互联使短时间内能触达数量庞大的用户群,显著降低了获得成本和交易成本,依托移动支付环节产生的数据也可有效改善信息不对称、融资效率低下、风险控制困难等问题。

移动支付助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随着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的升级转型,将移动支付与乡村振兴、农村普惠金融、“互联网+”现代农业、信息产业发展、农民生活场景等对接融合,通过移动支付直接输送到最需要的农村和农村经济体中,能更好地实现农村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和可获得性。

南阳市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发展实践

政策引导为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发展提供保障。从顶层设计看,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的发布和中国人民银行在不同时期对于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工作意见的实施对网上支付、移动支付提出了较为明确的发展方向。作为河南省内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农业大市,尤其相继被确定为河南省移动支付“区域示范城市”、中国人民银行“全国示范城市”后,人民银行南阳市中心支行(以下简称“南阳市中支”)高度重视、主动作为,有力发挥示范城市引领作用,出台多项方案推动移动支付便民工程的落地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以调查情况为例,在2020年“南阳市农村地区支付移动支付使用情况”抽样调查中,2209人次样本中83.3%选择习惯使用的支付方式为移动支付;95.79%使用过移动支付,49.57%的使用时间为三年以上,28.88%的使用时间为一到三年。

“移动支付+”模式下沉助力乡村普惠金融生态圈打造。结合南阳市县域多及农村人口多实际,南阳市中支因地制宜推动“移动支付+”模式向乡村延伸下沉,相继开展“移动支付+便利化生活场景”“移动支付+乡村旅游”“移动支付+产销服务”“移动支付+农村支付”“移动支付+金融宣传”等模式,推动县域公交、教育、医疗、菜市场、食堂等公共便民场景和景区、涉农场景等受理移动支付,提升助农惠农服务水平,提高了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及金融知识认知度。调查中,在“移动支付最吸引人的地方”中92.44%选择“便利生活,如生活缴费、日常付款”,其次是“操作方便快捷”、“移动性强,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分别为81.12%、78.9%;在“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熟悉移动支付”中占比前四的分别为“银行机构、支付机构的实地宣传、培训活动”“开展使用优惠活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广告”和“身边朋友介绍推荐”。同时,70.53%的群众对南阳地区农村移动支付前景非常看好,23.49%的群众认为“要看相关政策及自身发展情况”。

基础设施与受理环境改善提高农村支付服务水平。南阳市中支与各相关部门大力推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南阳市支付清算网络覆盖率达100%。各参与机构陆续推出新业务和新产品,账户普及率、网银及手机银行用户持续提高,“云闪付”App、手机刷卡支付、扫码支付等覆盖面越来越高。农村小微商户收付款、电商购物、社交红包等的兴起也进一步助推了农村新兴支付方式需求,尤其是疫情期间企业和农户线上办理账务查询、转账汇款、投资理财、生活缴费等基础服务需求不断提高。在农村移动支付使用调查中了解到,一是产品较为丰富,选择“银联手机支付、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的占比分别为56.45%、96.06%、81.94%;二是小额高频的日常消费领域使用较高,使用金额“50-200元”的最多,为46.72%;三是使用频率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使用较为频繁,选择“每天至少一次”“每周至少一次”分别在32.96%、48.98。

移动支付助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使用人群较为集中,习惯培育、普及率有待提高。调查中发现,移动支付呈现出明显的职业分布和年龄分布,18-30岁的占比最高38.34%,31-40岁的其次为27.12%;本科/大专的占比最高为76.14%,高中/中专/职高其次为18.02%。这也说明,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习惯偏好、教育程度是移动支付使用的影响因素,中青年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更倾向于使用便捷的移动支付,年龄越大对现金业务、政策性业务的需求越高。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更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移动支付的需求逐步增大,而游离在互联网之外的“非网民”受农村消费理财观念、传统交易习惯、移动工具使用等影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移动支付认同和接受度。

相关配套设施薄弱,适用场景、用户体验有待加强。移动支付的顺利完成,需要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覆盖广、信号良好的移动网络,相关App和交易处理系统,能够及时处理故障和风险的服务网点和工作人员,为商户配备熟悉业务的收银、管理人员,扫码枪、扫码仪等受理设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受预期收益、投入成本和潜在风险等因素的影响,金融机构对移动支付设备配套投入不足,农户能够使用的适用场景少,移动支付体验差、覆盖率低也阻碍了移动支付在农村市场的大力推广。在“阻碍您使用移动支付的因素”调查中,“网络差会导致支付失败”为51.43%最高,其次为手机安全问题、个人信息担忧、支付的场所较少等因素。

资源整合、普惠力度不足,存在“数据霸权”现象。以调查情况为例,在场景使用、移动支付份额、用户习惯上不断扩大,但寡头垄断的现象也对市场竞争格局、传统银行业务造成大的冲击,继而对当地银行存款、贷款及中间业务带来“分流”和“抽血”效应,而“普”和“惠”的关键仍需要当地银行机构持续性的“输血”和投入。另一方面,农村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涉及到监管部门、银行机构、支付机构、通信运营商、相关政府部门等各方面,实际业务推广中多家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分头推广各自业务,存在资源整合度不高、受利润水平差异大、收益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对重点地区和重点客户加大营销,对偏远地区、长尾人群等疏于拓展业务,地域、人群差异把投入到农村地区相对较少的资源进一步分散,没有有效发挥移动支付在消除城乡数字鸿沟中的作用。

安全保障、市场监管待加强,相关风险保障体系需完善。使用移动支付涉及到账户安全等资金敏感问题,关系到农户切身利益。随着金融支付手段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如果缺乏足够的安全防护措施,各类诈骗短信、手机病毒、个人隐私泄露等会直接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也影响农村居民使用移动支付意愿。在“您认为移动支付需要改善的地方”调查中,77.27%、69.58%的人次选择“提高交易安全性”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用户合法权益”。完善法律规范体系、风险保障体系、加强移动支付市场业务监管也成为移动支付进入农村地区的关键一步。

相关政策建议

加大宣传教育和普及力度,提高农户使用意愿。建立长效宣传机制培育农村居民金融知识素养和支付安全意识,提高移动支付使用兴趣和意愿。一是依托场景开展有辐射性的宣传,可利用银行乡镇网点、支付服务点,农贸中心、大型商场等支付场景较多的场所开展使用培训及推广宣传,培育移动支付便民、快捷和在小额支付方面的积极作用,发挥宣传一传十、十传百效果。二是依托对象开展有趣味性的宣传,可通过宣传短片、趣味视频、场景介绍、有奖竞答、村民情景剧等形式形象生动地普及移动支付,解决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不高、文字资料难理解等难题。三是依托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加大对移动支付安全性、防范电信诈骗、农民金融消费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增强使用移动支付和相关金融产品的信心。

加大资源整合和设施完善,推动在公共民生领域应用。一是建立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的发展机制,推动各方联合制定移动支付应用相关政策措施及激励机制。先期可由政府统筹引导,大力发展以银行业联网通用优势全面推进的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待各支付服务经营主体大量投入后,合理运用市场化手段实现服务资源优势互补。二是加强统筹协调,促进相关设施开放融合。推动各方加强合作探索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商业模式,共同开凿移动支付下行渠道,整合农村地区资金流、信息流、供应链流等,整合农村电商、医疗、出行、购物、缴费、理财、旅游等消费环节,实现移动支付产品互联互通,提高用户粘合度,构建闭环生态圈。

加大数据共享和长尾群体支持力度,增加普惠金融的有效供给。一是加强数据共享,化解“数据霸权”。引导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公司有序竞争,坚持农村支付服务于“三农”的地位,防止不平衡、不正当竞争在农村地区出现。根据不同的职能特点和市场定位,充分发挥各市场主体优势,加强合作共享及互补融合,互联网公司可适时将大数据变现,银行机构也可借力技术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协力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二是加大薄弱群体关怀,减少“数字鸿沟”。利用移动支付打破农村地域约束和空间障碍的限制,覆盖传统金融的服务盲区,通过缩小农村地区间经济发展之间及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支付服务差距,适当通过移动支付补贴、降低特定商户费率、减免手续费等方式对边远地区和弱势群体进行业务倾斜,扩大移动支付渗透面。

加强监管框架构建和风险体系完善,营造安全的移动支付发展环境。一是建立更为完善的移动支付业务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及时弥补法律空白点,维护公平有序的竞争格局,助力行业标准与秩序的构建。可利用“穿透式监管”、监管沙盒、非现场监管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基层移动支付业务监管力度,防范一线业务风险。二是将移动支付与大数据应用、云计算等结合创新业务产品应用,在坚持风险底线基础上引导各市场主体创造更贴近农村支付需求、农村群体实际、更安全的移动支付产品和业务,扩大农村地区民生领域应用范围。三是建立更为完善的移动支付安全标准,明确各方责任与分工,健全符合移动支付发展特点的风险管理体系。在外力和长效机制上推动多部门联合打击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欺诈、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行业自律上督促从业机构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不断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本文作者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南阳市中心支行)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