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尚阳:商业银行移动金融发展探讨


2016-1-1 13:31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移动金融发展十分迅速。移动金融的各参与方纷纷加快在产品开发和应用场景方面的发展步伐。尤其是第三方支付公司在移动支付方面大步前行,且在小额移动支付领域大有超过商业银行之势。商业银行在包括移动支付在内的移动金融服务领域内如何布局和发展,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又迫切的研究课题。

  一、国内移动金融发展方兴未艾

  “金融”作为一个专业名词,应该涵盖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租赁和典当等行业。仅就银行业务范围来说,也至少包含了存、贷、汇等传统银行业务以及新型的创新金融产品。但是,目前国内的众多互联网研究机构所提供的有关移动金融的研究资料,大多局限在移动支付领域。在此,笔者以移动支付的相关统计数字来局部展示一下国内移动金融的发展情况。

  从2012年开始,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在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上以三位数的速度发展,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那一年中国智能手机的出库量第一次超过了功能机。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普及,使得移动支付的服务提供者可以不依靠移动运营商,不依靠手机附加设备或配件,通过客户端的方式直接解决移动支付的问题。同时,在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3G、4G网络的普及,更加速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网民人数也因此超过了PC端网民。便民金融服务从PC端迁移到移动端也是大势所趋。

  而在此之前的十多年间,各家商业银行走过了从STK卡、短信、WAP、SIM卡贴膜等发展阶段。但移动金融包括移动支付并没有大行其道,原因就在于终端的设备没有解决智能化和受理环境改造的问题。伴随着智能机的普及、受理环境的优化,我国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移动金融就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

  1.第三方支付公司迅猛发展

  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移动支付的规模增长速度,从在线支付、线下小额支付等方面来看已经超过了商业银行。各商业银行交易笔数、客户数的增长大多在两位数,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相比差距较大。究其原因:

  一是第三方支付公司移动支付产品的客户体验优于商业银行;

  二是第三方支付公司产品开发的人员和资金投入远超商业银行;

  三是第三方支付公司在开发线上商户和拓展线下受理市场时,更是动辄几亿甚至几十亿元的投入,令银行望洋兴叹;

  四是商业银行依然处在严格的监管之下,如监管部门不推出支付产品的标准和规范,大多数银行不敢轻易在移动支付产品创新方面有所突破。

  原来很多游离在金融服务之外的商超、零售、餐饮等服务行业,也在逐渐地通过自己或第三方支付公司介入到移动支付的领域。比如通过微信和支付宝扫码支付购买商品、付餐费、付出租车费等越来越普及。在“BAT”三巨头中,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发展比较快,百度稍慢。

  未来,移动场景支付一定是各支付机构的争夺重点。2014年,阿里巴巴提出未来支付场景的设想,即直接扫描要购买的东西,用身体的某个部位或物件签名认证支付。一旦这个技术推出,包括现在移动支付在内的所有的移动金融的服务方式、服务种类以及支付的风控机制,都会发生颠覆性的变革。

  目前,在国内移动小额支付方面,支付宝公司一家独大,已经占有超过80%的市场份额。他们拥有庞大的客户群和众多的应用场景,从商超、菜场、医院甚至到交通等领域都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支付方式和增值服务,已经深入到普通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商业银行则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作为第三方支付公司,支付宝在客户体验方面和受理环境改造方面远比银行做得好。银行文化是风控文化,互联网企业是客户体验文化。这就决定了互联网公司在研发产品时,当风控与客户体验相抵触的时候一定为客户体验让路,而在银行的做法则恰好相反。这是银行比互联网企业的线上产品客户体验差的最根本原因。

  2.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竞合关系

  近期,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印发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的有益补充,移动支付的定位是小额便民。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各司其职、术业专攻,在各自不同的领域里深耕细作。支付宝或者微信等支付客户端,偏重于百姓生活的场景支付,银行则偏重大额支付和金融服务。

  2014年一季度到2015年一季度,各家银行的交易笔数、交易规模也在稳定地增长,并没有出现爆发式增长,这跟银行稳健经营的经营理念和经营发展的方式是一致的。最近,工商银行推出了互联网金融e-ICBC的战略构想和产品,笔者认为这是国内商业银行构建的比较完整的互联网金融布局。

  从国内移动支付发展格局来看,支付宝、微信、拉卡拉等以不同的移动支付方式介入到支付应用场景,尽管他们在安全方面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完全按照人民银行的相关规定去做,但因其在用户的注册流程和支付的身份认证等方面客户体验好、拓展市场力度大,迅速抢占了移动支付尤其是近场支付的市场。

  现在很多商业银行从业者都在感叹,银行已经沦为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网点、柜台和分行。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客户的账户仍然在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在支付业务上是有重叠甚至冲突的,但是不等于一定要赤膊相争,而是要保持求同存异的竞合关系。商业银行借力第三方支付公司良好的客户体验,在符合监管的前提下,与第三方支付公司携手为共同的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

  二、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的道路选择

  根据2015年第二季度上市银行的发布数据,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手机银行客户数都已超过1.6亿,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也比较快。商业银行在发展手机银行业务上,不能把移动支付当成移动金融来做。商业银行的手机银行,不仅仅要有移动支付,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其他的综合金融服务。要利用银行本身齐全的金融业务品种,走有别于第三方支付公司移动支付的差异化道路。

  1.客户体验与风控和安全的平衡

  商业银行是否应该向互联网企业学习,完全从客户体验出发呢?自商业银行诞生那天起,就是信誉立行,要确保客户资金的绝对安全,要做百年老店。所以,在银行研发产品时,当客户体验跟风控和安全相抵触时,除非收益能完全覆盖风险,且能够在第一时间为有损失的客户进行补偿,否则客户体验就一定要为风控和安全让路。尽管同样是移动支付业务,但是不一样的企业、不一样的属性、不一样的监管,就有不一样的风控文化和做法。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移动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将来可能从扫码、生物特征到物理介质、近场通信,甚至GPS都会成为支付的通道。平安银行推出了光子支付,也是一种新技术的应用和有益的尝试。将来会出现多种多样的移动金融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作为商业银行,既要关注新技术的应用,还要严格遵守监管上的规定,及时保持跟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沟通协调。

  2.金融服务极致化

  商业银行不管是做互联网金融,还是移动金融和手机支付,都应该基于银行业务的本身,而不应该过多地跨界。比如在银行里面工作二十年的员工,突然让他到百货店里面当售货员,那么他的服务态度、服务水平肯定不如一开始就做服务员的人。同样,商业银行是做金融产品和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要突然跨界到网上卖手机,这也不是商业银行的专业和特长。银行应该把金融服务做到极致,要跨界合作而不是跨界经营。

  3.银行服务移动化

  商业银行开展移动支付业务,要把银行的服务移动化,比如上门开户、上门开卡等。如果银行服务都实现移动化了,就不会出现将生命垂危的病人抬到银行网点签字、认证办业务的怪现象了:这说明银行的服务不到位。商业银行基于监管的规定和风险的考虑,不能把网点的终端拉出去为客户服务;远程开户、远程开卡、批量开卡、批量开手机银行、批量开网银等很多客户的服务需求不能满足。

  因此,银行除了重点关注客户使用的手机客户端的移动金融以外,一定要把银行原来在柜台里的服务、营业厅里的服务、大楼里面的审批,尽可能地做到移动化,这就是最好的社区银行和便民服务。银行的移动金融,就是客户端和银行端并重发展,而不能被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移动支付牵着鼻子走,应该反其道而为之,把自己的服务移动化。

  4.构建强认证的安全机制

  商业银行构建强认证的安全机制是手机银行未来发展的制胜法宝之一。目前,商业银行手机银行的开通方式,基本上还是以柜面开通为主,尤其是涉及大额的金融服务,更需要客户到柜面核验身份真伪。现在社会上热炒的所谓刷脸技术还不能做到认证的唯一性,这也是人民银行没有批准刷脸技术作为开户依据的原因之一。

  当今网络犯罪手段多样、技术含量高、突发性强,即使到柜面办理注册还容易造假,远程开户更容易造假。因此,一些低风险、非交易类的金融服务可以尝试远程开户办理,而一些大金额、高风险的金融交易,还是要回归柜面开户核验、支付硬件加密、证书认证。

  商业银行网点众多,可以方便地进行线下核验客户身份真伪,这是第三方支付公司所不具备的优势,也是银行电子渠道办理大额支付优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根本所在。银行在移动支付的发展策略上不能本末倒置,跟在第三方支付公司后面走,否则,将永远被抛在后面。同时,商业银行还应该将移动金融定位为传统银行的移动服务平台,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移动支付错位发展、各显神通。

  5.保持银行物理网点优势

  商业银行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抛弃银行最传统的、最具优势的物理网点。银行做互联网金融、做移动支付,一定要采用O2O的形式。在支付安全的风险把控上要比第三方支付公司考虑得更多。中小银行应把电子渠道的安全级别提到最高,做到同等支付额度下安全级别最高、同等安全级别下的支付额度最低,这是中小银行无奈却稳健的选择。

  从世界范围来看,商业银行不论发展到哪一阶段,物理网点的服务都是不可取代的,即使是在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发源地美国,依然没有把传统网点抛弃,仍有大量的物理网点存在。

  6.重视PC端产品开发和服务

  移动支付不是商业银行移动金融的全部。从目前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形式来看,无一例外都是从移动端开始,商业银行研发各类在线金融产品也要从移动端开始,但是,依然不能忽略PC端产品的开发和服务。银行还有大量的企业客户,在企业财务的内部授权控制、大额支付和操作员身份认证方面,PC提供的功能和授权控制机制是手机所不能做到的。企业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财务操作都放在财务人员的手机上,在为企业服务的很多产品上,银行还是应该重点开发PC端的产品和提升服务水准。

  7.加强同业合作

  从移动服务的行业应用上来看,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行业和百姓生活服务,都在移动端有不少很好的应用。银行应该开展同基金、证券、保险等行业的合作。今年上半年股市的火爆,使得证券公司的手机客户端下载量暴增,一个好的行业或者一波好的行情,就会催生一个产业或者把一个产业带到一个新的高度。随着金融业的创新发展,移动金融的行业也越来越细分。支付、证券和基金交易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且规模较大,保险类稍差,这也是银行下一步要挖掘的潜力。

  8.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的发展

  商业银行在移动支付方面要重点发展远程支付。在近场支付的产品研发和受理环境的拓展方面,尽管人民银行还没有制订和下发扫码支付标准,第三方支付公司已经开始抢跑,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应用,并投入巨资拓展线下市场。如2014年支付宝在北京、上海等地的便利店开展用支付宝支付购买商品打折补贴活动,快的打车、滴滴打车没有合并前的补贴大战等,这些营销推广活动都是商业银行做不到的。因此,商业银行要重点发展远程支付。

  而在近场支付发展方面,各银行应该以银联为中心协作发展。近场支付除支付终端产品由各家银行按照银联标准开发以外,不论是TSM可信平台的支付、HCE云支付还是银联POS“闪付”受理近场支付的环境改造等,都为各家银行的移动近场支付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场景。未来,银联应该主导和协调各家银行联手开拓移动支付的近场支付业务市场。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要实现物理网点和电子渠道相结合,客户端服务和银行内部运营相结合,支付业务和其他银行业务相结合,银行业务和同业业务相结合,银行业务和百姓生活相结合,这才是商业银行移动金融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文/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业务总监兼网络金融部总经理 尚阳)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评论加载中
相关文章

月点击排行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手机版
Copyright © 2011-2022 移动支付网    粤ICP备11061396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994号
深圳市宇通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28区宝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C座606