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评】做支付的,一言不合就做穿戴


2016-6-6 9:53来源:移动支付网    作者:慕楚

  民生银行、出门问问最近推出了Ticpay,拉卡拉也推出第二代穿戴式支付产品。最近的各种穿戴式动静,让小编想起了银联、交行、Swatch的组合,此外还有在闭环交通领域驰骋的穿戴式品牌。在小编看来,2014年年末和2015年年初,是穿戴式与支付概念的火热期,品牌发布的同时,支付场景的搭建也逐步开始。不过一段时间的火热之后,消费者和产业归于理性后,穿戴式的未来在哪?与支付的结合到底有怎样的未来?本周移动支付网小编也来说说穿戴式与支付的那点事。

  可穿戴产品需求的争议

  在移动支付网编辑部的长期讨论中,解决定向需求和美型度被认为穿戴式设备最重要的两个点,有认为解决定向需求最重要的,也有认为美型度最重要的。定向需求,比如运动监测、健康监测、日常生活提醒、支付等,而美型度就很好理解了,穿戴式设备重要的一个属性,就是有装饰的特性。传统的手表,解决了看时间的需求,不同的造型满足不同人群的美型度要求。现在为止,编辑部没有对哪款支付手表的美型度非常认可,也可能那些手表手环不是丑,只是美得不明显。某些产品,真的能让人丑到脸部抽搐。

  另外功能方面,交通支付算是比较有粘度的应用,小编一个广告行业朋友,对美型度要求极高的负责人,忽然有一天都说可以接受相对“美的不明显”的手环,因为隔三差五丢公交卡真的很烦人。不过除了支付,其他功能的搭配上有的时候有点冗余,比如睡眠功能,没多少人会带着手表睡觉。很多时候,同事的可穿戴式产品都是一言不合就积灰,功能完善上仍然需要花大的功夫。或者拥有强大洗脑能力的情况下,让消费者改变理念,从而改变习惯。

  关于穿戴式支付,大家都在想什么?

  “每一次的技术革新,原有产业链的各个角色,都希望重新定位自己。”这是一位友人对小编说过的话,对于穿戴式与支付的结合,这同样适用。但又不得不说,穿戴式设备也只是一个载体,是企业原有技术实力和渠道能力的载体,穿戴式设备的发展是一个机会,但同时也是对企业原有实力的考验。

  每一个产业角色在推穿戴式支付方案或者产品时,都有自己的考虑。为了发扬光大银行卡账户系统,增加账户的应用场景,防止被微信和支付宝包抄,银联愿意推穿戴式,更是让支付,不对,应该是银联支付,成为穿戴式产品的一大基因功能,与计步时间功能平齐。银行,想做移动支付,也想让万恶的U盾,换一个模样。一卡通公司则希望多发卡,增加场景。卡商呢,完全是希望在无卡化的趋势下,拯救下岌岌可危的卡业务。第三方支付,也是希望能够在越来越紧的金融监管下,创一条出路。

  总的来说,小编认为产业角色大概也分成两类角色,一类是扩账户,想把自己的账户系统,扩展到穿戴式设备的载体上,实现更多的账户功能。另一类是扩业务,在已有的渠道优势技术优势之下,满足穿戴式产品的一些需求。当然,也有想做账户,又想扩业务的,提供穿戴式支付技术的同时自己发布穿戴式品牌。不过无论怎么变,穿戴式设备支持支付,就是进入了支付行业,支付行业原有的非常重渠道的特点,也在穿戴式支付设备上体现。

当你收到穿戴式支付项目量级要求邮件后

  其次是产业融合模式方面可以有更多创新,如果单一的让穿戴式公司进行支付方面的拓展,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从产业认知方面都比较困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储备。但如果转换思维,支付服务商提供技术和渠道支持,穿戴式厂商提供平台入口,让支付服务商的账户拥有更多的使用场景呢?或者能不能出现一类一站式服务商企业,对接支付服务商和穿戴式厂商呢?

  话说回来,从手机与支付结合,再到穿戴式与支付结合,载体的变化,仍然逃脱不了产业原来的形态。交通领域互联互通的阻碍仍然存在,跨行业务仍然存在,账户系统不同的麻烦仍然存在。卡时代遗留的部分问题,手机和穿戴式也同样会存在,剩下的就是载体变化带来的体验优化了。穿戴式与支付结合是大势所趋,只是需要更多时间来落地,寻找消费者真正喜欢的形式,还有支付与其他功能的融合点。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