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新基建下的电子支付金融科技应用场景平台建设


2020-9-15 10:56

近年来,在金融科技驱动发展的新基建时代背景下,数字化转型是各行各业普遍面临的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不同的产业都积极拥抱数字化,建设场景交易的电子化平台,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对数字化投注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经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业对数字化转型的看法和做法存在差异,面临的挑战和威胁以及应对的策略和路径各有不同,更多的行业以平台建设为切入点,尝试开展产业升级迭代。本文以移动支付平台建设为例,浅析数字化转型的场景平台应用路径,以期对此问题的梳理和理解有所贡献。

新基建与场景平台

新基建的概念在2018年首次提出,2019年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发改委开会将区块链纳入新基建,成为了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内容。科技新基建在金融业的应用就是要降低金融业的成本,与产业融合的新基建,简称产融新基建,是如何降低行业成本的呢?首先,运用新基建技术可以使流程得到优化,例如,贷款的审批通过大数据和网络技术,将资信评估,授信额度计算和放款等实现数字化和在线交易,当天申请,当天放款,流程优化的时间从1-2个月缩短到1-2天。再比如,中国人民银行的数字认证体系,CFCA认证机构,通过建模不断优化计算能力,连接金融机构和银行的系统,实现基于互联网的电子身份认证,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提高了工作效率。

金融科技和互联网技术,使得平台之间可以集成,金融加科技的融合,区块链技术的落地应用,打通了各机构内部的信息孤岛,数据信息平台化,应用场景平台化。

2020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规范》,并向各金融机构下发了金融行业标准《推动区块链技术规范应用的通知》。从技术要素评估、性能评估、安全性评估等方面提出了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实施需要考虑的三大维度,并对产品设计、软件开发和系统运营给出了具体的技术指标、评估方法和标准。

在标准中首次给出了区块链的定义,一种有多方共同维护,使用密码学保证传输和访问安全,能够实现数据一致性、防篡改、防抵赖的技术。区块链技术是多项技术的融合,创造出了更多的应用场景。例如,个人信息的让渡,能够换来的服务的交换成本是非常低的,企业充分认识到了数据是企业很重要的资产,不论现在是否能发生价值,即使是沉默的资产,也保有价值。区块链出现,能够通过三权分立的方式,保护企业的数据隐私,让数据发挥价值,是构建区块链技术新基建的有效尝试。再者,电子签章的技术,应用到企业的融资服务场景中,在2020年上半年实现了89万笔的企业签章,6万家企业进行认证,基于可信的电子签章为企业提供可信的在线电子签约服务,解决了流程的可信认证和防篡改等痛点问题,提高了服务的便捷性和流程转递的时间和效率。

移动支付在金融场景平台建设中的作用

传统的商业银行要在金融新基建变革中把握住机遇,需要做出多方面的系统化升级迭代和转变。商业银行顺应数字经济时代新基建的发展策略,建设多应用的场景平台,拥抱技术和互联网的尝试中取得阶段性成效,主要的表现有:

首先,移动和互联网新技术,打造信用卡服务新平台。信用卡是电子支付中具有代表性的平台场景产品和金融服务,年化收益18.25%,扣除成本后的收益通常在12%-15%。作为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信用卡具有这样一些特征:一是衍生性。涵盖存款,取款,转账,信贷资金等全口径的金融产品,多元的产品属性天然就具有创新和迭代的多种可能性。二是强关联性。信用卡是与支付强关联性的一个产品,自60多年前由商业信用创新迁移到金融信用的迭代,其电子支付的属性,将科技与金融结合,具有比贷款高频次的特征,能够产生用户粘性,就有客户经营的价值。三是高场景属性。支付的实现通过“POS+收银台”具有场景属性,场景的应用从线下到线上的迁移,实体收银台和虚拟收银台的并存,将电子支付的移动化场景适配性不断提升。四是盈利性。信用卡具有免息期,盈利周期较长。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在双边市场理论的实践应用领域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按照用户的规模的大小,通常的盈利周期在3-5年左右,有的机构甚至更长些。五是普惠性。信用卡申请的门槛相对贷款比较低,具有普惠金融特点,其普适性和互动性结合,通过短信链接,App绑定,账单推送,互动性非常好。普通金融消费者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申请到的一款金融产品。

有机构在深入分析和研究信用卡的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在平台新基建的尝试方面,实现了全覆盖,包括三类场景平台:外卖平台,数据平台,金融平台。金融新基建的建设思路是,通过“场景+金融”的形式为企业和客户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开展信用卡业务的线上线下融合,实时审核,实时使用,平台建设机构通过场景赋能,运营赋能,科技赋能;金融机构的品牌赋能,资金赋能,网点赋能相结合,使得信用卡成为撬动实体消费,服务实体经济的代表性的工具和载体。

其次,智慧新基建,打造惠民利企助农新体验。

一是综合交易平台改变农产品批发交易模式。农产品的交易市场以前多是线下交易,现在可通过线上平台,发布信息进行交易撮合。打造资金闭环:付款通过这个平台,收付款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农户的资金结算,合作社的款项划拨,贷前的授信,贷后的资金管理;相关的精准营销,由此形成一个闭环。习惯固定化后,粘性和场景就会持续存在并不断累积下去。随着物流,电商的增加,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经营模式在发生变化,基地直供,商超对接方式,直接到达销售终端,由线下的交易以及面对面的交易在向线上迁移。给批发市场提供系统,支持信息撮合,线上线下融合,支付交易数据化,产品流通可追溯。批发市场信息化是个新趋势,聚焦于管理的信息化和结算的电子化,提高管理水平。例如,山东寿光在使用银联联合成员机构建设的平台进行试点,福建寿宁的茶叶收购在通过此平台交易,合作社老板收购茶叶通过此平台开展。

基于农业生产场景,基于支付的交易数据,与金融机构合作,通过放贷的方式助力农民的生产。有农户想把规模做大,但是缺乏资金。以往一般的银行认为,农户没有固定工作,没有征信报告,没社保,不敢放贷。由此,基于交易大数据,帮助机构把贷款放出来,帮助农民扩大生产。考虑到一些信用合作社,有固定的合作对象,可以基于订单的数量、订单完成的进度,农产品销售出去后的销售回款数据,这三方面的数据可以帮助金融机构进行征信评估以及贷款发放与收回的管理。基于农村的信用体系的打造服务农村信贷的新基建。

二是新技术推动新基建,改进商业企业结算体验。以商户通为例,商户通是面向商户的一款软件,帮助商户快速入网并支持商户扫码收款,实现店铺和店员的管理,登记入网的商户可以查阅本机构的交易数据和交易分析等综合服务功能的软件,是各类型商移动办公的高效能工具。在App Store,华为,360等常用的应用市场上都可以搜索到。用户可以打开手机上的应用市场,搜索“云闪付商户通”下载并安装到手机上就可以使用。在App中可以进行店员接收信息设置,查看交易流水,查看当日,或者近七天,近30天的交易分析等,方便商户对账和核查交易问题。

针对中小商户的结算特点,天津地区推出了“移动支付+金融服务”的手机端的中小商户综合服务平台,当线下受理市场达到一定规模时,通过线上营销领券和商户导航服务来引导用户在自控场景内进行消费交易,天津地区自2019年推出以来,提供了包括云闪付、微信和支付宝等主流APP付款的聚合二维码支付,所有交易均通过银联系统进行转接,为商户配备了云喇叭语音播报设备,实时交易到账提醒服务,优势在于不占用商户的手机,不用再一直打开蓝牙和播报的App,通过交易前置平台即可从互联网推送交易提醒。在用户服务方面,将线下商户搬到线上的“云闪付”App,通过应用内嵌的地图软件准确定位商户位置,用户在云闪付中领券后,通过应用中的商户定位功能,可以清晰查看到周边可受理的商户,在线下使用云闪付消费时进行优惠券的核销立减,不但帮助商户建立起自己的获客渠道,还增加了老客户的复购机会。截止到2020年8月底,累计入网商户5.5万户,交易金额22.2亿元。

三是“移动支付+”,支付为民拉动内需消费升级。新冠疫情更加凸显了非接触支付的优势,使得“移动支付+”场景建设速度也在加快。通过深度的产品体验和适配的应用场景,积聚了大量的用户,培养的刚性的需求和粘性,由此奠定了未来移动支付需要的是多元的整合的发展趋势。首先是功能的整合,即全面支持手机闪付、扫码,无卡等支付方式,支持便捷、安全、多维的场景应用;其次是权益的整合,将具有用户粘性的场景进行整合,提升客户的使用意愿;再次是账户的整合,一站式办理各类银行账户并支持交易的查询和账户的管理等综合服务。

截至2020年8月底,“云闪付”用户3亿,60多家银行可以在线开立三类账户,140多家机构开通信用卡账单查询,500多家机构开通跨行借记卡余额查询功能,45家开通手机闪付申卡。天津累计建成20个移动支付示范商圈,覆盖3254个商户;完成200个零售品牌5900多个门店,餐饮场景63个品牌1072家门店,120家菜场的移动终端机具改造,“云闪付”App已覆盖公交、地铁、税款缴纳、非税缴纳、党费工会会费缴纳、校园、医疗、公共事业等场景,涉及生活消费、民生保障、政务服务等各个领域,居民移动支付的消费场景更加丰富。2020年上半年,中国银联和天津市多个区政府联合各机构发放“云闪付”消费券拉动内需促销费,在百货,餐饮,汽车等民生场景累计发放消费券20万张,撬动消费交易超过3亿元,惠及商户10余万户。

新基建下的金融信息安全策略

策略一,有效管理云环境。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新基建环境下,很多的经营主体都是在混合多云的环境中,安全问题是大家都很关注的,如何实现集中的安全策略的管理?多云环境下的安全管理,遭遇多维度挑战,有一个维度是不能回避的,就是技术层面的挑战,影子IT的问题,是企业上云需要关注的问题点。如:企业员工主要访问了一些什么云程序?有哪些云服务类别?是否有风险?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反而导致了员工效率的低下?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可以有一些方案和应用。再如,使用机构的安全管理部门人员要了解:究竟有哪些云应用,如百度云盘、OFFICE365等。有的云应用比较安全,有的云应用是高风险的,可以对使用情况进行威胁情报的评分。要甄别一些悄悄使用的云应用是否有风险。其次,通过一种仪表盘来告诉企业云应用的状况。再次,是否用户在下载或上传未经批准的应用程序,用户是否超出了工作职责范围,访问太多的应用程序,例如,有一个用户过去三天,使用不同的十个以上的云应用程序,就是不正常的。

策略二,系统监控和有效预警移动交易。移动网络或线上交易的系统监测和风险预警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对经营主体的监测,对线上商户进行实名核验,获取移动电商、小程序、移动应用等网络经营主体的信息,通过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监管机构的主体信息库的比对,判别电商主体的真实合法性。对网上交易客体的行为的监测技术,可以通过开发人工智能的违法行为的风控模型,提取违法可疑特征,对高风险的网络违法行为进行定向监测,及时发现和锁定违法风险和涉嫌违法的线索。对于网络禁限售的商品,网络虚假宣传,网络价格违法,知识产权侵权等违法行为进行定位追踪并实施监测。

此外,还可以对交易风险进行分析研判和预警。通过大数据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苗头性、趋势性的网络交易风险,提供预警和风险提示,从而早发现和早处置,进行预判和化解。

策略三,持续优化和提升数据安全管控措施。数据治理是信息安全的关键领域。对敏感数据要进行分级和分类管理。在云上的数据,是不断流转的,在各个环节如何有效应用一些管理的策略和工具去追踪,进行安全检查是一种需要构建的能力。近年来,客户数据存储的方式在发生一些变化,云的数据环境的管理,要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数据分级,按照数据敏感程度划分不同的等级,分类管理。二是风险控制,如果存在一些配置不到位的问题,就会被恶意利用,所以风险的认知的控制很关键。例如在访问中用户的角色分配,是否按照最佳实践来运行的,体现出不同风险控制的能力和水平。三是流程管控,针对不同数据使用,数据活动的可视性和分析能力要加强。在信息搜索过程中,以及检测和发现问题后,如何处置也是要重点关注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场景越来越复杂,检测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对于一些疑似的风险问题,可能不能简单地通过电话或者邮件来处理,还需要进一步甄别和判断,同时评估和判断的结果也影响处置的流程,所以响应的工具和组件也能提供相关的帮助。

总之,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不断将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做大做深做智能,似乎成了一种发展的趋势,也是未来努力的方向,各家机构在紧迫感和危机感的驱动下,加快了尝试和改进的步伐,迭代的速度和研发的能力不断提升,在移动支付新基建的应用体验未来可期的同时仍要注重风险防控和合规的建设,这样才能稳中求变,永续发展。

(本文作者供职于中国银联天津分公司)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