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快递个人信息泄露到人脸信息保护 不能单凭一部法律解决


2020-11-24 11:36

人脸数据属于个人不可更改的生物信息,一旦泄露,后来不堪设想。技术本没有道德高尚与否,只是掌握技术和利用技术的人需要受到法律的约束。

圆通内鬼致40万条个人信息泄露一事再次为个人隐私保护敲响警钟。

寄个快递,人家转身就把你的个人信息卖了,尽管一条信息也就一元左右,但是你因此遭受的潜在损失不可估量。

圆通速递公司回应称,造成这次个人信息泄露原因是其内部员工与不法分子勾结,利用员工账号和第三方非法工具窃取运单信息,导致信息外泄。这些信息被以每条一元的价格,打包卖到全国及东南亚等电信诈骗高发区。

据悉,这已不是圆通第一次遭遇客户信息泄露。早在2013年就有媒体曝光,有近百万条圆通快递单个人信息不仅可在网络上购买到,单号数据信息还能24小时刷新。

这些年来,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信息收集和使用随处可见。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同时,也不断遭遇其个人信息被泄露的种种风险。网络上海量的个人信息被一些不法分子所利用,形成了一条贩买利益链条,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时有发生,远远不止圆通一家。随便一查,即可看到大量类似事件。

如果说,你的快递信息和其他社交账号、邮箱信息被泄露了,还可采取更换手机和密码来避免进一步的损失,另外一种泄露,由于其唯一性或不可逆性,一旦泄露,便成永久泄露,无可更换,那就是人脸识别信息。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广泛使用,与其他个人信息被泄露一样,人们的担心更大,因为它一旦泄露,便永久泄露,无可挽回。

如今,人脸识别在许多商场、银行都用于刷脸支付,系统会先对你的进行面部扫描,再将人脸数据与你存放在商场、银行数据库的面部数据相比照,以此来确认是否是你本人,数据吻合,便可实行支付。

技术是把双刃剑,人脸识别可以用来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也可被一些不法分子用来贩卖个人信息从中牟利。这样的担心不是没有。首先从商场、银行等能搜集你的人脸信息的单位来说,他们一旦监管不严,或者出现内鬼,大量地人脸信息就可能被泄露。其次,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不同渠道来搜集或者制作你的人脸信息,从中牟利。

比如,央视新闻报道了一则“面具可代替人脸解锁手机”的消息,在新闻中,有科研人员用一个面具代替人脸进行了安全测试,结果是“假脸”成功地通过脸部识别系统,解锁了手机。另外有一则视频在网上流传,有人制作人脸模型成功实现扫脸支付车票,看来,面具代替人脸解锁手机,甚至实现扫脸支付并不是不可能。

人脸数据属于个人不可更改的生物信息,一旦泄露,后来不堪设想。技术本没有道德高尚与否,只是掌握技术和利用技术的人需要受到法律的约束。

人脸数据与其他个人隐私信息一样,在我国,非法买卖人脸图像等数据可能违反《民法总则》《侵权责任法》中对于他人隐私权、肖像权的保护。而倒卖公民人脸数据的,可能会构成《刑法》规定的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而一些App等非法搜集用户相关信息,还会违反《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针对数字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制定也逐渐形成,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网络安全法也明确了个人信息收集、处理、使用的原则,对个人信息保护有一些规定。

2020年10月21日,全国人大法工委公开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征求意见。该法旨在为了保护个人信息权益,规范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保障个人信息依法有序自由流动,促进个人信息合理利用,个人一旦发现有App违法违规收集自己信息,即可通过诉讼等途径维权,合理合法获得经济赔偿。该法拟大幅提高个人违法成本。草案提出,企业出现相关违法行为可对其处以5000万元以下或上一年度营业额百分之五以下的罚款,同时要对直接责任人处以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

当然,个人信息保护不能单凭一部法律的颁布来解决所有问题,法律的实施与应用更加关键,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如何保护个人信息,一部有针对性的法律毕竟出现了。但愿圆通内鬼致40万条个人信息泄露这样的事情不再出现,也但愿人脸数据这样个人唯一性的生物信息真正能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作者系文化学者)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