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背景下 “刷脸付”的高校应用思路


2020-11-16 9:12

2019年10月20日,由中国银联携手各大商业银行在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联合发布了全新智能支付产品“刷脸付”。“刷脸付”的推出标志着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应用正式进入试点推广阶段。今年以来,各地区均在积极探索适合“刷脸付”的应用场景,力求构建移动支付新生态。本文通过对当前智慧校园建设浪潮下移动支付的需求与前景进行分析,从以年轻客群为主的高校入手,探讨“刷脸付”在高校的推广和应用。

一、校园支付模式:从“双卡”到“无卡”

目前,大部分高校依旧沿用传统“双卡”模式,即校园卡与合作银行卡。校园卡基于电子钱包账户,为学生在校期间的食堂就餐、超市消费、图书借阅、会议签到、宿舍门禁等活动提供支付及身份识别服务。合作银行卡基于银行账户,可用于学生缴纳学费、杂费、住宿费,获取奖助学金等。高校通过预先建立新生校园卡和合作银行卡的绑定关系,开通自助转账功能,学生通过圈存机将合作银行卡账户余额转入校园卡后方可消费使用。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智慧校园”。教育信息化正从数字化时代步入智慧化时代。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的不断发展,人脸识别成为智慧校园建设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高校“无卡化”已是大势所趋。

长沙是全国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域之一,长沙市教育局采用政企合作模式,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长沙银行等多家银行联合开展智慧校园“一卡通”项目建设,实现建设投入方式的创新。随着智慧校园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未来将有更多学校尝试部署人脸识别应用,为“刷脸付”在高校推广带来机遇。

二、当前高校主要应用的人脸识别解决方案

高校人脸识别解决方案(以下简称“高校方案”)通常由高校与银行合作。由高校提出需求,银行主导建设,厂商提供技术支持,最终建成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综合性管理系统。高校方案与“刷脸付”相比,两者有很多共同点:一是在消费支付方面,两者适用的消费场景及交易流程基本一致;二是终端设备支持多种发展成熟的人脸识别算法接入,可以复用,可供客户自由选择;三是银行发挥推动建设的主要作用,在技术上占据主导权。两者的不同之处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人脸数据存储位置不同,高校方案将数据存储在校方系统,“刷脸付”则存储在中国银联、银行系统中;二是高校方案基于校园卡电子钱包账户,“刷脸付”基于发卡银行的金融账户。

三、基于高校方案的“刷脸付”推广思路

通过对高校方案与“刷脸付”的异同比较,笔者提出基于高校方案的“刷脸付”推广实施的思路。

1.厂商方面

在现有高校方案的基础上,厂商需要进行技术升级来支持“刷脸付”的推广应用。一是刷脸终端及算法需通过检测,支持收单机构“刷脸付”终端程序安装;二是校园卡收银系统应与银行收单系统集成,实现收银系统自动调用收单程序,发起支付流程。

2.学校方面

高校在组织学生开展人脸信息注册采集时,需同步开展“刷脸付”的相关宣传,明确告知相关采集事项,引导学生与银行签署用户协议,同意将相关人脸信息提交银行,开通“刷脸付”。在学生完成人脸信息采集后,学校将人脸信息同步给发卡银行,由发卡银行后台发起批量注册。

3.银行方面

银行在发行银行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通Ⅲ类账户作为人脸注册账户,完成学生“刷脸付”的批量注册。

四、“刷脸付”在高校推广的优势分析

在高校推广“刷脸付”,应用场景优势明显。

1.业务量大

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大学生已成为消费的生力军,庞大的学生群体将给“刷脸付”带来可观的交易量和交易金额。

2.合作共赢

在部署人脸识别系统的学校推广使用“刷脸付”,将使参与项目的各方都受益。对于高校而言,消费资金直接从银行账户支出,免去了圈存环节,资金安全得到保障;率先使用“刷脸付”,是智慧校园的创新实践;改造后的系统支持银行卡互联互通,便于引入银行竞争,获得更好的银行服务。对于银行而言,一方面,在不需要额外投入终端采购和维护费用的前提下,能够拓展大量学生客户,获得收单利益;另一方面,随着大量银行账户的盘活,越来越多的学生使用银行App或网上银行,有利于银行其他金融业务的开展,获得更多的综合收益。对于厂商而言,改造后的系统支持金融标准,提升了安全性,扩大了影响力。

3.风险可控

高校环境消费交易笔数多、消费金额相对较小,学生群体相对单纯,潜在资金风险较低。此外,通过对校园卡人脸支付终端进行设定限制,规定仅限学校内部场景使用,可进一步规避资金风险。

五、“刷脸付”在高校推广的难点及解决方案

1.“刷脸付”推广难点

在高校现有人脸识别系统基础上部署“刷脸付”,技术上可行,系统改造难度不大,但“刷脸付”方案在安全方面的要求远高于高校方案。经过对比分析,推广存在如下难点。

一是“刷脸付”多采用支付密码。出于安全考虑,“刷脸付”强调“人脸信息+支付密码”的双重验证方式。但在高校环境,学生早已习惯校园卡小额免密支付方式,现行高校方案也未采用支付密码。另外,在高校食堂、超市等特定场景中,人员相对密集,密码极易被窥视,不宜使用常见的密码键盘。

二是不支持脱机模式。高校食堂消费具有排队人数多、时间集中、响应速度要求高等特点,一旦食堂交易出现突然中断,影响大量人员就餐,有可能会引发混乱。此外,由于长期以来因网络不稳定、系统阻塞等导致交易超时现象时有发生,无论是校园卡模式,还是现有的高校“刷脸吃饭”,都支持脱机模式。其中,“刷脸”脱机模式的实现,依赖于终端人脸数据的留存。终端留存人脸数据技术上可行,但业务规则明确了责任,数据泄露需要承担相应责任,而“刷脸付”产品目前仅支持联机交易。

2.“刷脸付”推广优化思路

针对上述的推广难点,基于“刷脸付”的技术架构,在遵循“刷脸付”推广目标与保证基本支付流程不变的前提下,笔者提出两个优化思路。

一是特定场景免密,提高用户体验。针对食堂、超市等特定消费场景,考虑到人脸支付安全码仅作为验证方式,且同一高校内人脸信息相似、被设备误识的几率非常小,可由校方统筹协调,发卡银行随机生成全校统一的支付安全码,定制银行收单系统,允许免密支付。当支付交易发起时,银行收单系统从发卡银行业务系统自动加载支付安全码,完成整个交易流程。上述方案仅需对收单侧与发卡侧做少量调整,不需要在银联端做任何修改,便于在本地银行端实现。以上流程仅限特定、封闭的校园场景,具体实现过程需要重点关注个人信息保护。如后期推广时银联小额免密功能得到广泛应用,此问题将迎刃而解。

二是优化网络升级,确保交易通畅。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带宽不断提高,通信质量显著提高。高校网络架构基本采用双设备、双线路的热备方式,很少出现网络延时掉线情况。随着5G时代的来临,通信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升。现阶段,学校可通过升级网络设备、优化网络结构等方式,进一步提高网络可用性。此外,建议学校增设通信备份线路,提供无线热点接入,以防学校内部网络出现故障,确保校内支付交易不被中断。

(本文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