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数字化的需求迷思


2020-8-19 10:05来源:移动支付网    作者:金腰子

今天我们继续说银行的数字化,很长时间以来,大家都在谈数字化,也正因为说的人多了,说的内容多了,数字化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内涵。

万物皆应数字化,怎么说都有道理,但是银行数字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通常能得到很多的答案,比如:

1、为了拉近与数字时代的关系。

2、为了提高经营的质效。

3、为了提高收入水平

4、为了获得客户获得用户。

5、为了普惠服务提高大众金融可得性。

6、为了让金融融于百姓的数字生活。

7、为了应对互联网的冲击。

……

在每一个答案背后,都蕴含着一套可以自圆其说的方法论,这些不同的方法论看起来有很大的差别,但又好像都极其一致,就像画了一个个圆,只是画圆的起点不同而已。

如果我们把上面五花八门的诉求尽可能抽出本质,那似乎就只有两个核心目的。

1、开源。获得市场,其中包括获得市场认知、获得客户占比、获得业务份额。

2、节流。降低成本。

但两个方向需求相对比,总有先后主次,在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时代,开源的诉求大于节流,在市场需求进入增量瓶颈甚至出现萎缩的时代,节流的诉求大于开源。

那今天银行所处的时代,是应该开源还是为了节流呢?

我们不做过于详细的分析,但从总体来看我们有个直观的感受。

1、从银行传统存贷业务角度来看,某些业务进入到自然增量瓶颈状态,更多的是依靠政策推动,提高效能成为主要目标需求,实现节流似乎更为优先。

2、从金融服务的视角来看,国内拥有极大的市场基数,但对于金融的认知还处于浅层,具有大量待开发金融需求,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未来还将长期进入一个开源优先状态。

如果这个判断成立,那么银行数字化的核心就包含两层目的,现有银行传统业务提质增效,增量金融业务或服务扩大市场规模。里面包含了一点点从经营银行业务向经营金融业务转向的味道。

这两方面诉求的数字化举措,一定是不同的内容,也一定有不同的落地举措,如果混在一起恐怕会逐渐模糊数字化背后的行动主线,数字化就逐渐变成了不该存在的“万能药”。

存量的节流是守,增量的开源是攻,只有守的数字化,终究难以赶上那些肆意狂奔的“新物种”的生长速度。从守的内容来看,大量的头部价值仍然牢牢掌握在传统金融机构的经营架构模式中,因此对价值的守护并不是银行面对的最难挑战。

银行的总部习惯聚焦存量,而战场一线更聚焦增量。或许真正难的还是长尾的崛起,以及对长尾缺乏深度了解的担忧,而这些更体现在攻击力的不足。攻击力不足背后则是数字连接的薄弱,是弹药的过时,是话语体系的割接。

过去我们把数字连接的薄弱归结于银行没有互联网流量,但当流量疯狂涌现的时候,我们发现,流量唾手可得,但是语言却可能不通了。

这个语言由“兴趣爱好”、“圈层文化”、“品牌感知”、“视觉传达”等一系列的内容构成,数字连接的核心已经不在于触点,而在于触点上面呈现的数字化内容。

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各种各样“触达的问题”、“运营的问题”、“体验的问题”,看起来是技术的问题,实际上背后都是文化与价值传导的问题,它的成效反映出来的是我们对未来市场或增量市场的理解能力。

所以数字化真的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吗?有,但是不完全,而且其中绝大多数都不是技术问题,更是思维与理解的问题。

数字化应对的最多的是整个市场因为数字化带来的习惯,文化,话语体系上的变化。

银行业过去的成功很多时候会带给我们一种所向披靡的自信,在这种自信之下很可能会掩盖掉我们对新兴市场、对变化市场的认知漏洞。同时这种惯性也很可能会让银行将数字化的对策聚焦于那些看起来结果正确,但成因及目标与我们所需都存在差异的方向。

在数字化变革期间,一顿操作猛如虎之后我们还是要回过头多问几句,我们更懂用户了吗?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好的体验了吗?我们与用户的关系真的更紧密了吗?原先讨厌我们的人真的改观了吗?

在一个市场高度细分的时代,或许银行数字化本身,也应该有更为精细化的目标管理。

少谈一些数字化,多说一些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别做什么,可能更加直接有效。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