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贫困地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0-7-7 18:12

贵州省地处西南山区,总面积为17.6万平方公里,在全省88个县(区、市)中有83个县属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省定贫困县地区,占全省县级总数的94.3%,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所占比重最高的省份。自2011年起,新兴支付工具迅速发展,以助农取款服务点为依托的POS终端建设已实现了对贫困地区行政村的全覆盖。但与此同时,支付服务终端运行维护成本高昂等因素,成为现阶段贫困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主要瓶颈,有待加以解决。

贵州省贫困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成效

支付受理终端实现贫困地区全覆盖。贵州省贫困地区基本建立起了以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为主导,村镇银行为补充、各类自助终端及助农取款服务点为触角的多元化金融支付服务组织体系,实现了支付受理终端对全省贫困地区的全覆盖。目前在贵州省贫困地区提供支付受理服务的机构除了农信社以外还包括国有商业银行5家、城市商业银行1家、村镇银行43家及第三方支付机构2家,有力地支持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方便了城乡居民资金结算需求。

助农取款服务业务全面发展。自2011年全面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业务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以下简称“贵阳中支”)积极指导各涉农金融机构加大投入,合理布局,拓展服务功能,规范业务发展,实现了对贫困农村地区行政村的全覆盖,极大提高了贫困地区群众的支付服务获得率。截至2019年末,全省83个贫困县助农取款点行政村覆盖率已达100%。助农取款业务由单纯办理小额取现业务,发展为现金汇款、转账汇款、代理缴费业务等多功能的综合服务终端,基本满足了贫困地区农户支付需求。

新兴支付方式快速兴起。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短信支付以便捷的支付优势在县级以上城镇地区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贫困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严重,知识水平和经济条件较低,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拥有率较低,且受传统观念和支付习惯影响,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二维码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在贫困农村地区发展滞后,而农村电商还处在萌芽状态,移动金融结算的需求较少,日常交易中仍以现金委托商户代为交易为主。

支付知识宣传普及度提高。随着助农取款点业务功能的不断扩大,对贫困地区的支付知识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一是人民银行定期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开展巡回支付知识宣传;二是利用涉农金融机构的网点优势,结合其日常业务开展知识宣传;三是对助农取款点代理商户的支付业务培训,并依托助农取款点的全覆盖优势,指导商户对农户开展支付知识宣传和讲解。

影响贵州省贫困地区支付服务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贫困农村地区支付服务成本较高,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受经济发展影响,农村资金流动规模小且效率低,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开展支付结算服务利润低,成本回收难度大、周期长。二是支付受理终端硬件设施运维成本高,主要表现在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机具运营和维护。2019年,助农取款POS机每台年平均运营成本在400元以上,故障机具每台年平均维护成本在600元以上,随着机具的老化,预计维护成本将逐年递增。三是助农取款业务推广过程中主要以各主办银行承担,由于本身实力薄弱,贫困地区支付受理硬件条件普遍较差,安全保障能力欠缺,导致农户的信任程度较低,面临较大的升级改造压力。四是由于贫困地区地方财政紧张,对农村助农取款业务的各项补贴资金难以落实,在业务开展中基本靠主办金融机构对承办商户给予一定业务激励,增加了银行机构的经营成本。

农村支付服务业务风险不可忽视。一是助农取款业务规范化发展有待加强。贫困地区助农取款业务存在主办银行巡检不到位,取款业务的交易登记、签字确认等程序执行较差等欠规范情况,影响了农村取款业务后续健康发展。二是取款终端功能单一,存在资金安全风险。如目前农村地区布放的POS机具仅显示支付输入信息,并未显示账户余额和交易明细,对本身文化程度较低的贫困农户来说,不能及时掌握个人资金情况,存在资金安全隐患。三是目前参与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银行机构,其资金结算均走各自系统内部渠道,从而未能实现对农村支付资金交易情况的有效监管,及时发现资金结算异常情况。四是贫困地区金融IC卡普及率较低,而当前普遍使用的磁条银行卡存在较大的安全漏洞,由于贫困农户安全意识不足,其银行卡密码多数为原始密码,极易成为不法分子复制、盗刷的对象。

支付风险案件时有发生,影响贫困地区支付环境建设步伐。新兴支付工具因其交易快速、资金流转复杂、监管难度大等特点,带来的支付风险案件日益增多,对接受现代支付工具意愿低、存在一定怀疑和抵触心理的贫困地区群众来说,更增加了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兴支付工具在贫困地区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贫困地区支付知识宣传实效性有待提升。近年来,在省内各级人民银行的指导和督促下,虽然支付知识宣传已基本覆盖贫困地区,但仍存在形式单一、接受度低、实效性不强等问题,制约了支付环境建设进一步发展。一是贫困农村地区缺乏支付知识长效宣传机制,大多数宣传活动以定期节假日开展集中宣传,未形成深入基层农村地区的持续宣传机制。二是宣传方式上基本沿用发放折页传单、悬挂横幅等传统方式,内容上专业性较强,贫困地区群众在理解掌握上存在较大畏难情绪,真正熟悉掌握和使用的较少。三是在乡镇设立网点的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支付专业知识程度不高,对农村居民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各个环节和日常注意事项缺乏必要的引导。

人口结构失衡、文化程度较低制约了支付环节建设进一步推进。贫困地区作为劳动力输出主要地,导致本地人口结构失衡,留守老人和儿童成为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的主体,其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接受新生事物的速度较慢,客户培育难度大,客观上制约新兴支付方式在农村的推广应用。

改善贫困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的建议

(一)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推动贫困地区支付环境建设持续发展。一是申请贫困地区支付环境建设专项补贴资金,对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农村地区的支付环境建设,按照区域分布、贫困程度等因素,给予一定的差异化资金支持,保障贫困地区支付环境改造升级和持续运营。二是将贫困地区支付环境建设纳入各级政府扶贫工作考核内容,争取地方政府资源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倾斜,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地区支付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为互联网支付和农村电商市场创造基础条件。三是探索由人民银行对贫困地区涉农金融机构给予优惠信贷资金(如支农再贷款)支持,增强贫困地区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环境建设能力。

(二)加强对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指导和管理。一是建议针对贫困地区支付环境建设特点,修订相关业务管理办法,进一步理清建设各方责任义务,强化督促,各参与建设的金融机构切实落实主办机构管理责任,维护各项支付业务健康运行。二是建议建立对贫困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评价体系,并以此作为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的重要依据。三是贫困地区农村作为异地扶贫搬迁政策的主要目标,建议引导金融机构及时跟进异地扶贫搬迁、水库建设搬迁、城市建设安置区搬迁等重点扶贫建设工作,做好搬迁人群的支付结算服务。四是建议加大对贫困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支付服务业务指导,加快金融IC芯片卡对传统磁条卡的替代速率,防堵银行卡风险漏洞,同时实施银行卡POS受理终端升级换代,实现对金融IC卡的受理覆盖。五是建议总行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结合贫困地区支付结算安全防范机制建设相对落后,贫困群众安全防范意识较低的实际,重点打击和防止各类支付违法犯罪活动向贫困地区扩散,为贫困地区支付环境建设提供健康的外部环境。

(三)改进宣传方式,普及非现金支付工具。建议针对贫困地区群众文化知识程度较低、支付业务操作能力不足等实际困难,改进支付知识宣传方式和内容,让贫困群众敢用、会用、爱用各种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一是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宣传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其点多面广优势,在开展电子屏幕宣传、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折页的同时,重点发挥大堂经理的现场咨询和引导作用。并将特约商户特别是助农取款商户作为支付知识宣传和培训主要对象,增强商户与群众的宣传节点作用,扩大宣传工作的覆盖面和实效性。二是改进现有的教科书式宣传内容,应贴合贫困群众的日常生活习惯,增加插图、动漫等形式的宣传内容,改进文字讲解的生活化和口语化,降低群众掌握理解难度,增强宣传实效。三是继续开展涉农金融机构“金融夜校”的宣传形式,建立深入基层贫困农村的长效宣传机制,利用村寨小范围集中的“面对面”宣传优势,分期开展支付业务重点宣传,如:开展支付违法犯罪活动案例讲解,帮助群众直观理解安全使用支付工具的关键环节,增强安全防范能力。

(本文作者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