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杨东:移动支付是技术革命也是治理革命


2017-10-30 18:22

现在,移动支付已经不是新鲜事。扫一扫即可完成付款,大到商场,小到路边小贩,都可使用移动支付来结账。从2016年全年数据来看,我国移动支付业务笔数首次超越互联网支付,成为里程碑式的事件。

另有国外媒体称,中国在移动支付领域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移动支付已进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机完全有取代钱包的可能。移动支付蓬勃发展的背后,有哪些新挑战和新机遇?就相关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杨东。

电子支付与电子商务有着密切的联系

记者:从交通出行,到商业消费,再到公共服务,诸多领域都可以实现手机支付。这在其他一些国家可能难以想象。为何中国民众对于新型支付手段的接受程度远比其他国家要高?

杨东:这与中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广大群众消费观念和模式的影响密不可分。中国的电子支付与电子商务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两者相伴相生,互相促进。正是依赖高效、便捷、低成本的电子支付手段,我国电子商务市场才得以迅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阶段曾经面临一些阻碍。一方面,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商家和在网上开店的个人用户而言,越来越难以承担因与商业银行连接而产生的维护成本和交易费用;另一方面,在茫茫的互联网中,商户与交易者的信任面临冲击。提前付款模式中,购货方无法相信小商家和网店的信誉,实际上购货方受骗的事件也屡屡发生。货到付款模式中,商户也往往无法承担购货方大量拒收的时间成本和物流成本。

因为信息高度不对称,当时的市场开始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电子商务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后来,在新技术发展的促进下,具有担保功能、廉价高效的第三方电子支付因能够解决上述问题而异军突起,成为电子商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与国外普遍更加信任银行等大型正规金融不同,在电子商务熏陶下的中国消费者对于灵活机动的支付机构具有较大的信赖,支付机构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动力,信任支付机构的消费者也信任支付机构的创新措施。同时,虽然支付手段日新月异,但并非是支付机构一意孤行地向前推进,而是支付机构从消费者需求出发的积极创新,并且当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层出不穷,人类数字文明时代的蓝图已现,拥抱万物互联的移动支付也自然将会有更好的发展。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互促进

记者:有人说,支付革命是互联网金融的生存之本和创新之源。移动支付作为互联网领域技术创新的产物,可能导致货币流通的形态发生根本性变革,这对于重构整个金融业态有何积极意义?

杨东:中国第三方支付电子支付的发展,成就了中国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反过来,电子商务的发展又推动了电子支付、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发展。目前,电子支付还成为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石,支付宝诞生后,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纷纷涌现,如果将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比喻为高速行驶的汽车,那么电子支付就是高速公路。这种良性循环世所罕见,也成为了我国在金融领域,尤其是金融科技创新领域弯道超车的重要条件。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交织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技术创新带来的生产力发展引发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又进一步释放了技术创新的潜力,可以说,产业变革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始于技术创新,而成于制度创新。正是因为有了股份制,将分散的私人资本联合起来形成集中的股份资本,生产规模得以扩大,才能让蒸汽机走出实验室,广泛应用于火车、轮船、印刷机,才有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而有了社会经济的腾飞;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能源、交通运输、通信等领域的巨大进步,兴办大型企业对巨额资本集中的需求与私人资本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伴随市场关系、信用环境、法律制度的日益发展,以社会大生产为基础的股份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企业组织。

毫无疑问,移动支付等新兴技术和业态引领下的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应当是革命性的。不断革新的技术也将不断冲击旧的金融业态,监管政策也将随之发生改变。新技术引发金融市场变革的最新实例就是金融科技,金融科技的核心是对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运用,这将导致我们的金融体系回归金融的本质。目前互联网金融创新蓬勃发展的态势,更像是几百年前的股份制企业,包括商业银行和证券交易所兴起时的状态,尤其是不久的未来实现万物互联的时候,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而未来信息在网络上的无障碍流动也必将导致人类生产方式的改变。

移动支付将在今日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在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环境下,借助于网络技术,构建新的金融业态,让其回归金融的本质,是我们所乐见的。新技术与金融的进一步融合,应当具备哪些属性?有没有什么前置条件?

杨东:依托于高速发展的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方便快捷地将资金需求者与资金提供者联系起来,但带有创新性质的金融模式、金融现象不是简单地在金融中加入互联网技术因素,技术的进步只是新金融业态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开放、平等、共享、去中心化、去媒介等属性的新的金融业态,能一方面改变我国广大的中小微企业在传统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得不到融资的困境,一方面改变投资门槛高,小额投资渠道匮乏的现状,使金融回归本质,实现其本应具有的资金融通、资源配置的功能。

结合金融科技创新以及金融本质,金融科技应更为准确地被界定为: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支付清算、资金融通、风险防范和利用等金融功能,具有快速便捷、高效低成本的优势和场外、混同、涉众等特征,并打破金融垄断,实现消费者福利的创新型金融。

未来,新技术与金融将会进一步融合,移动支付将在金融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信息技术与金融的结合将渗透到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重新定义和重新构造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方式,并对人类社会的生态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个重构过程中,生产者和消费者将直接联系和融合在一起,而这一过程正是信息对称所导致的结果。信息的可追溯、点对点信息的可追随,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单纯的大数据的统计数据,相比静态的大数据,不间断的数据流更有价值。而信息对称正是重构人类社会生态体系的最关键因素。

科技创新引发金融革命有浓重的“技术驱动”色彩

记者:互联网金融是当今的一个高频词,伴随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革新,金融业原有的模式会不断发生变化。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语境里,如何审视“技术驱动”的现实意义?

杨东:金融也会成为万物互联时代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它内生于这种新的人类生活生产方式当中,并越来越不能独立于整个体系。未来,产融结合的趋势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实业(产业)和金融业间的界限变得逐渐模糊,且与人们生活的结合会更为紧密。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业的模式亦会不断变化,但其本质并不会改变。

金融科技将彻底导致金融的混业化,并且不可逆转。不论是保险、银行、信托,还是证券,其存在的基础都是为了满足人类日益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金融科技的引领下,金融呈现出新的趋势:科技创新引发金融革命,其本身带有浓重的“技术驱动”色彩,金融业态呈现出多元化、混业化、场景化、生态化的趋势,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模糊了传统金融下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区分。基于分业监管格局下的“准入监管”的传统金融监管思路,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技术驱动下金融的监管需要。

建立技术驱动型金融监管

记者:当无现金社会成为一种现实,可能产生的金融安全、数据安全等风险就不容忽视。狂飙突进的移动支付,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怎样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杨东:传统上,我国金融行业的监管主要采取准入式监管,监管机构重点关注金融机构能否满足特定的准入条件,这并不能适应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金融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技术创新能力,其主要风险在于能否持续保证其数据优势和技术优势,而准入式监管本身则关注金融机构能否满足特定的财务条件、风控条件等,既不关注企业的技术能力,亦不关注企业的持续运营,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运营模式有区别。

因此,需要革新金融监管理念,以技术驱动型监管代替传统金融监管思路。拿我本人来说,我是首个监管科技(RegTech)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负责人,提出监管机构不仅应关注金融机构的技术基础设施,设立相应的技术指标对企业进行指引,同时在进行行为监管时,也应及时采纳行业内最先进的技术进行监管,以此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创新监管方式,推进协同监管,在监管中积极引入科技手段,建立技术驱动型金融监管。

提升社会实时治理能力

记者:打造无现金社会,显然不只是支付无纸化,需要从更高层面搭建上层建筑。如何从社会治理的视角来看待这场重大变革?

杨东:新技术推动商业和社会的变革,带来大量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包括法律、信息垄断、隐私泄露等方面的问题,使得传统的法律制度无法应对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行业变革。技术带来的问题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后,可能挑战深层次的治理原则和理念。与以往的技术只是被动的被治理角色不同,新技术由于具有新的方法论和新的智能手段,已经演化为新的治理模式,开始深刻地改变我们原有的法律和治理。

以技术治理为指导的治理体系是拥抱人类数字文明的必然趋势。风险发生不确定性、问题复合性等是技术引发社会变革的特点,通过技术手段的制约可以有助于形成合法、合规的众管环境,让传统治理手段所不能触达的一些风险行为受到遏制。技术治理的真正变革潜力在于提升社会实时治理的能力,从而重构社会治理的逻辑和路径。

西方学者也已经注意到新技术对金融市场乃至整体社会的冲击,并与之对应地展开了相关监管与治理变革的研究和实践。但新技术冲击下诞生中国的金融创新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以移动支付等为代表的中国的金融科技创新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移动支付等金融科技创新发展及其监管是地地道道的中国问题,在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的同时,更多需要依靠中国业界、学界及政府共同努力,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适应数字时代需求,发展技术驱动型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回归本质,服务实体经济,并力争在以新技术+金融为基础的新一轮全球创新竞争中成为领导者。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